景英 萧山区党湾镇初级中学 浙江杭州 311221
节奏是曲谱的骨架,赋予了音乐动感与活力。教师为感知节奏搭设“层级”,铺设阶梯,让学生在兴趣中感知节奏。
第一级:先行的“源”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节奏无处不在。孩子在上学之前,已经早早接触了节奏。虽不能称之为已有“节奏知识水平”,但也有一定的“节奏经验”。正是因为有先行经验,在开始阶段就可以直接、大胆地让孩子在学习中感知节奏。
【例2】在《拉库卡拉查》教学中,可让学生以“走”来感知“X”,以“转圈”来感知“X-”,以“跑跑”来感知“X X”。再按歌曲的节奏翻版成动画版的“走”“ 转圈” “跑跑”节奏,并与歌曲音乐同步演示,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歌曲的节奏。
第二级:模仿的“效”
学生都善于模仿,喜欢模仿。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大部分能力的形成都是从“模仿”开始,节奏的感知也是。教学中可罗列出一些简单的节奏型,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让他们在实践中感知节奏,增强感知节奏的敏感性。
【例3】在学唱七年级上册《青年友谊圆舞曲》时,分别在 根据歌词内容分别按“ X X X”节奏加上圆舞曲“左右左,右左右”的动作,在 时按“X - - X - -”的节奏加上圆舞曲中转圈圈的动作,在形象而具有节奏感的动作模仿中,使孩子积极地去模仿富有节奏感的动作,感受到这些节奏的存在。
【例4】学唱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军民大生产》,其中就有一段按节奏表现劳动人民劳动的节奏:“X X X XX| X X | X X X XX| X X”,教师按节奏示范表现劳动人民一边喊着“嗬嗨”的劳动号子,一边挥动锄头劳动的场景,学生模仿着。此时,学生兴趣浓郁,且较为成功地表现“后十六分音符”。模仿的效果,虽然并非学生已经形成的一种节奏技能,但已经是学生一种成功的节奏感知与节奏记忆。
语言模仿是让学生模仿着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来感知节奏。
【例5】在学唱七年级上册《银杯》时,歌曲中有一段按“X X X X X |X - X X X |”这个节奏型来和着“赛勒日外咚赛”,以表示主宾间开心畅饮的心情,可请学生们也按这样的节奏,加入类似于“朋 友 们 端 起| 杯 - - -”来模仿蒙古族人说出这句节奏。当学生念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教师趁热打铁,让他们再合着音乐唱一唱“赛 勒 日 外咚 |赛 - - -”,更增加了趣味性。
第三级:照镜的“影”
“照镜”顾名思义就是你怎么做,我也照着做同样的“动作”给予反应。把“照镜”游戏的方式运用到感知节奏的教学中来,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师以轻松的方式表现出节奏型,孩子们做成“镜面”反应,熟悉节奏。
【例6】在学唱七年级下册《一二三四歌》时,歌曲中第二部分的轮唱就可以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老师可以以“照镜”的方式,让学生感知节奏并习得节奏。
教师念:X 0 XX 0 | 学生照镜:0 X 0 XX |
嘿 嘿嘿 嘿 嘿嘿教师念:X. X XX X 0 | 学生照镜:0 0 X. X XX | X0
哪 里 有 我 哪 里 有 我
师生接连不断的合作,就是对这一句最完整的演绎。学生不但轻松地学会了这一乐句,同时也深刻地感知到了这一乐句的节奏。
“图形谱”初步定义为:通过实物、点、线等图形或符号将抽象音符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以体现旋律线走向、节奏长短和音的强弱等音乐表现要素。它创设了轻松活泼、明快简练、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富有新意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在主动探索、领悟和体验的过程中感悟音乐中蕴含的美。
“·” “—”从视觉直观上给人不同感受。“·”短而跳,“—”有一定时值的延长。 “·” “—”在图形谱中运用,就有音符时值长短的暗示。如果将它们按曲谱高低位置的排放组合起来,就是一张形象直观的歌谱了。
【例11】在学唱七年级下册《长江之歌》时,运用“·” “—”根据歌曲音高变化,错落有序组合而成的图形谱。
利用色彩鲜艳、生动形象的旋律线图像,借助学生注意力的牵引,促使他们在主动探究不同的过程去感受旋律的存在,构建音乐识谱的“脑图”。
【例13】学习七年级下册山西民歌《桃花红》和湖北民歌《龙船调》,可出示下列旋律图形谱:
图谱依据歌词的内容,分别采用桃花和浪花的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