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友善观教育的多角度渗透问题探析

2018-10-16 10:50梁莹
法制与社会 2018年26期
关键词:大学生

摘 要 调查表明,当前部分大学生在友善观认知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在践行上也存在不友善行为,究其原因,学校教育缺位是其中之一。对此,本文认为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从教学内容、教师言行、实践活动和舆论环境等方面入手,多渠道、多角度地开展渗透教育,使得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友善观教育,将善念植于心中,促使其健康成才,为开启职业人生做好准备,进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传承及和谐友善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 大学生 友善观教育 多角度渗透

基金项目:上海政法学院2017年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7XJ08 )。

作者简介:梁莹,上海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9.212

一、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友善观教育的必要性

友善观,是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友善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的基本价值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决定着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相处时所采取的立场、态度和观点,进而直接影响着行为方式及其结果。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准则,友善观教育在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中一直被置于重要位置,2001年出台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首次把友善列入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十八大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提炼和概括时,友善作为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成为其中之一,这些都使得友善观在更高层次上被推崇和诠释。

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群体,其友善观教育问题备受关注。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强调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这就意味着从那时起,对大学生的友善观教育问题就有了专门的要求。2015年出台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则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

然而,大学生在友善观问题上的认知和践行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笔者做过的专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友善观的认知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在被要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个词中选出最重要的三个词、并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时,被调查的200人中,只有10人把友善作为“最重要的三个词”之一,占比仅5%,且仅有的这10人中,没有人将友善排在第一重要位置。在这些大学生眼中,友善的重要程度如此靠后,有点出人意料。调查还同时发现,大学生对包括友善在内的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词的了解也仅限于表面,无法对其内涵进行正确的解读。显然,这是缺乏深入的学习和研究的结果。这样的认知水平和偏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友善观的践行,以至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在处理人际关系、参与社会事务、对待自然环境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友善的理念和行为,如,因缺乏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难以融入集体、难以和他人友善合作;在参与共享经济活动的过程中,枉顾使用规则,不能正确区分“共享”和“私有”的界限,不能友善地对待和使用共享物品,等等。

大学生对友善问题的认知偏差和践行过程不友善行为的存在,显然是不符合社会、家庭、学校等对大学生健康成才的良好预期、无法适应全面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求。探究这些偏差和不足存在的原因,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品质等多方面因素相互叠加,其中,学校教育在友善观教育上缺位,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能够及时和有效的跟进,没有能够建立系统和完善的友善观教育的内容和体系,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的问题。

二、做好“四个渗透”,多角度开展大学生友善观教育

要纠正部分大学生在友善观认知上的偏差和践行上的不友善行为,使友善观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必备品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能够落到实处并取得成效,就必须加大大学生友善观教育的力度。高校应适应新形势,将友善观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多渠道、多角度地及时地加以正确的引导。为此,要做好“四个渗透”。

(一)教学内容上的渗透教育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并不是单纯地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道德关系,在这里起作用的特征,就是要培养他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而高校则是致力于立德树人、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场所。因此,要把学校教育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友善观教育渗透到每一个学科。

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渗透。目前高校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友善观教育的主干课程,然而,各门课程各自的教学内容多、课时有限,常常使得友善观教育问题或被淹没、或被虚化,没有引起必要的关注或应有的重视,通常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点来开展教学,这显然是与社会实际需要和学生思想状况脱节。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要有意识地突出和强化友善观相關的教学内容,将友善观教育的内容专题化,使友善观的教育目标显性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起友善观教育的主体职责。

另一方面,其他相关学科和课程上的渗透。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其他学科和课程,尤其是各专业课程,一直以来更多的是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很容易忽视价值观教育。这种情况近年来有所改观,如当前各高校正在推广的“课程思政”改革,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今社会已有了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价值观教育问题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课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同样担当此任。因此,要借着“课程思政”改革的这股东风,将友善观教育融入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以隐性、间接方式施加影响、开展教育。

(二)教师言行上的渗透教育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是教师的首要责任。肩负这一使命,教师要注意日常生活和教学过程中,自己的言行举止、态度形象、精神面貌等对学生的影响。尤其是高校实施学分制和选课制背景下,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各不相同,或学识高深、或幽默风趣、或温良恭谦、或规范严谨等等,各具特色和风格,学生通常都是基于对不同风格的教师的欣赏、自主选择而来,这样的师生组合模式下,教师往往是学生的学习的指引者、生活的陪伴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更加直接和有效。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在日常交往和教学活动中,用自身的影响力和友善的人格魅力来正面感染和引导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包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热情地回应学生的问候,辅导答疑时耐心细致,等等,为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做良好的示范。学生自然会在日常交往和教学活动中,体察到教师态度的真诚和善良,从而在无形中受到感染。其次,教师自身要有正确的友善观,并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在高校,选课制使得师生关系较为疏远、班集体的概念相对减弱,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交集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师要主动地与学生交流,并有意识地将自己友善的理念展示和传递出去,要重视这方面的引导,时刻关注身边事,利用一些热点事件进行友善理念的培育,同时发动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互动活动,改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增强集体荣誉感、提升友善理念,在班集体内形成友善的氛围、实现善的循环。

(三)实践活动中的渗透教育

友善观教育的渗透,不仅仅体现在书本里和课堂上,还应当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在学校的每个角落乃至延伸到校外,应该渗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人们才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友善的现实依据,才能切实地体会到友善的精神力量,人们对友善才能从简单的認知转化为进一步的认同。

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走出课堂,多参加各类校园活动。相对于社会生活而言,校园环境较为单纯,人际关系简单,利于友善环境的构建和友善意识的培育。无论是学术讲座、公益活动、文体活动,都可以让参与其中的大学生感受到积极向上、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氛围。即便是学生自发的联谊活动,多数都处于较易掌控的状态,只要适当地加以正面的引导,友善之氛围及其教育功能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启迪。

另一方面,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参与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服务社会和帮助他人的志愿服务活动,一类是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务工作中的实习实训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出发点就是友善助人,提倡奉献、友爱、互助,通过助人的行为将友善理念传递开来,是一种更直接的具有强大的友善教育功能的活动。参与其中,既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和教育,也有利于感化和带动他人。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已渐成规模、有较强的组织性,这离不开教育部门的推动和管理,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性引领密不可分,因此,要将扩大志愿服务的覆盖面和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相结合,将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和去功利化相结合,把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加强大学生友善观教育的重要抓手。实习实训类的活动,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必然环节,准社会化的场景,对大学生而言,既是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也是了解社会和在社会这所大学学习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带队老师和指导老师要全程跟踪指导,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意识地在待人处事问题上加以正确地引导,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友善的工作作风的养成为目标,为今后大学生融入社会、开启职业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四)社会舆论环境的渗透教育

社会舆论环境本身具有强大的渗透性,可以独立于课堂教学之外,对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社会舆论环境,才是有利于大学生友善观教育的精神环境,为此,全社会要协力营造一种的友善的氛围。比如,建立对善良行为的保护机制,使得行善人的爱心善举受到保护、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使得“老人跌倒了‘扶不扶”,对有善良潜质的人而言,不再是难做的选择题。再比如,加强对好人好事的表彰和宣扬,在精神等方面给予褒扬、使之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楷模。2007年由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发起的“全国道德模范”的评选活动,如今已持续十年,给社会舆论环境带来了积极效应。事实证明,这对于运用榜样的力量、弘扬传统美德、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各高校还可根据校情,做一些对应的“校园好人”的评选工作,对来自大学生的善行义举予以肯定,让更多的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感受到友善的氛围。当然,社会舆论环境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道德冷漠”等消极因素,新媒体时代更是会强化这种负面效应,进而会弱化友善观教育的效果,对此,教师们要及时地监测到,并对消极因素加以化解,尽力向正的积极的方向加以引导,促使大学生善的潜质被激发出来。

三、结论

大学生是未来和希望,因此,多渠道多角度地加强大学生的友善观渗透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传承,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也必将有助于和谐友善社会的建立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李建华.友善何以成为一种核心价值观.伦理学研究.2013(3).

[3]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4]艾国、刘艳.从四个维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的内涵.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