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新燕啄春泥

2018-10-16 17:12王忠民
西部散文选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雏燕窝里燕子

清晨,微风里氤氲着远处飘来的杏花初放的清香。打开窗子,就看见两只燕子在屋外的天空盘旋,时儿落在窗外那根电线上,呢喃低语,时儿飞向天空,消失得不知所踪。我想,燕子总是在阳春三月,踏着春的鼓点,准时从遥远的南方飞来,寻找自己的生活。“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在我现在这个生态宜居的小城,云淡风清的窗前看着似曾相识燕归来,心灵在恬淡的时光里享受着安宁和静谧,在杏花枝头啼唱春谣,在贺江之湄舞袖春风。

看了一则新闻,让我由衷地感到高兴。河南新郑市新区的一处建筑工地内,有近万只燕子在地基坑断面上打洞筑巢。为了保护这些燕子育雏,在听取相关专家的建议后,工地方决定暂停施工,待确定雏燕具备离巢能力后,再考虑复工问题。为了燕子的生存繁育,宁肯牺牲些经济利益,这相对于那些屋里还住着人就要暴力强行拆除、人躺在推土机前还要残忍地轧过等不时冒出的新闻,毕竟让人感到欣慰,感受到社会的文明进步。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的诗里,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燕子是与人类最为亲近、最受人们喜爱、又多少带点神秘感的鸟类,和人们同居一室,同在一个屋檐下。虽然麻雀也在屋檐下或墙缝里居住,但人们对它与对燕子的态度大相径庭。不要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们曾把麻雀作为“四害”之一,全党共诛之,全民共捕之,必欲赶尽杀绝而后快,就是不作为“四害”范围对待之后,人们也根本不拿它当回事,孩子们仍然拿弹弓打,依旧摸麻雀窝;冬天的雪后设下陷阱,扫出一片干净地方撒上粮食,支起筛子诱捕麻雀;还有的烧烤麻雀,吃得津津有味。鸽子也是人们喜爱的飞禽之一,但它的待遇远远赶不上燕子。人们把鸽子作为和平的使者,利用鸽子传递书信,送达讯息,但仍然把鸽子肉作为一道美食佳肴,大快朵颐。燕子的待遇就要高贵多了。在我国各地的农村,一般都把燕子作为吉祥和福气的象征,关心备至,爱护有加。“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时,几乎每家房檩上都有一个燕子窝,一般都建在中间一间屋上,对着门。对燕子能在自家的房梁上安家,认为是吉祥的,会带来好运的,全家会有福气的,这家一定是积善人家。我想,聪明的燕子总是选择好人家而居的。我的老家就有不成文的规矩,不爱护燕子就是缺乏教养的表现,伤害燕子就是丧失天良。家家户户都以有燕子作伴为荣,每年春天,哪家先来了燕子,就像迎来了什么大喜事,笑在脸上,喜在心里,逢人便讲,奔走相告。哪家还没来燕子,心里就闷闷不乐,嘴上不说,但感觉上很别扭。燕子来到后,夜晚,和农民一家同室共眠,友好相处。白天,农民和燕子各忙各的,互不干扰,而且,人们并没有忘记还要为燕子提供便利,即使家里没有一个人,锁上大门可以,屋门是一定要给燕子敞开的,让燕子来去自由,出入方便。有的家庭如果实在放心不下,怕家里的东西被盗而锁上屋门,也要在屋门之上的门棂上砍下几块木条,留出燕子的通道。良禽择木而栖,是燕子爱上了这里。我清楚地记得,小的时候老家的屋檐下就垒着一个燕子窝,那是母亲有意在墙壁上钉了两个小木桩,然后用麻线在上面缠出了一个平面。聪明的燕子似乎很懂得母亲的心思,马上在外边衔来了柴草和湿泥,很快就垒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小窝。于是,我便每天都能看到两只忙碌的小燕子从家里屋檐下矫捷的飞进飞出,陪伴了我乡村童年的乡愁岁月……

难怪人们喜爱燕子,因为燕子本身确实争气。燕子长相俊朗,身材矫健,线条优美,英姿飒爽。人们赞美太平盛世惯用“莺歌燕舞”来形容,的确,燕子的舞姿美仑美奂,无与伦比,它一会儿扇动翅膀翩翩起舞,一会儿像有根线吊在半空,翅膀一动不动径直前行,一会儿疾行如风,一会儿在天上纹丝不动。向上冲如射出的箭头,向下落如砸下的石子,站在高压线上,更像画在空中的五线谱上的音符。燕子的鸣叫也有韵味,呢喃声声,清脆悦耳。特别是燕子的一袭黑色服装,让那些充满艺术细胞、喜欢标新立异的人们佩服得五体投地,纷纷效仿,争做燕尾服,而且只有出席高规格的隆重仪式或在手拿大乐队指挥棒时才配得上这种服装。燕子的翅膀像锋利的剪刀,剪裁出春天,向人们报告春的消息。“燕来不过三月三”,每年阴历三月三之前,惊雷炸裂,万物复苏,燕子如约而至。它一来,农村马上就热闹了,耕地播种,人欢马叫,房前屋后,种瓜点豆。燕子来了之后,先确定安身立命的地方,有老家的马上就能寻找到老家,修补老巢,换上新的铺垫物,新来的就要先侦探、观察在哪家垒窝最方便适宜,然后就开始垒窝。燕子是高超的建筑工程师,它们用唾液调和泥巴、纤维、柴草、棉丝等物,不辞劳苦,一口一口地衔泥,每天要飞来飞去上千次,在屋檩上垒起精致漂亮的碗状,这就是它们的家了。据说燕子也和人类一样,雌雄结对,组成家庭。燕子靠孵化代代相传,孵化出小燕之后,做父母的就要忙活起来,既要自己吃饱,又要照顾年幼的儿女。人们把那些只知吃饭不会干活的幼儿比喻成“张嘴燕”,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我观察过燕子喂食的情景,大燕子一飞进屋里,窝里的小燕子就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争着吵着要吃的,那真是嗷嗷待哺。大燕子们当然心中有数,知道该喂哪一个了,慢慢来,轮流吃,保证供应。大燕子们争分夺秒,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硬是肩负起了做父母的职责,不像单身汉时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那些待在窝中的雏燕一天天长大,它们也像那些成长中的孩子,并不安分。有一次,我正在老家房屋里看书,就听见窝里的几个雏燕吵闹起来了,有一只雏燕一不小心,從窝里掉了下来,它试图张开翅膀飞起来,怎奈翅膀太嫩,只扑闪了几下就落在地上。我赶快放下书本,找来梯子,想把小燕送回窝里。我正在往窝里送的时候,大燕子飞回来了。它肯定是误解了我的好意,以为我要怎么样它的孩子,嘴里叽哩呱啦叫个不停,少顷,另一只燕子也飞了回来,两只燕子叫得频率特快。我不懂燕子的语言,但我猜测它们一定是在告诉我不要伤害它们的孩子。我放好小燕子赶快搬走梯子,撤离现场,免得急坏了大燕子。大燕子们飞到窝里向孩子们问清情况,转忧为喜,马上飞到院子里我身旁的小树上,面对着我又叫了起来,我猜测它们是在向我表示歉意和致谢呢。

燕子热爱大自然,留恋田园风光,亲近农民,最喜欢土屋木梁,从不嫌贫爱富。对于高楼林立、机器轰鸣、霓虹闪烁、车水马龙的城市,它们不屑一顾,理也不理。燕子是典型的候鸟,“燕走不过九月九”,到了秋天,雏燕的翅膀已经练硬了,可以远走高飞了,它们就成群结队迁徙到南方去。那时我对燕子是多么向往啊,心想,我若是只燕子就好了,哪里风景优美、哪里气候适宜就往哪里飞。燕子还有一个让人喜爱的特长,它主要是吃害虫,帮助农民看护庄稼。据说,燕子秋天往南飞,不独因为北方天气冷,更主要的是冬天那些害虫也都蛰伏于地下了,燕子的食物就成了问题,它们必须到南方去寻找活食吃。至于它们去的南方到底是哪里,看来是不容易说清楚的,因为连湖南、广东、广西人也说燕子秋去春来,那真是去了南方的南方了,反正燕子不受国界的限制,哪里适宜就往哪里飞吧。

燕子的鸣叫也有韵味,呢喃声声,清脆悦耳。燕子的鸣叫,快活、鲜明而又清丽,那是一种充满着生命活力的,尽情的喧闹与合唱;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幸福的宣泄与快乐的扰嚷;是一种源于肺腑出自灵魂的,本性的欢呼与表达。不曾有过与燕子和睦共处,比邻而居的生活经历的人,是绝对体会不到真正的鸟鸣那种旷达的快意与纯粹的。

现代的都市人,就是由于运用钢筋门窗牢不可破地建构起来的小居室,长久地笼养了自己,才使得自己的孤独和冷漠与日俱增。如今,农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些地方还没有解决牲畜家禽在哪里饲养,秸杆柴草在哪里堆积,农机器械在哪里存放,就盖起了高楼大厦,“被上楼”的农民哭笑不得。那些钢筋水泥支撑起来的建筑,剥夺了燕子居住的权力。“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我们不禁替生态担忧,为燕子着急:春天来了,让燕子住在哪里?我们曾经同在一个屋檐下,我们曾经亲密无比。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呀,请给小燕子留下立足之地!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谁家新燕啄春泥,让燕子住在哪里?

【作者简介】王忠民,1976年8月生。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多次获全国、省级奖。作品散见《民族文学》《北京文学》《延河》《湖南文学》《散文》等,入選《飞天·60周年诗歌典藏》《文学桂军二十年·诗歌精选》《2017年中国散文诗精选》《2017年华语诗人年选》等十多种选本。有作品被《作家文摘报》等转载。著有散文集《如花的心情》,小说集《大路无边》。

猜你喜欢
雏燕窝里燕子
雏燕
教师节自题
燕子
我家的母鸡
选择
燕子叫
肖汉斌
燕子一家
小猪:闲置“窝里”取“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