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对话教学实施路径探析

2018-10-16 10:44李金城
广东教育·综合 2018年9期
关键词:鸦片战争小组讨论文本

李金城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话教学逐渐成为日常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一次高效的历史课堂对话,在设计上一定要引发课堂参与者(学生、教师)在认识、情感等方面的交流、碰撞与融合,进而促进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升。那么,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如何进行对话教学呢?

一、与文本对话,跨越时空的交会

历史教学行为涉及认识主体“师生”和认识客体“历史”两个基本要素。作为客体的“历史”,其常見的载体形式即文本,因此,主体与客体的对话过程,就是作为主体的“师生”解读文本的过程,即“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

1.“师本对话”。在“师本对话”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作为客体的文本,在教材和课程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本课的重难点。以《鸦片战争》一课为例,该课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一单元的开篇,实际上承接着上一单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这两课的内容,这两课是鸦片战争的背景知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开启了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也开启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历史潮流。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此,本课具有开篇点题的作用。

此外,要加强对文本的理解。作为对话主体的教师,应在反复阅读文本后,将可能存在的疑难点、易产生认知矛盾之处等罗列出来,并围绕其适当地进行拓展和延伸,与课堂的主线有机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再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策略与教学目标。在《鸦片战争》一课中,笔者深入分析了新课标的要求,围绕鸦片战争战败的原因进行拓展性阅读,扩大文本对话的对象和范围,并将自己的思考成果与传统的史学观点进行对比,最终发现:传统的史学观点更注重外在因素(如军备和国力),忽视了内在因素,如国人(统治者和民众)思想的愚昧落后、家国观念意识的淡薄等。基于这样的理解,笔者在保留传统史学观点的基础上,把国人思想对战争胜败的重要影响作为拓展内容之一,并将其设计为本课对话的主线。

2.“生本对话”。由于学生对于“文本”的认识存在机械化和片面化的共性,所以,在“生本对话”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构,激活其知识储备、生活体验及思维活力。

在教学《鸦片战争》前,笔者指导学生注意联系工业革命时的英国状况;鼓励学生从微观角度,以不同的身份和立场,如林则徐、道光皇帝、义律、普通民众等去认识鸦片战争;为学生推荐了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等著作作为课外读物,鼓励学生找出自己的疑惑点并形成对话内容;建议有条件的学生,去虎门炮台遗址参观,加深对鸦片战争的具象化认知。这些做法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跨越时空的对话,也有助于他们与认识客体中涉及的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二、师生对话,思维火花的碰撞

对话教学的外在形式是对话,但对话并非简单的师生之间对答,而是有目的、有内涵的对话。由于思维认知差异带来了认知冲突,对话教学的核心是对冲突的重新思考。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引发思维认知冲突呢?教学《鸦片战争》一课时,为了引发学生的思维认知冲突,让师生之间产生思维碰撞,笔者围绕中国失败的原因,向学生展示了相关史料。

材料一:1820年时,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28.7%(比排名第二至第四位的国家的总和26.6%还要多),人口占世界总数的35.5%。

——(美)A·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

材料二:中国军队总人数80万人,英国远征军18000人。鸦片战争,清军伤亡4600人(死3300人);英军伤亡401人(死59人)。清军牺牲高级将领11人,正一品到正三品。英军无一高级将领死亡。

——田秉锷《大国无兵》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两则材料之后,提出问题:“若单从材料中所展示的GDP、人口、军队总数、本土作战来看,这场战争的结局应该是怎么样的?结果呢?为什么?”大多数学生已经提前预习,知道了中国战败的结果,可是材料反映出来的信息却是不论GDP、人口还是军队总数方面,当时的中国都是占优势的。这种认知冲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学生结合自己的预习内容,很快就得出了“落后”这一结论。

此时,教师趁热打铁发问:落后是否一定会导致战败?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其中一位学生的发言比较有代表性,他提到: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失败应该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落后不一定会失败,比如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北美力量不及英国,但是仍取得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并逐步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控制。

小组讨论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中国战败的原因,但学生的思维明显不够开阔,因此教师展示了第三则材料。

材料三:英方的文献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场景。在整个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虽有一时的供应不足之虞,但在总体上不觉困难。一些民众向他们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在学生阅读完材料之后,教师继续追问:“根据材料三,同学们对老师前面的追问是否有了答案呢?你认为还有什么因素可能对当时的战局产生影响?”因为茅海建的描述比较生动,学生在阅读完材料之后,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能够从普通民众的角度来重新认识鸦片战争,并基本上能够得出“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不够强烈”这样的结论。教师在学生回答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觉醒与发展,也会对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茅海建所展示的材料来看,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除了中国全面的落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举国上下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欠缺。

三、生生对话,疑与思的交互

因年龄相近,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差距不大,他们的对话易于展开。对话的形式有很多,其中小组讨论是最常见的形式之一,这也是学生间对话参与度最高的形式。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话中来;同时,在对话过程中,应当保持对话的节奏,保证思维的时间。

在《鸦片战争》一课中,战争爆发的原因是重难点,笔者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设计了“生生对话”。为了让学生理清鸦片战争进程中诸多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总结归纳出鸦片战争爆发的一些关键词选项,制图如下: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前言和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找出能够反映鸦片战争前中国和英国具体情况的关键词句,并结合图中所展示的战争爆发的原因的线索选项,探寻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课本,分三个步骤进行小组讨论和对话:1. 小组内每个成员都结合自己的预习成果,对A、B、C、D、E、F等6个鸦片战争爆发的关键词选项进行排序;2. 在完成排序之后,小组内成员公开自己的排序结果,并在小组讨论中阐释自己排序的理由;3. 各小组综合成员的讨论意见,形成小组对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统一认知,并推选一位组员代表本组发言。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因此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逻辑思考认知。教师设计关键词排序的活动,目的在于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在小组范围内讨论(即“生生对话”),并按要求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同时,教师鼓励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生生对话”是一个思想交换的过程,是学生间疑与思的交互过程。借助小组合作、讨论和对话的形式,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学生由传统意义上的边缘人地位被拉回到中心地位,历史课堂由此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

责任编辑 黄铭钊

猜你喜欢
鸦片战争小组讨论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THE DRUG WAR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
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