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应该进行认真传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在此过程中,要想实现有效的传承和发扬,必须对传统孝道文化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传承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预期目的。本文在深入分析传统孝道文化内涵特点的基础上,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有效传承的对策,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弘扬传统孝道文化的实际作用。
关键词:传统孝道文化 内涵解读 传承 策略
作为一种传统的基本道德规范,孝道一直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一般来讲,孝道是指子女应该对父母所尽的义务,主要包括尊敬和关爱等等,孝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并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传承至今。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各种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也逐渐降低,这对于更好的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不利的,孝道文化同样也不例外。在这样的情况下,深入分析传统孝道文化的基本内涵,让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传统孝道文化的基本内容,对于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传统孝道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分析
(一)西周时期的传统孝道文化发展情况
在西周时期看,孝道文化就已经形成了基本的雏形。西周王朝的统治者要求臣民严格遵守孝道文化,主张尊敬老人,要求每个人都要恪守君臣之礼,明白父子和长幼的关系,在家的时候要尊敬父母,孝敬父母,在社会生活中要尊敬老人,孝敬老人,在国家做官的人要懂得报效朝廷,每个人都要遵守一定的规矩[1]。在办学过程中,西周倡导将德高望重的老人安排在学校兼任老师,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和相应的孝道文化,充分发挥老人的智力资源,同时教导学生遵守传统文化和礼教的约束,让老人能够在晚年生活中得到幸福,同时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二)春秋战国时代的孝道文化
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孝道文化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也产生了一定的行为规范。孔子也在许多著作之中对孝道文化进行了深刻的诠释,这使孝道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可以说,在这一时期,孝道文化成为中国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孝道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2]。并且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形式,后来经过儒家学派的传承和发扬,历代帝王也开始将孝道作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不仅能够提升民族的凝聚力,也能为国家治理提供一个较为良好的思路和途径,大大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率。
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从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孝道是天经地义的自然法则,是人们应该认真遵守的社会和自然规律,因此在以后的發展中,孔子对于孝道文化格外推崇,孝道文化也在这一时期成为了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其经典之作《孝经》也成为阐述孝道文化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3]。后来,孔子的弟子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孝道文化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拓展和深化。
(三)孝道文化在近代的发展
经过了春秋战国的繁盛时期,孝道文化已经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秦朝,皇帝在选拔官员的时候,孝道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标准,只有具有孝道的美德,才能做官,汉朝也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典型[4]。但是在孝道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够和谐的现象,比如在宋朝时期,儒学理论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孝道文化也得到和弘扬和传承,但是由于方向错误,致使孝道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之前形成的方向,起到了一定的误导作用。到了清朝,孝道文化又到了空前的发展时期,康熙、乾隆等皇帝更是将孝道文化作为减免徭役和赋税的例外条件,同时将孝道作为刑法规定在法律条文之中,当时的十恶重罪就包括不孝,如果在这一时期对父母和老人不敬,或者打骂老人,都将处以绞刑或者腰斩。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孝道文化经过不同朝代的发展和更迭,逐渐形成了如今的文化发展形式,有些朝代甚至将其作为一种明文规定的法律,以此来约束人们遵守孝道,孝敬父母,可以说,在封建社会,随着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孝道文化也逐渐趋于成熟,并且已经成为人们普遍遵守的主要社会行为规范之一,发展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形式。
二、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解读
孝道文化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形成了如今的形式,其中蕴含的深刻内容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因此,要想做到对孝道文化的有效传承,首先应该深入分析孝道文化的内涵。孝道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其中包含了许多内容,也表现在很多方面。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涵:
(一)倡导“敬”“爱”父母
传统孝道文化倡导的是尊敬父母,没有敬和爱,孝道文化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和内涵。孔子提出,对于父母的“敬”和“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任何形式上和表面上的,如果缺乏内心的“敬”和“爱”,就不能称之为孝道,这也是传统孝道文化最为基本的内涵。
(二)从物质上供养父母
除了“敬”和“爱”之外,孝道文化还倡导的是供养父母[5]。也就是说,孝道文化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而这种物质基础的最直接表现就是给父母一定的生活保障,让父母衣食无忧,这也是传统孝道文化非常主要的一点,要保持父母生活物质上的优先性。
(三)多给父母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关爱
当父母年龄变大的时候,就有可能生病,这时照顾父母就成为孝道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将其称之为“侍疾”,也就是说,当父母生病的时候,应该及时寻医问药,精心照顾,保证父母的身体健康。
(四)学会立身之本,不给父母添麻烦
《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孩子的事业有所成就,父母就不会跟着担心,这也是尽孝道的一种形式。
三、传统孝道文化的有效传承方式
(一)积极宣传传统孝道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传承氛围
在文化传承过程中,社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传承孝道文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传统孝道文化常识,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孝敬父母的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承氛围[6]。同时,可以采取树立典型的方式,将社会生活中孝敬父母的典型例子进行大力宣传,让人们看到身边践行孝道文化的典型例子,从而形成从自身做起,积极弘扬和践行传统孝道文化的环境。
(二)将传统孝道文化融入到学生教育实践中
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因此,要想使传统孝道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将其纳入到教育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学校和老师应该积极探索传统孝道文化和文化教育的有效融合方式,并且将传统孝道文化贯穿到日常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教育的优势作用,提升传统孝道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7]。尤其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老师应该积极开展孝道文化教育,也可以积极开展相关的文体活动,引导学生接受传统孝道文化,并且将其逐渐内化成自己的思想和意识,为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在家庭教育中重视传统孝道文化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初始阶段,对于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为了有效提升传统孝道文化传承质量,将其融入到家庭教育之中也是非常主要的形式[8]。在此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作用,对孩子进行传统孝道文化的启蒙教育,让孩子意识到传统孝道文化的基本内涵和深刻意义,同时在平时的生活实际中,家长应该从自身做起,将传统孝道文化融入到平时的生活之中,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學习榜样,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思想,从而起到家庭教育的实际作用,让孩子逐渐形成孝敬父母的优秀品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孝道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对于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在此过程中,应该深入了解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然后将传统孝道文化贯穿到教育活动之中,将其逐渐内化成思想和行为,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扩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文化传承氛围,实现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蓓蓓.传统孝道的现代价值与实践弘扬研究——以山西省孝义市为例[D].中北大学,2016.
[2]刘三宝,郭刚奇.基于传统孝道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146-150.
[3]岳鹰.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承[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8):38-41.
[4]刘朝阁,沈妍,姜玲,等.传统孝道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05):37-40.
[5]戎晓云,邓曦.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研究的现代化视角[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70-72.
[6]郭仲楠,宋子怡.孝道的传统内涵和社会转型对孝文化的影响[J].青春岁月,2017,(04):238,237.
[7]李蓉.中华文化统一体视域下的藏族传统孝道思想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30-36.
[8]邹晓彧,毛倩婷.中华传统优秀道德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以儒家孝道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07):70-73.
(作者简介:韩佳禾,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