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为中心 捕捉散文教学的“魂”

2018-10-16 01:18刘文韬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北平散文语境

刘文韬

摘 要:散文是语文教材中的一种重要文体,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散文的内在,真正感悟散文之“魂”,从而领略散文的精髓,就要引导学生走进作者,体会作者的内心,真正感悟散文文字中流通的情感,捕捉散文之“魂”。

关键词:我 散文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9-0079-01

散文之父蒙田首先提出了散文中有“我”这个概念,认为散文贵在有我。著名学者苏立康曾经基于此观点提出了阅读和赏析散文时需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要注意散文中的“我”,读散文而忽略作者,则不符合散文这种文体的特点。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要让学生更好地品味散文的精髓,则要鼓励学生从中探究作者的个人情感,挖掘作者的人生感悟和哲思,只有抓住了“我”,才能更好地捕捉散文的“魂”。

1 把握文本特质,关注情感

和其他文体相比,散文具有情感丰富的特点,散文作品中往往展现出作者个人的微妙情感变化。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散文时,要鼓励学生尝试捕捉作者流露在散文中的情感因素,这样才算是把握住了散文的文本特质。

在阅读《想北平》时,教师就要让学生尝试从中揣摩出作者流露出的情感因素,揣摩作者用怎样的方式“爱”北平。首先作者和北平之间有一种亲昵感,因此作者才会用“我的北平”,作者并非客观地描述北平,而是特指自己眼中的北平,他不是单纯地写北平的风貌,而是“想”北平在自己心中呈现出的状态。其次,作者对于北平的爱可以说是盲目的,作者将其和其他地方进行对比,然后肯定北平的好处,然而,这种爱又不是完全盲目的,作者理性而客观地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通过建筑物的状态、环境的状态、人们生活的状态等多种方面对比,表现出北京的优点。学生还发现,作者的语言俗白,但是情感却愈加显得浓烈,作品中生活气息的增添使得文章能更好地展现出作者对于北平的喜爱之情。由于把握住了散文的特点,所以学生能在品读中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散文中出现的人事物除了是其本身以外,往往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其特定的符号意义,这是作者在投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感悟后进行的特殊处理。我们在教学散文时,如果要引领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则分析散文作品时就必须在作者特定情感认知的基础上感悟,这样更符合散文的文体特点,也才能真正让学生领悟散文的内涵。

2 聚焦言说对象,分享体验

学者王荣生认为散文中的描写对象实际上是一种个人化的表达对象,是一种只有作者眼中看到、心中感受到的事物。如果要更深刻地阅读分析散文,就不能套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和套路进行分析,而应该揣摩出“这一个”的独特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和作者形成共鸣,尝试站在作者的角度聚焦言说对象,这样能更好地分享作者的感官体验。

《江南的冬景》一文的言说对象自然是江南的冬天,但是作者所写的并不是套路化的江南的冬天,而是特别写出了自己眼中独一无二的江南的冬天,表达的是自己的个性化感受。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探索作者如何聚焦言说对象,如果联系作者的生活背景可以发现,作者本文创作于中年时期,而且是偶然而成的一篇散文,当时其生活十分舒暢,因此在文章中展现出了一种悠游自在的状态。因此,作者笔下的冬天没有普通意义上的寒冷和肃杀的感觉,而是处于特殊话语空间中,作者眼中独有的冬天,是一种充满了闲适状态的冬天,人和大自然能和谐地沟通。如“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这一段,作者展现了在秋收过后好客的农人,体现出了一种收获过后充满喜悦和闲适心情的农人。如果能结合作者特定的话语空间进行思考,学生便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独特体验。

散文聚焦的言说对象实际上是作者在自己特定的话语空间中塑造出的形象,作者利用这样的形象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独特认知感受,借助作品中的任务流通自己对社会、对社会的情感。如果在阅读中能体会到作者的独特体验,感悟作者的内心,则才会真正走进文字的背后,体会文章的核心,而这便是挖掘出了散文作品中的“我”。

3 感悟所感所思,浸入语境

语境是一定的语言环境,是言语行为能发生的条件。作者在创作散文时,时在特定的语境下创作的,如果要深刻体会作者创作散文时的所想所感,则也要进入到特定的语境中,这样才能在语境的制约下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解释和深化理解。如果要探究散文中的“我”,则少不了在特定的语境中感受作者的想法。

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有学生提出问题,不理解作者为何要在文章中加入《采莲赋》等内容,并且提出“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里的句子是否是多余的呢。如果能结合特定的语境进行思考,则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首先是阅读文章的上下文语境,文章开始部分就提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正是因为作者的心中不平静,因此才会想到要到荷塘消遣,所以才会有现在“无福消受”的感受。此外,如果能将作者生存的大环境结合起来思考,便能发现作者生活在一个动乱而黑暗的时代,因此作者发出“无福消受”的感慨自然另有所指。在特定的语境下思考作者的想法,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词句。

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内容,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作者所处的大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时的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感受作者透过文字的深层体验,这样有助于学生感受文章的特殊语境,体会到作者的真实想法,这样,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无疑将会达到更深的深度,对一些问题的认知也更透彻。

学者王荣生在研究散文时提出,作者创作散文的目的是为了表现自己眼中看见的景物,心中存在的人和事,目的是要和其他读者分享自己的情感。阅读散文时,主要也是要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情思。在散文教学时,教师要促使学生和作者形成共鸣,捕捉到“我”的所思所想,这样就能深刻体会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主旨。

猜你喜欢
北平散文语境
北平的秋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想北平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