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 斐 / 文
老人怕摔,因为一旦摔倒,不仅容易导致活动能力下降,严重影响健康及生活质量(如脑外伤、骨折等),还会造成许多“次生”伤害(如猝死、肺栓塞等),后果往往严重。可是,即使生活中非常小心、采取预防措施,仍挡不住意外的发生,这时就需要有跌倒后的妥善处置和护理方法,将意外跌倒带来的伤害降至最低。
独自一人时,意外跌倒怎么办?在能动的情况下,首先要面部朝下,让膝盖接触地面,借助周围牢固的家具、设施做支撑,慢慢爬起,慢慢扶坐到身旁的座椅处休息,并通知家人自己跌倒了。一般情况下,如果能慢慢自行站起,基本不会有大问题。不过,如果跌倒撞伤了头部,即使意识清醒也不可掉以轻心,仍要警惕后期可能出现的慢性脑出血等。因此,抽空去医院就诊仍然是必要的。如果感觉不能动弹或站不起来,就尝试自救,比如敲打房门、拨打电话(如果身边有的话)、按报警器或高声呼救,然后看看身边是否有保暖的毯子,先盖在身上,找到让自己感到舒服与温暖的姿势,静静地躺着,等待援助。
跌倒时,周围的人是否应该马上搀扶?看到身边有人跌倒,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马上将其扶起来,这样的做法并不妥当。在不了解情况之前,尽量先别动老人。卫生部曾发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要求根据情况再决定是否搀扶,以避免二次伤害的产生。例如:卒中(即俗称的中风)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的跌倒,匆忙扶起会加重出血症状;脑供血不足引起的晕厥跌倒,患者本应平卧(头部略低),如扶起反而加重脑部缺血;心绞痛急性发作倒地,惊慌搬动,患者会有恐惧感,并加重症状;如发生骨折或关节脱臼,拉扶可能使损伤加重,特别是脊柱骨折患者若损及脊髓神经,勉强扶其行走,可导致截瘫,造成终身残废。因此,看到老人跌倒,周围的人一定要保持冷静清醒,不要急于将老人扶起。首先要观察老人的表情和神态,同时呼喊老人,判断老人是否有意识。然后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果老人意识清醒,应详细询问其跌倒的经过、是否有身体不适等。如果跌倒者无明显不适,稍事休息后,可将其轻轻扶坐起来;如果跌倒老人已经丧失意识,不仅不可搀扶,还要尽量避免搬动,更不能用力摇动患者身体试图将其唤醒,而应将其缓缓放平至仰卧状态,小心地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被其误吸入气管产生窒息,并尽快呼叫120急救。
跌倒导致骨折,怎么办?老年人跌倒,超过40%会导致骨折。碰到这种跌倒导致的骨折,患者和家属都不要惊慌,先注意观察老人的意识及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情况,初步判断患者有没有大出血或因骨折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如果没有,一般不会危及生命,但须做紧急处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老人痛苦,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注意,对骨折部位不要随意牵拉,以免骨折断端的错位引起继发性血管和神经损伤,可使用硬板固定患者的骨折部位,由于骨折部位常有内出血和不断肿胀的情况,所以对患处的固定也不应过紧,否则会压迫血管引起肢体缺血坏死。骨折部位临时处理完毕后,应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诊治,中途要注意局部保暖、观察患处末梢血运及感觉情况。
老人因为意外跌倒,导致生活质量骤降的情况很普遍,因为人的身体机能“用进废退”,但由于患者通常需要长期卧床休养,跌倒老人身体机能长期处于静息状态,有可能带来巨大的健康隐患。这时,康复护理就变得格外重要了,直接影响患者痊愈后的生活质量。
肌肉和全身功能衰退。研究显示,完全休息时,人的肌力每周下降10%~15%,每日约下降l%~3%。完全卧床3~5周的患者肌力下降一半。长时间的绝对卧床,2个月后肌容积将减少一半,并有明显的组织学变化及肌肉代谢的变化,导致肌肉萎缩。所以,长期卧床会让这些老人原本衰退的身体功能因活动的减少而进一步减退,如全身肌肉功能、心功能、神经功能、消化功能等加速衰退。
坠积性肺炎。人在站立或坐着时的呼吸幅度远远大于躺着时。躺着的时候,近1/3肺部组织不会参与生理活动。长期处于卧床状态,肺组织会出现实变,很容易出现坠积性肺炎,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比如脊柱、髋部或下肢骨折合并慢性支气管炎的老人患者,长期卧床后就容易出现该病。
下肢静脉血栓。卧床患者因肌肉长期不运动,下肢静脉血回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堵塞静脉,出现肢体肿胀、疼痛。血栓可以脱落,让血管变得狭窄或完全堵塞,引起血行不畅及血管压力聚增,威胁全身重要脏器,如肺栓塞、卒中、心梗等。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应引起重视。
便秘。长期卧床不活动或者只有极少量的活动,会诱发便秘,而用力排便往往是老人脑卒中、心梗的导火索。
褥疮(也称压疮)。长期卧床患者容易压伤皮肤,形成褥疮,褥疮是长期卧床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骶尾部及髋部由于皮肤血运较差,最容易出现褥疮,且一旦出现褥疮不易愈合。老人尤其是脊柱骨折伴截瘫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应特别注意,精心、细致的护理可有效预防褥疮。
泌尿系感染及结石。长期卧床患者全身骨骼脱钙明显,大量钙盐从肾脏排出,如饮水不多,钙盐易在肾脏或膀胱形成结石或引起感染。
患肢肿胀。患肢肿胀是骨折患者的常见症状,肿胀若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和营养物质的供给,最终影响创伤修复和愈合。严重肿胀会影响血供,使肢体动脉缺血,甚至出现坏死。处理患肢肿胀应分期区别对待,若患者患肢肿胀持续不消退,要进行相应的血管超声检查,明确有无静脉血栓形成,若有要及时治疗,并在卧床时抬高脚超过心脏水平,直至水肿及压痛消失。
有些儿女非常有孝心,在父母生病卧床期间就像照顾婴儿一样服侍,事无巨细。但必须指出,如果护理方法不对,可能反倒伤害老人。
积极主动地活动。基本原则是只要能动的部位,尽量活动起来,前提条件当然是需要征询医护人员的意见。
患者自己能动的,多做床上活动,要被动或主动活动肢体,如举手臂、翘脚尖等,尽可能让所有能活动的部位活动起来,减少骨量丢失,防止因关节粘连而出现的功能障碍、因久卧而导致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骨折导致的长期卧床患者,在恢复期一定要在康复医生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训练,促进肢体消肿。
对于活动困难的患者,家人要帮助患者活动:(1)勤做按摩,刺激肌肉收缩,特别要按摩腿部,以防止血栓形成。但要注意,按摩不是乱捏,不能只是捏肉,而要针对人体的各个关节进行屈伸、旋转、弯曲等。比如让关节尽可能地弯曲,然后再极度地伸直,每个关节反复操练3~4次左右。如果健康条件允许,一日可数次。(2)经常翻身,勤换体位,防止褥疮,协助排痰。这里需要注意,简单的翻身并不能很好地达到护理目的。老年人肺功能往往较差,除了每隔两个小时翻一次身外,还要经常给老年人拍背,帮助气管的纤毛蠕动,促进肺中的分泌物或呛梗的异物排出。每次至少拍5分钟,拍背时一手扶着老年人肩部,另一手屈曲成空心状,有节奏地持续以腕部发力快速扣击,力度要小,且均匀一致,切勿以掌心或掌根部拍背。
尽量坐起来吃饭,饮食宜清淡。每位患者的身体条件不同、病情不同,所以饮食要求也不相同。通常情况下,医生会有叮嘱;没有特别嘱咐的,那便是没有饮食禁忌,要求营养均衡、全面。但考虑到患者长期卧床后肠胃功能会衰退,所以饮食宜清淡,既要有营养又要易消化,以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为主,不要过食富含草酸钙的食物,以免出现便秘、结石或血脂增高等。
如果身体条件许可,尽量让老人坐起来吃饭,前倾15度。不要只是将床摇起来,让老人仰靠在床上吃。因为仰靠着吃可能会发生隐性或显性的呛梗,容易导致肺部感染。有些老人骨折后很快去世,不是因为骨折要命,而是因为可怕的肺部感染。
日常起居注重护理细节。病房注意空气流通,宜保证适时通风;保持床单清洁干燥,以免出现褥疮,尤其是夏天。病情不允许洗澡时,可以用温水帮助擦身。对身体不能动的部位,用热毛巾敷一下,不要勉强地去翻动。但容易脏的臀部、脚、腋下、颈脖部位,应当经常擦洗,每次擦洗后涂少许滑石粉,保持清洁干燥。早晚用温水给患者擦洗,对装了假牙的患者,在饭后一定要即时取下来,洗干净,否则会引起口臭,甚至成为疾病的诱因。
需要强调的是,不少家属心疼病患,常常积极地给卧床老人刷牙、喂饭、洗脸,其实这样做是错的。只要老年人没有丧失手部功能,可以自己吃饭、喝水、洗漱、更衣的,就要自己做。如果家属做得太多、太细,老人会越来越“懒”,再想恢复自理能力就很难了。
“二便护理”也很重要,因此要做好“二便”护理。
尿路感染的预防。协助长期卧床患者慢慢习惯床上排尿,训练膀胱反射性动作,当膀胱充盈时由轻到重按摩膀胱,再由腹部向下方挤压排尿反复几次至尿排空。当有尿意而排不出来时,可以让患者听流水声诱导排尿,或用温水擦洗会阴部。鼓励患者大量饮水,防止出现结石、肺栓塞等。一定要注意患者会阴部的清洁卫生,局部保持干燥,勤接尿,尽量不用纸尿裤。
便秘的预防。协助长期卧床患者养成定时床上排便的习惯,最好每天早饭后定时排便,只要坚持养成定时排便,就能逐渐建立排便的条件反射,习惯后则能按时排便。而且不能忽视便意,经常忽视便意或强忍不便,粪便在肠道滞留时间过久,大便干燥,便可引起或加重便秘。每日按摩腹部,患者取仰卧位,两手掌相叠,以脐为中心,做顺时针方向按摩,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约10分钟,可促进消化道的活动,保持大便通畅。饮食粗细搭配,每天吃适量的水果、蔬菜及饮足够的水,使粪便松软利于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