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城隍庙是安徽芜湖的城隍庙。1999年版的《辞海》“城隍”条目叙述:“古代神话所传守护城池的神。道教尊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中国古代称有水的城堑为‘池’,无水的城堑为‘隍’。据说由《周礼》腊祭八神之一的水(即隍)庸(即城)演化而来。最早见于记载的为芜湖城隍,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辞海》中所说的“芜湖城隍”即为“芜湖城隍庙”。按照《辞海》的解释,“城隍”是“古代神话所传守护城池的神。道教尊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神“是人们不能理解和驾驭自然力量以及社会力量时,这些力量以人格化的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反映”,是不存在“建”的问题的。词条解释中在提到“芜湖城隍”时,后面却是“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需要“建”的是“城隍庙”,而不是“城隍”。因此,词条中“最早见于记载的为芜湖城隍”,应该理解为“最早见于记载的为芜湖城隍庙”。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礼》所载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城壕、护城河。在古代,人们认为与人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古人将城和隍神化为城市的守护神,并称为“城隍老爷”,所谓“神之亲民者莫如城隍,犹官之亲民者莫如守令”。后经道教演绎,城隍成为神鬼世界的一城之主,不仅能“翦恶除凶,护国保邦”,还能掌控晴雨祸福乃至生育大权,比世俗权力机关管辖的范围还大。自周朝开始,我国每到收获之后,人们都要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即城隍神。自三国开始,民间就有了城隍祠,记载最早的城隍祠便是239年孙权在安徽芜湖建立的。到隋朝时,已有了用动物祭祀城隍的风俗,但当时的城隍神只是一个抽象的神,并没有具体的姓名。唐朝时,信仰城隍已相当普遍,很多文人雅士,如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诗文。百姓们希望官员能为民做主,体恤他们的疾苦,因此,他们对那些为人民做好事的官员非常敬重,在他们死后,便把他们作为城隍神供奉。隋唐时流行“人之正直,死为冥官”的信仰,从自然神过渡到了社会神,就是人间的正人君子和直臣死后所成为的城隍。
◇ 民国时期日军军用明信片上的芜湖城隍庙
◇1937年芜湖沦陷,城隍庙惨遭日军轰炸
到宋代几乎天下皆立庙奉祀,到明代更为隆重。明太祖朱元璋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丙申朔“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当时的京都(南京)的城隍神被封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汴、濠、和、滁等州及朱元璋“龙兴之地”的城隍亦封为正一品王爵,其他府城隍则为“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为正二品,州城隍“鉴察司民城隍威灵侯”为正三品,县城隍“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为正四品,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模宏大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一样,还按级别配置冕旒衮服。在规定各州县设城隍庙供奉城隍神的同时,将城隍祭祀列入国家祀典,对城隍的祭祀形式也作了整顿,使之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从此,祭祀城隍既是传统民俗,又成了官方定例。各府、州、县治所在地全都兴师动众大建城隍庙,与衙署对称设置,阴阳各司其职,地位相当,作用互补,实现“人神共治”。如此一来,一座城市的主要权力机关就是衙门和城隍庙,人活着要归衙门管,死后就转到阴司归城隍管。
朝廷还利用城隍来监督各级政府官员廉洁自律,清明从政。规定新官到任三日内,必须拜谒城隍庙,对城隍发誓“忠君爱民”,才能得到城隍的相助。南宋时芜湖县令沈端节,为人谨慎守节,他刚接任芜湖地方长官,下车伊始即到城隍庙明誓城隍神,摆上蔬果香烛,念念有词,曰:“某奉命为芜湖令,不敢造次,谨依法奉公,如有伤天害理处,愿神明察之、殛之。”他在任五年,政简刑清,确实应验了自己立下的誓言,为芜湖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曾多次带头捐出俸禄,修缮水利工程。后来他调离芜湖,百姓在城隍庙中辟有他的生祠,借以表达对这位清官的深深怀念。
《辞海》所称“最早见于记载的为芜湖城隍,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的记载,是来自《宾退录》。《宾退录》的作者是赵与时,字行之,一字德行。南宋末年人,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宝庆进士,官丽水丞。其所作《宾退录》被后人誉为“宋人笔记中的上乘之作”。《宾退录》卷八部分有关于芜湖城隍的介绍:
州县城隍庙,莫详事始。前辈谓既有社矣,不应复有城隍,故唐李阳冰谓:“城隍祀典无之,唯吴越有尔。”然成都城隍祠,太和中李德裕所建。李白作《韦鄂州碑》谓“大水灭郭,抗辞正色,言于城隍,其应如响”。杜牧为黄州刺史,有《祭城隍庙祈雨文》二首。他如韩文公于潮,信陵之于舒,皆有祭文,而许远亦有“眢井翔,危堞神护”之语,则不独吴越为然。芜湖城隍祠,建于吴赤乌二年,高齐慕容俨、梁武陵王祀城隍神,皆书于史,则又不独唐而已。(宋赵与时:《宾退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另外,《明史》之《礼志》也有基本相同的记述。
还有孙承泽的《春明梦余录》、秦蕙田的《五礼通考》、俞樾的《茶香室丛钞》中关于芜湖城隍的记载,均源于此。《辞海》之释,亦源于此。所不同的是,在《宾退录》及各后继者的著述中“芜湖城隍”均为“芜湖城隍祠(庙)”。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芜湖城隍庙建于吴赤乌二年,但是直到宋时才开始见于史籍,这可能与芜湖县历史上的置废有关。
芜湖历史上曾名“鸠兹”和“襄垣”。原鸠兹在水阳江畔,汉初在鸠兹置芜湖县。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改鄣郡为丹阳郡,辖17县,芜湖是其中之一。三国时,吴主孙权迁都建业(今南京),地近吴都的芜湖成为吴国的军事重镇,黄武二年(223年),将芜湖县治从位于今芜湖市东42里水阳江畔的鸠兹故城迁至青弋江入长江口的鸡毛山新址,以扼守长江,拱卫都城。东晋咸和四年(329年),北方的世族南迁,有豫州侨立于芜湖。东晋宁康二年(374年),又有上党百姓南迁芜湖,并侨立上党郡及襄垣县,寄治于芜湖。东晋义熙九年(413年)襄垣县客夺主号,撤销芜湖县,其地并入襄垣县,自此芜湖作为县一级行政单位名称被撤销,襄垣一名替代了芜湖,立县520多年,迁治190多年的芜湖县退出历史舞台。
隋平南朝陈后(589年),废丹阳、淮南二郡,改扬州为蒋州,州治江宁(今南京),将襄垣、于湖、繁昌等县并入当涂(侨)县芜湖旧治,侨置215年的襄垣县退出历史舞台,废为芜湖镇,属蒋州当涂县。直至南唐升元年间(937-943年),才复置芜湖县。
由于东晋义熙九年(413年)以后,芜湖既不是县名更不是县治所在地,所以,有关芜湖的史籍记载很少。因此,宋代赵与时的《宾退录》,可能是我们目前所能接触到的有关芜湖城隍庙的最早的文献记载。
民国《芜湖县志》载有明洪武皇帝封芜湖城隍文:
帝王受天明命,行政教于天下,必有生圣之瑞,受民之符,此天示不言之妙,而人见闻所及者也。神司淑匿,为天降祥,亦必受天之命,所谓明有礼乐,幽有鬼神,天理人心其致一也。朕君四方,虽明智弗类,代天理物之道,实罄表于衷,思膺天命,此所鉴而简。在帝心者,君道之大唯典,神天有其举之承事唯谨。芜湖县城隍之神,聪明正直,圣不可知,固有超于高城深池之表者,世之崇于神者则然,神受于天者盖不可知也。兹以临御之初,与天下更始,凡城隍之神,皆新其命。瞄此县邑灵,所司宜封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显则威灵丕著,佑则福泽溥施,此固神之德而亦天之命也。司于我民,鉴于邑政,享兹典祀,悠久无疆,主者施行。
关于芜湖城隍,《宾退录》有以下记载:“今其祀几遍天下,朝廷或赐庙额,或颁封爵,未名者或袭邻郡之称、或承流俗所传,郡异而县不同……太平之芜湖(城隍)称辅德王……神之姓名具者……谓纪信。”纪信,为汉朝开国功臣。据《资治通鉴》记载: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夏,四月,楚围汉王于荥阳,急”;“五月,将军纪信言于汉王曰:‘事急矣!臣请诳楚,王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去,令韩王信与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项)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
另外,按照道教的说法,各州县的主管人间与阴间的城隍神类同一尊神。从实际情况看,有的州县城隍神与本地区的历史人物对接,或为乡贤名士,或为对本土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或是曾任本州本县的知州、知县等有政绩美誉的人物。
芜湖的城隍,除了《宾退录》说的纪信,还有其他人选,三国时东吴名将周瑜、徐盛均被认为是芜湖城隍。二者均忠勇刚烈正直之士,都是符合《礼记·祭法》规定的人物。
民国《芜湖县志》记有:“城隍庙在县治东,宋绍兴四年建。明洪武初年封‘显佑伯’。永乐八年,县丞周宗溥重修。成化间知县陈源增两廊前门。天启六年知县雷启龙复修。清乾隆十四年,邑众与徽人合资新葺,阅五载,告竣。殿庑、肖像咸完美焉。五十五年大殿前添建卷棚三楹。咸丰间毁,光绪六年邑人胡毓英等募捐重建,光绪三十二年由商民筹资重修。”
◇ 民国8年《芜湖县志》中关于“城隍庙”的记载
20世纪50年代尚存的芜湖城隍庙是光绪六年(1880年)建造,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民国28年(1939年)重修,占地2000多平方米。前后共有四进,前轩(门厅)、戏台、正殿、娘娘殿层层叠进,东西两庑贯穿相接。既有道教殿宇的宗教内涵,又有官衙前朝后寝的布局特点。人们进入城隍庙,一方面通过形象的道具可以明白“惩恶从善”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通过辅助文字的提醒,加深对城隍说教的理解,其中的楹联就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或为祈福语或为警世佳句,增添了城隍文化的内涵。
芜湖当年的城隍庙,规模是相当宏大的,它与县衙一样,坐北朝南,正对青弋江,庙基由大方石砌成,很高的石阶在门前伸开,气势非凡。最外层的栅栏搭盖着雨披,避免门前台阶滴雨。下有宽大匾额“江东首邑,城隍灵祠”。迎面有照壁(影壁),第一进是门厅,左右两边各立一尊将军塑像,一个手牵着白马,一个手牵着黑马,威风凛凛。第二进是戏台,过往人员可以从戏台下面的通道里穿行。戏台后面是开阔的院落,正中立着一尊硕大的香炉。院落两边各有五殿,以逼真的塑像和道具,模拟阴司的审判和各种罪行的处罚现场,是城隍庙里最令人恐怖、最惊人魂魄、最具震慑作用的地方。一殿秦广王,设立高台,正襟危坐,案上铺着“一殿册”,牛头、马面分立两旁。身后的对联赫然写着:“牢狱初开人网漏天网无漏,肺肝如见阳律饶阴律不饶。”横批“彰善瘅恶”。东边悬着孽镜,能照出进来的人过去的善恶,依不同性质分归各殿按罪错轻重布办。善者送云程转生,恶者送进鬼门关。二至八殿按照“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顺序各治一罪。二殿楚江王,诛不孝。此殿对联为“阳报阴报迟速报终须有报,天知地知鬼神知谁谓无知”,横批“到此方知”。凡荡败家业、欠债累亲者,入五丈狱;忤逆不孝者,入黑云沙狱;贪酒薄父母者,入寒冰狱。三殿宋帝王,诛不悌。此殿对联为“天网恢恢善恶两途终有报,冥刑赫赫阴阳一理总无差”,横批“怎能瞒我”。凡为官不正、不悌犯恶、不悌罪人者,入倒吊狱、穿肋狱、挖眼狱。四殿五官王,诛不忠,此殿对联为“阳间有钱赎汝罪,地狱无门躲我刑”,横批“何苦乃尔”。为人不忠、素行奸诡的人打入抽筋狱或烧手足狱。五殿阎罗王,诛不信。此殿对联为“赫赫阎罗恶汉凶徒难得过,森森铁案忠臣义士总无惊”,横批“谁瞒过我”。无信之人被送上尖刀山,多伤物命者死后下油锅。六殿卞城王,诛不礼。此殿对联为“祸福无门为人自召,赏罚一定是吾所操”,横批“是谁教你”。人而无礼,触犯多端者死后被剥皮、腰斩。七殿泰山王,诛不义。此殿对联为“造化有凭当时漫使千般计,机关无用此地难容半点情”,横批“也有今日”。无义之人服杖刑,送入割舌狱、破肚狱。八殿都市王,诛不廉。此殿对联为“死后怕为双角兽,生前莫作两头蛇”,横批“明察秋毫”,与官衙相同。无廉罪犯被锯解、被炮烙。九殿平等王,诛不耻。此殿对联为“昔日英雄而今安在,世间报应至此难逃”,横批“哪个能逃”。不耻之徒被送进秤称狱、恶犬城。十殿轮转王,主司发生。此殿对联为“生死同情死这苦而生是这苦,阴阳二律阳可逃而阴不可逃”,横批“赏罚攸分”。此处惩恶扬善,按照生前善恶分送去处。
香炉后面是正殿(大殿),门内设有一只香炉,香炉后面端坐着三米多高的城隍老爷,两边各有文武判官护卫。此殿东边立钟,西边立鼓,供人间和阴司的人击鼓鸣冤。正殿东西两侧分列牛头,马面,黑、白无常。白无常白衣、白脸,手执芭蕉扇,头戴白色高帽,上写“抬头见喜”,专门接待人间善人。黑无常黑衣、黑脸,头戴黑色高帽,上写“你也来了”,一手拿着铁链,一手拿着勾魂牌,看了让人不寒而栗。
◇“文革”后,群众自建的城隍庙
正殿后面是寝殿,亦称“娘娘殿”,是城隍夫妇的卧室,室内设有桌子和床铺,城隍爷身着衮服端坐正中,城隍娘娘凤冠霞帔坐在旁边,两侧站立着一个个低眉顺眼的侍女,这就把城隍生活化、人性化。城隍娘娘主管人间生育大事,求子心切的妇女到此虔诚地跪拜进香,祈求早生贵子,多子多福。每逢节日,女信徒们有的自愿来为城隍娘娘服务,为其打扫卫生,整理床铺;有的手工绣出一双双小鞋子,放在娘娘床上,故意让人去“偷”。因为芜湖方言“鞋子”念“孩子”,偷得鞋子的女子回家就能怀上孩子,送者与“偷”者皆大欢喜。
20世纪50年代,芜湖城隍庙还基本保持原样,但不久由芜湖专员公署作为大礼堂,大小菩萨偏堆一隅,有残破不堪者被弃之。“文化大革命”时期,所有偶像全部被毁,庙宇改为皖南大戏院,芜湖城隍庙不复存在。后来,有人在原城隍庙的“娘娘殿”建一小城隍庙。该庙的大门并不大,大门上立着“城隍庙”牌匾,挂着两只大红灯笼,门外的左侧有一个大香炉,香炉上阳文隶书“城隍庙”三字,右侧是人们点香的地方,城隍老爷和城隍娘娘端坐在殿内,供台前的地上放着拜垫,香火比较旺。现在的城隍庙规模虽然大不如前,但它在香客心里的位置依然很高。
芜湖的城隍庙既是道教活动场所,也汇集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农历每月初一、十五,芜湖及周边百姓都到城隍庙来进香。春节更是热闹,从腊月初八到来年二月二龙抬头,城隍庙的戏台上都要唱大戏。正月十五上元节(元宵节),万人空巷,各路花灯都来“朝庙”,并组织多种文艺、杂技演出活动。到了晚上,正殿神龛前安装一个圆形铁架,分成几层,共点上99盏油灯,叫“子孙灯”。据说,偷到一盏灯即生贵子,所以,妇女们都去“偷灯”。七月十五中元节,此日亦是佛教盂兰盆会,是佛道共有的节日,芜湖人流行“打斋醮”(平安醮),即设斋堂求神拜佛,杀牲祭祀,祈福禳灾。十月十五下元节,芜湖人在北郊祭祀厉坛,众人抬着城隍神,一路驱赶各路鬼怪。每到重大节日或遇到自然灾害,八抬大轿抬着头戴乌纱、身穿官袍、扮成文官模样的城隍出巡,或求雨,或祈晴,或禳火,或消灾,其声势之浩大,态度之虔诚,使奉祀城隍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活动。
芜湖早年的庙会,除了广济寺的地藏会,当数城隍庙的财神会办得火爆。
财神会是由芜湖商界发起组织的,参会者都是芜湖商贾及老城中的知名人士,他们每年都要向财神会捐助善款,用于城隍庙房舍殿堂的修缮及神像的贴金补彩、补贴道士们做法事的开支、协办城隍会和雷祖会(饮食业组织的庙会)。
财神会依附在城隍庙,每年农历八月庙会期间,城隍庙张灯结彩,大殿里挂满了各种绚丽夺目的帐幔,木质的檀香熊熊燃烧,白兰花编织的斗大花篮悬空吊在城隍爷的坐像前。财神会的会董率领大伙虔诚地跪拜,求财、祈福、保平安。四乡的民众纷至沓来,参拜的人络绎不绝。
为期三天的财神会结束前,还要出一次“会”,出会的重头戏就是“五猖”出行。
民间流传邪恶的“五猖”神所到之处,一切魑魅魍魉都退避三舍,逃之夭夭,所以“五猖”又能为人间避祸降福。人们又把“五猖”看成是一个不正宗的财神,五位“猖神”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就是民间常说的“五路财神”。
城隍庙会上扮“五猖”的,是老城中的青壮男子,必须身体结实、手脚灵活。出会前沐浴更衣,不近女色,晚上集体睡到城隍庙大殿里。第二天,财神会的两位师傅为“五猖”勾画脸谱。抹红、黄、蓝、白、黑五色,分别勾出“罩猖”脸面,一个比一个狰狞恐怖。然后一个个顶盔贯甲,下穿红色灯笼裤。一切装束好,便鱼贯进入“五猖殿”拜倒在神像前,并把神殿前五只反扣着的大碗翻过来,然后一位道士口含公鸡血喷向“五猖”的颜面,一个个血流满面,煞是怕人。“五猖”最后还要到大殿向城隍辞行(因为“五猖”也替城隍看家护院),辞行后就到庙门口与待在门口的闻太师会合。
闻太师名闻仲,殷商重臣,为人忠心耿耿,刚直不阿。纣王荒淫无度,听信妲己谗言,令闻太师连年在北海等蛮荒之地征战,致其在与周武王的征战中阵亡,魂魄飞向封神台,被姜子牙封的神位高于城隍,所以闻太师不便进城隍庙。
出会这天,老城区街道两边人山人海。沿途商店摆香案,鞭炮齐鸣。一些家有晦暗之事的,把“五猖”请回家阖家祭拜祈福。“头猖”会从口中抠出一枚“顺治”铜钱递给“家主”,用红头绳穿了挂在小孩身上避邪。出行的队伍由北向南,经花街、南正街过仙姑楼,折入儒林街、长街,经西门至北门,转入火药房、马号街,回到东内街,进入城隍庙。
“五猖”回到“五猖殿”,仍将神案前五只大碗反扣好,才卸装。一年一度的财神会宣告结束。
城隍庙是展示芜湖饮食文化的集中地。这里的小吃既有芜湖地方特色,又兼顾南北风味,馄饨、面条、糍粑、蒸饭和各式荤素小吃应有尽有,一直是市民爱光顾的地方。同时,它又是大众娱乐场所,到了节假日,庙内有许多摊贩设点,测字看相、唱戏说书、变戏法、卖梨膏糖之类,吸引着无数群众。明末清初,还有卖字画的摊头,一些民间画家作画现卖,给城隍庙增添了文墨气氛。当年著名画家萧尺木和他的书画朋友,也常聚此切磋技艺,交换或赠出自己的画作。清代一品大员黄钺,也曾有诗称赞芜湖城隍庙文化集市的兴旺。近年来,随着芜湖古城的改造,芜湖城隍庙的重建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隍庙有望在不久的将来重现往日繁华景象。芜湖的城隍庙及城隍文化将会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