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琳
摘要:随着新媒体势力的不断壮大,传统的“把关”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新媒体的传播现状,亟需解决新媒体环境下的“把关人”问题,需要对新媒体背景下“把关人”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首先阐述了“把关人”理论产生过程,最后通过新媒体以及新的传播模式、新媒体背景下“把关人”理论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把关人”理论未来发展评估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媒体背景下“把关人”理论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新媒体;“把关人”理论;发展历程
伴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传媒单一、简单的传播模式被逐步淘汰,新媒体的出现使新闻资讯的传播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传统传媒中新闻资讯的基本上被大的传播公司所垄断,比较规范和合理的“把关”制度基本能够保证信息传播符合“把关人”理论的叙述,但是,随着新媒体的涌现,打破了原有传媒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闻资讯的获取和传播路径变的多样化,传者和受者的角色定位越来越不明确,传统的“把关”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新媒体的传播现状,本文对新媒体背景下“把关人”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对“把关人”理论的未来发展进行评估。
一、“把关人”理论产生过程
“把关人”理论最早是由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认为在众多的实时资讯中,需要对资讯进行筛选,只有符合标准规定的信息才能进入下一程序,最后传达给受众。“把关人”理论的最终确立是由学者怀特完成的,1949年,怀特对40多岁的日本编辑进行了连续7天的全天调查,着重研究这名日本编辑对每天收到的稿件如何处理,以此得出了影响把关人的因素,即个人的判定标准是把关过程中重要依据。学者沃特·吉伯对懷特的理念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把关的标准不仅仅由把关人意识决定,同时也会受信源的压力和媒体机构的压力影响。
二、新媒体背景下“把关人”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新媒体以及新的传播模式
新媒体以及新的传播模式主要有三个特征,首先,具有强互动性和个性化。强互动性主要表现在信息资源的传播方式具有强反馈和强交互性质,直播、微博等平台的信息传播会将用户的评论作为资源一部分共同传送,因为里面掺杂了用户的主题思想,所以又具备鲜明的个性因素。其次,传者和受者的定位不明确。因为网络传播具有信息分享的特点,尤其是网红直播、明星等群体,他们既是受者也是传者。最后,传播方式具有多样性。目前主要的传播以图片、视频等为主,未来随着技术发展会实现VR虚拟、AI人工智能等方式。图1为传者和受者定位模糊。
(二)新媒体背景下“把关人”理论所面临的挑战
伴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把关人”理论面临了非常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关人的作用被弱化。传统的媒体可以对信息源进行把关,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资源以去中心化为主,信息的传播者不是固定的个体,使把关人失去了对信息“守门”的权利。第二,把关的可行性降低。介于网络传播具有随时性、无地域性和无障碍性,极大的降低了把关的可行性。互联网的传播过程中,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播主体,无数个信息在世界各地进行发布,信息的分散性使得把关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把关人”理论未来发展评估
随着把关人的作用被弱化和把关可行性的降低,网络上出现了许多“不合规”的信息,例如虚假宣传、散布谣言等,因此亟需解决新媒体环境下的“把关人”问题。由于新媒体传播环境的特殊性,传统的“把关人”无法胜任此项工作,在未来加强AI人工智能在“把关”方面的研究是必然的选择。
AI人工智能在技术方面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一方面,需要有专业的团队研制出算法模型;另一方面,算法模型确定后需要经过大量的数据和设备资源去学习,保证算法模型能够高精度和高“把关”率。最后,算法模型需要利用大量的数据进行实验,再由工程师结合实验数据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
三、总结
新媒体势力的发展对“把关”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把关人”理论的产生历程进行解析,阐述了新媒体背景下“把关人”理论的发展并预估了“把关人”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力求解决新媒体时代“把关人”问题。
参考文献:
[1]袁俪颍,刘永宁.基于把关人理论分析纪录片的真实性及构建技法创新——以纪录片《三十二》《二十二》为例[J].艺海,2018 (09):16-18.
[2]阮立,朱利安·华勒斯,沈国芳.现代把关人理论的模式化——个体、算法和平台在数字新闻传播领域的崛起[J].当代传播,2018 (02):86-91.
[3]李彩霞,刘修艳.论移动互联网时代“把关人”理论向编辑“个人把关”模式的回归[J].新闻采编,2017 (04):7-11.
[4]晋晓兵,杨芳芳.网络时代的新闻把关——兼议博客、播客对“把关人”理论的冲击[J].新闻实践,2006 (0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