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微课之力建构中学语文立体化教学模式探赜

2018-10-15 05:58梁伟
成才之路 2018年25期
关键词:立体化中学语文建构

梁伟

摘 要:微课正得到广泛运用,语文教学也随之发生变化。教师在借助微课完善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采用恰当的策略。首先要正确认识微课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其次要积极搭建优质的微课共享平台,打造优质的微课,使其与课堂教学科学搭配,最后要反思微课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注重微课的设计和科学分析学情。

关键词:微课;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立体化;建构;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G4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25-0052-02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多领域的综合应用,“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资源应势而出,比较典型的就是MOOC、微课的出现。微课以其自身的优势得到了广泛运用,语文教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微课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可以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建构立体化的语文教学模式,这种语文立体化教学模式符合网络时代发展的变革之需,充分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同样也呼应了当下新教材——部编教材的教法与学法。立体化教学模式最终实现教学主体的多向互动,教学过程的立体化、教学评价的科学化。但教师在借助网络课程资源完善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应用策略。本文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进行相关研究。

一、语文立体化教学模式建构的依据和意义

语文立体化教学模式是依据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及部编本教材的特点,以互联网为桥梁建立起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互联网课程的辅助、巩固、总结的功能,实现教学主体的多向交流、教学过程的立体化、教学评价的科学化,形成综合性的语文教学体系。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互联网+语文课程资源也逐渐丰富起来并得到广泛推广。这种以互联网为媒介的课程资源可以很好地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是实现终身化学习的良好路径。另一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的课程理念就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该是多维度的全面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群体的差异性,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语文立体化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目标立体化能够弥补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缺陷,能够实现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目标。

二、微课在建构立体化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1.教学主体的多向互动

立体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单向互动教学模式不一样,它强调多主体参与、多向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教师与教师之间。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是多对多,也可以是一对多。课堂教学的限制就在于一堂课由一名老师讲课,教师很难做到照顾所有学生的学情。微课是一种灵活的课程资源,学生可以选择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观看不同老师所讲解的知识点。这种学习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照顾到不同基础的学生,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学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越来越受家长的重视。实际上家长本身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一方面家长相对于老师而言更了解学生,另外一方面家长对知识的学习与讲解实质上更容易帮助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微课资源的获得便捷性能够适应不同群体,这样的平台可以为亲子间的互动学习提供良好的机会与资源。部编教材一年级的课外阅读中就提出让家长和学生共同阅读的学习方法,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

一堂好课需要不断打磨,教师之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之间互动交流,学习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实现资源分享是建设立体化教學模式的基本条件。教师之间的交流不仅可以取长补短,还可以不断地完善这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2.教学过程的立体化

(1)教学目标的多层次与多维度。教学目标多层次的建构是指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微课的特点就是重点突出,这样的资源可以将不同的目标进行细化,使学生学习时可以采取各个突破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以部编本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三峡》教学目标为例。要求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的前三个学习目标,后面三个目标视个人基础及学习能动性而定。1)学生能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图片等方法,了解三峡的奇美壮观的特点。2)学生都能够运用常用语文工具书,结合文中注释等方法,疏通文章大意,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3)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培养语感,背诵全文。借助联想与想象,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感知文章的意境。4)部分学生能够进行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自由诵读,力图恰当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5)部分学生能够尝试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分析景物特点。6)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学习到的写景方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进行片段作文写作。例如第四个教学目标,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而言,朗读的情感和节奏比较难把握。教师在设计微课的时候,就可以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如何正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及阅读节奏——以《三峡》为例”。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培育美感。

教学目标的多维度主要涉及的是三维目标。教学目标设置时对三维目标会有所偏重,不过课堂教学过程中很难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落实到位。因而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注重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结合。微课教学能够对三维目标进行补充,全面发展学生语文素养。以部编本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为例。其中主要的活动有故事会、朗诵会、展示会,旨在培养学生讲述能力、朗诵能力、资料搜集与研读能力。从这一系列的教学目标来看,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后的指导必不可少。以资料搜集为例,教师可以制作多个简单的教学视频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搜集和整理资料,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2)教学内容的整合性与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不只是单纯地使用有效的校内资源,借助微课资源可以高效地整合各方面的优质资源,弥补教材的局限性。教材的编写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而谨慎的过程,教材内容的更换也是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的,在某些教学内容的呈现上确实无法真正地实现选文的时代同步性。以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新闻的学习为例。新闻本身就具有时效性,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选取当下的一些热点新闻对教材进行补充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新闻,学习新闻的特点。但是,教材的选文依旧可以作为学习的典范。教师要考虑如何处理好这种典范性与时效性,而使用微课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本单元可以设置一课到两课的微课教学,以实时热点新闻为教学内容,再让学生观看视频材料撰写新闻稿件。

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不仅指内容应注重经典性与时代性,也包含了跨学科内容的结合、内容展现形式的多元化,包括音频、图画等。同时还应该注重课堂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结合,以相关的微课教学内容为辅,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微课不仅可以放在课后供学生学习观看,同样可以放在课堂之中进行学习补充。随着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学生可以在需要之时进行自主学习,这为展开课外学习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选择。

(3)教学方式的协同性与多样化。立体化教学模式强调教学方法的多向、多层次互动,提倡交互式情境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微课教学能够为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提供更充足的时间,交互式学习更多的是提倡学生之间的一种协同学习,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同伴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与实践。微课教学作为这种学习范式的指导,可以突破教师资源有限的局限性。同樣微课的课型设计也可以多样化展示,探究课、学习课、启发课、讨论课、实践课等,同一堂课可以分解设计不同类型的教法。以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我的语文生活”综合性学习为例。涉及的主要活动是调查,这种实践性的语文课外学习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同样学生之间可以协同完成,教师可以在课堂给出理论性的指导,同样也可以以不同的微课案例的形式制作相关调查访问的详细课例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例如,问卷形式、个人访谈式、座谈形式等。学生可以选取不同的方式,灵活处理这次活动安排。

三、微课在建构立体化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审视

微课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是忽视了课堂完整系统的教学,在认识上产生了一些偏差。其次就是微课质量上的要求过低,粗制滥造的现象并不鲜见。最后一点就是不考虑学情,这种共享的课程资源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学情,根据不同的授课群体选择不同的方法以及内容。

1.正视微课的地位

教师要正确认识立体化教学模式中微课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教学是一个生成性过程,不是一个预成性过程。语文课堂教学相对完整,师生的互动性更多,课堂教学也更富有生机,教学目标实施可以融合。而微课是一种已成品,无法应对学生的多样性。教学应该关照到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微课之于课堂教学是一种内容上的有机分解,不能因为微课本身的优势及其便捷性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微课教学于课堂教学而言是起着辅助、补充、总结的作用,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积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才是可行之道。

2.精良的微课设计

微课是一种共享的课程资源,面向的是学生群体,理应成为一种优质的资源,而不是只求数量。自2011年以来微课逐渐盛行,与此同时,许多微课网站也建立起来,不同地区进行了微课比赛。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盲目跟风,在微课设计上并不在意其内容的质量。精良的微课应该是基于学生的学情设计,选择适宜的内容和教法,突出教学重点,讲清教学难点,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3.科学分析学情

现有的状况是部分教师在备课、上课过程中照搬网络课程资源,并没有主动研究教材教法、学生的学情。真正的一堂好课是需要备好学生的,微课制作同样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龄阶段的特点。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不同的微课课型,面对的授课对象不一,专任教师针对自己授课班上学生制作的微课应充分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授课对象为一般群体时则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性的学习环境,注意授课内容的重点及学习任务。

四、结束语

总之,科学合理地利用微课,能够在建构语文立体化教学模式中起到理想的效果,在教学主体的多向互动、教学过程的立体化方面均可实施。但也不能忽视其中的问题,要从正视微课的地位、精良的微课设计、科学分析学情等方面多方审视。

参考文献:

[1]李丹丹.探讨语文教育中“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践[J].语文建设,2016(01).

[2]郑艳,徐丰.翻转课堂模式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

[3]姚秀萍.发挥“微课”优势 突破语文教学难点[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03).

[4]王晓莉.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1).

[5]齐婉萍.“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6]王玉龙,陈奕如.我国中小学微课开发与应用现状的内容分析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01).

猜你喜欢
立体化中学语文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基于立体化教学方式的Java课程教学研究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第六师高效立体化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山西太原南中环立体化改造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