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辅导案例分析

2018-10-15 22:30王倩薷
新校园·上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辅导大学生

摘 要: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中,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辅导

一、案例资料

1. 学生在校情况

小Y,男,21岁,财经系2016级某班学生。性格孤僻、偏激,没有安全感,进入大学后,不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小Y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2. 学生家庭情况

该学生家庭成员共四人,有一位姐姐。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姐姐已经工作。家庭成员很少关注其心理状况,不了解其心理情感需求。

3. 学生存在问题

该生自大一第二学期以来,屡次旷课、迟到。不参加任何班集体活动,与宿舍同学发生矛盾,并坚持要搬离宿舍,认为宿舍其他成员对他有成见,故意刁难。相反,舍友指出该生屡屡出现比较过激的言语与行为,甚至与舍友发生肢体冲突。同时因为经常性旷课、不完成课程作业,导致多门课程挂科。经过辅导员观察,小Y平时精神不振,神情焦虑。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对现在的专业学习没有兴趣。

二、案例评估与分析

对于小Y出现的问题,辅导员初步判断该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首先立即与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进行溝通,发现他不良情绪的产生主要与人际交往有关,但能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1. 生物学因素

小Y为在校大学生,体检未发生异常,无明显的生物学原因。

2. 社会学因素

第一,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非常固执。第二,在小Y的成长环境中很少遇到不迁就自己的人。第三,进入大学后,严重不适应全新的环境。第四,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没有得到同学的帮助。

3. 认知因素

首先,因从小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导致小Y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产生偏差。其次,小Y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和技巧,面对问题时不知所措。最后,个性内向孤僻,当问题堆积无法解决时,不良情绪迸发,导致产生对他人的敌意。

三、案例处理措施

近期目标:搬回宿舍,改善不良情绪,与教师、同学建立和谐、信任的人际关系。

长期目标:能够重新认识自我、接纳自己,改变认知态度,促进自己的成长与成熟。

解决方案:首先通过简单的活动让小Y体验全身深度放松,缓解与他人交流时的紧张焦虑。在此基础上与他进行深入的谈心谈话,帮助小Y塑造新的认知和正确的人际交往行为。在具体解决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与学生交谈,建立良好的对话关系

辅导员要做到对学生的尊重。最初的几次约谈,都是认真倾听小Y对问题情况的叙述。帮助小Y制订了一些短期并可以实现的小目标,让他明白生活中很多人和事物的发展不会依据个人的意愿来改变,学会接纳自己和自己的不完美,敢于接受和想象不一样的现实。

2. 与家长沟通,给予学生认同支持

劝导家长特别是长姐在工作之余多关心他的心理动态和情绪变化,让他体会到来自家庭的关怀。

3. 借助朋辈力量,帮助学生回归集体

鼓励他多参与校园活动,并借助班级学长辅导员、其他班干部、同学、舍友的力量,多和该生接触,让他融入集体生活。

四、措施后期效果

首先,小Y搬回了学校宿舍,和同班同学相处比以前轻松愉快了。其次,可以按时上课,不再旷课。教师、同学也反映小Y能主动和他们交流了。

五、案例思考和工作建议

1. 认识自己,接纳自我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工作者要教会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我。

2. 相信学生,爱护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说教,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倾听,才能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3. 时刻反思,牢记使命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做好思想价值引领的同时,也要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

作者简介:王倩薷(1987— ),女,硕士,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辅导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浅析校园心理剧的应用及其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