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祥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已接近2500万户,其作用和贡献可以用“56789”来概括——“5”即民营企业对国家的税收贡献超过50%,“6”即民营企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均超过60%,“7”即民营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70%,“8”即民营企业提供的城镇就业超过80%,“9”即民营企业对新增就业的贡献率达到90%。从数据看,民营经济的贡献力已超过了“半壁江山”,而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的钢铁工业,也是如此。
据统计,到2016年底,我国有500余家钢企,国企、民营产能各占一半,其中民营钢企达400余家。近两年,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民营钢企数量有所减少,但总体数量仍远远大于国有钢企。
据统计,2017年我国粗钢产量8.32亿吨,同比增长5.7%;钢材产量10.48亿吨,同比增长0.8%。其中:民营企业粗钢产量4.71亿吨,同比增长5.1%,占全国粗钢产量56.6%;钢材产量7.03亿吨,同比下降1%,占全国钢材产量67.08%。
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钢铁行业迅速走出低谷,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民营钢铁整体向好趋势明显,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
效益创出历年来新高。纳入全联冶金商会统计的重点民营钢铁企业,2017年共实现销售收入2.68万亿,实现利税2210.7亿元,实现利润1690亿元。其中,实现利润3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11家。平均吨钢利润430元,同比提高336元,少数企业吨钢利润超1000元;2018年以来,民营钢铁企业效益稳中有升。1-2月共实现利润275亿元,同比增长1.9倍;实现利税351.7亿元,同比增长5.7倍。
兼并重组向纵深推进。近年来,以市场化为基本特点的民营钢企兼并重组风起云涌,进展明显。沙钢参与东北特钢重组,发挥国有和民营两种企业制度的优势,使东北特钢迎来新的发展曙光。建龙集团整合原海鑫钢铁、北满特钢,新企业焕发了蓬勃生机。目前,河北、山西等多地正在积极谋划并推进“减量提质”的兼并重组,部分具有区域市场主导能力的民营钢企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企业转型初见成果。近年来,荣程钢铁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推进 “做精钢铁主业,相关多元发展”战略,开创了具有荣程特色的产业金融科技生态体系新业态;浙江元立集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发展;敬业集团在做精做强钢铁主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钢材深加工、房地产、金融、医药、旅游等产业,实现了跨越提升;建龙集团将智能制造贯穿到每个生产管理环节,实现信息化管理质的飞跃。
环保水平有效提升。一是环保投入加大。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民营钢铁企业环保投资近600亿元,吨钢环保投入增加了40多元,大多数重点民营钢铁企业吨钢环保投入已达120元;二是狠抓环保减排,按照新标准提升环保排放指标。一大批企业削减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的排放,排放浓度远远低于现行的国家标准,吨钢耗新水、COD排放量、颗粒物排放量等主要节能环保指标均名列全国同行先进水平。
品种转型升级实现突破。近年来,一大批重点民营钢铁企业加快了普钢向优、特、精高端钢铁材料的转型升级进程。沙钢打造棒材、线材、热轧卷板、宽厚板、冷轧卷板五大类精品;中天钢铁研发轴承钢、帘线钢、汽车用钢三大优特钢支柱产品,发展了330个品种;津西钢铁打造世界最大型钢和绿色钢构基地, H型钢和钢板桩等产品,主流规格市场覆盖率达到85%以上。
一是行业集中度较低。我国钢铁企业数量众多、高度分散,整体处于一种分散竞争的格局。2017年,我国前十大钢企合计粗钢产量30722.16万吨,占全国粗钢产量的36.9%,与世界主要产钢国家超过60%的比例差距仍然较大。行业集中度低,导致难以形成健康发展的合力;二是多数钢铁企业仍然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追求数量扩张来求得发展,管理水平和运营质量还有待提升;三是钢铁行业资源能源消耗和排放总量仍较大,企业之间环保水平良莠不齐,绿色发展水平不充分不平衡;四是多数钢铁企业自主创新基础薄弱,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智能制造总体水平较低;五是目前中国钢铁工业的综合竞争力已达到世界领先,但国际化水平、国际话语权还有待提高。
一是产能利用率进入了合理区间,近两年化解过剩产能和取缔“地条钢”,粗钢产能合计减少2.6亿吨,压减幅度达20%。2017年钢铁产能利用率由2015年的70%左右提高到了80%(不含“地条钢”)。今年继续压减产能3000万吨,将使钢铁产能利用率更加合理。同时钢铁产能向优势企业集中,产量控制更加有效;二是供需矛盾从严重过剩转入相对平衡。中国钢铁工业总需求、产量未来下降是必然趋势,但总体态势平稳;三是环境治理、绿色发展发生很大变化,环境友好、节能减排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四是经营效益从微利到实现合理利润水平,行业从脱困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钢铁行业向高质量的转型升级发展不平衡,环保压力进一步加大,供需平衡相对脆弱。钢铁行业由大到强还有较远的路程,钢材质量稳定性、均匀性和使用性能、使用寿命与用户的期望还有差距,不能满足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经济体系对钢铁产品的更高要求。“2+26”城市和重点区域钢铁环保限产长期化,给市场、企业安全生产及效益等带来较大影响。2018年基建投资增幅持续下行,制造业投资低迷,钢铁需求端的增长动力有所放缓。
推进民营钢铁高质量发展,首先应破解行业难题。推进兼并重组,是解决当前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低的重要抓手。国家应继续加大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各级政府继续推动本地区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同时通过适时调整行业准入门槛,加大淘汰落后企业的力度,加快培育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特大型钢铁企业,进一步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减少钢铁企业数量。行业协会应发挥好平台纽带作用,为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创造条件、提供服务;企业应紧抓这一战略机遇,积极参与,有所作为,共同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列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供给侧改革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八项重点工作的首位,可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民营钢铁企业应认真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营质量,着力创建高质量企业。一是做好创新驱动,坚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路子。彻底改变产量扩张的老路,继续深化去产能工作,完成去产能和限产任务,继续坚定地取缔“地条钢”,杜绝新增产能和形形色色的变相扩大产能的行为,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二是把创建高质量企业作为基础,通过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着力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不断提高企业发展质量;三是做好安全生产,杜绝事故;四是防范金融风险,注意资金安全;五是加强管理,不断提升企业效益。
高质量发展,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民营钢铁企业应把治理环境污染作为提高人民福祉的重要内容,以向人民负责,发展环境友好型企业为己任。一是提升治理标准,限制污染排放,控制生产产量;二是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加强对脱硫脱硝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采取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有效消灭“白色污染”;三是提倡产城融合。钢铁企业要把生产发展同满足城市需求相结合,为城市建设提供余热供暖、煤气供气、中水消纳和城市垃圾处理等。
创新驱动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民营钢铁应扎实推动自主创新,着力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自主创新方面,要着力开发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把技术进步与全行业产业调整、产业升级结合起来,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研究开发,钢铁生产重大工艺技术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应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企业的不断深化融合,在物联网和智能制造领域积极推进智慧交易、智慧物流、智慧金融的创新与落地,在大数据领域重点推动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是国际化的高质量发展。民营钢铁应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产业布局方面,应将重点放在未来钢铁需求量大、经济发展潜力大的“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地区、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 “走出去”的方式上,应协同产业链上下游的优势资源“抱团”出海,让整个产业链的资源优势都充分发挥。同时,应大力推动冶金教育“走出去”,通过共建冶金教育学院等方式,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冶金行业人才,提高整个行业的人才配套服务能力;此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充分利用国外钢铁企业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
总之,民营钢铁只有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实现脱胎换骨的根本性转变,走向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