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艳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 昭通 657000)
小儿泪囊炎疾病属于临床儿科中十分多见的一类疾病,大部分属于先天性,关于此病的发病率在新生儿中占据1.25%到6.0%,小儿泪囊炎主要是因为鼻泪管下端胚胎残膜没有完全退化,导致鼻泪管下端出现阻塞,细菌潴留在泪囊中,导致感染,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溢泪,存在较多的脓性分泌物,严重者会引发眼睑湿疹。针对小儿泪囊炎患者的临床治疗,在出生1个月到5个月的患者主要采取按摩泪囊以及鼻泪管和反复冲洗泪道的方式,对于出生6个月之后的患者实施泪道探通术治疗,治疗效果不佳会加重患者的痛苦,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患者的出生月龄越小开展探通术的治疗效果越理想[1]。本文选取我院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小儿泪囊炎患者资料100例进行对比分析,所选患者全部接受泪道探通术进行治疗,根据护理方案的差异将所选患者进行分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患者护理干预,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汇报如下。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接诊的小儿泪囊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2~33个月,平均(8.1±0.3)个月,其中左眼44例,右眼43例,双眼3例。根据护理方案的差异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全部接受泪道探通术治疗,在治疗之前给予患者常规泪道冲洗,倘若冲洗脓液或是黏液不多需要开展下一步治疗,使用盐酸奥布卡因进行表面麻醉,依照患者的实际月龄选取泪道探针,之后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将头部和躯干进行固定,采取泪点扩张器对于患者的泪点加以扩张,选取冲洗时泪道探针从下泪小点慢慢插入下泪小管,水平前进大概1 cm,在感受到顶住骨壁感时,慢慢向上旋转90°,向下继续进针3 cm,当产生膜破以及落空感时,通过注射器慢慢推注生理盐水加以冲洗,当患者出现吞咽动作或是鼻腔内部流出液体之后,表明已经畅通,一边慢慢取出探针一边慢慢注液,倘若发生出血,需要将探针取出之后,对于下泪点下方进行按压,手术之后每天3次给予患者抗生素眼药水,进行预防感染治疗,手术之后1周指导患者接受复查,针对手术期间冲洗分泌物比较多并且阻力比较大的患者,手术之后3天对其泪道进行冲洗,避免泪道粘连[2];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患者护理干预措施:在病房显眼位置配备健康教育宣传栏,宣传婴幼儿泪道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措施,现场指导家长为患者进行泪囊按摩的具体方法,促进泪囊中脓性分泌物的排出;因为患者家长对于手术过分担心,害怕损伤到孩子的眼球,大部分患者家长认为当患者的年龄再大一些,接受手术治疗更加安全,因此要求推迟手术,护理人员需要为其讲解治疗的作用和安全性,同时为其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缓解患者家长的紧张情绪,获取其信任,从而使其能够充分的配合治疗;在手术之前30 min告知患者家长不可以为患者喂水和哺乳,避免操作期间由于溢奶或是呕吐引发窒息等意外事件,手术之前指导患者家长为患者准备纸尿裤,避免操作期间患者排尿对操作进程产生影响;手术之后需要告知患者家长术后用眼卫生以及应用抗菌素的正确方法,倘若产生病变,需要及早的接受治疗[3]。
患者接受治疗之后,溢泪以及分泌物消失,冲洗泪道不存在阻力,没有液体返流现象,患者存在吞咽动作,同侧鼻孔流出液体,代表治愈;患者接受治疗之后,依旧存在溢泪和分泌物,进行泪道冲洗期间依旧不通畅,代表无效[4]。
采用SPSS l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n(%)]
小儿泪囊炎主要是因为先天发育不良引起,目前对于此病的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案依旧存在争议,以往的观念认为泪道探通术在患者1岁之后进行最佳,但是有文献报道显示,开展泪道探通术的最佳时机为患者出生之后的2~4个月,在开展探通术治疗期间患者无法自主合作,泪小点比较小,泪道组织相对娇嫩,手术期间出血和长时间炎症会提高再次手术的风险,怎样保证探通术的一次成功率,降低患者再次探通的痛苦,属于临床眼科一直探讨的问题[5]。本文选取院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小儿泪囊炎患者资料100例进行对比分析,所选患者全部接受泪道探通术进行治疗,根据护理方案的差异将所选患者进行分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患者护理干预,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临床中对于接受泪道探通术治疗的小儿泪囊炎患者,在其护理工作中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缓解患者家长的心理顾虑,建立信心,保证泪道探通术的一次成功率,降低患者的痛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