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丽江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云南 丽江 674100)
油橄榄(Oleaeuropaea)属木犀科(Oleaceae)木犀榄属(Olea)常绿乔木,是世界著名的木本油料兼果用树种,栽培具有较高食用价值,果实含有丰富优质食用植物油——橄榄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对植物油认知度的不断加深等,橄榄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消费市场越来越广阔。2013年,丽江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油橄榄产业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丽江市发展油橄榄栽培2.3万hm2。目前,丽江市推广栽培油橄榄0.47万多hm2,油橄榄良种苗木紧缺,加快油橄榄良种苗木培育迫在眉睫。朱申龙等提出,油橄榄容器苗对基质的选择性较强[1]。王亚婷等研究认为,采用珍珠岩∶腐殖土=1∶1做扦插基质,生根效果最好[2]。乔旭等认为,3月份采用ABT生根粉处理,一年生枝条扦插效果较好[3]。相对湿度、品种是影响油橄榄扦插繁殖效果的因素之一[4],目前还没有详细的报道。
本试验旨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5-6],采用多因素多水平试验探索相对湿度和品种对油橄榄扦插繁殖效果的影响[7],以提高油橄榄繁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满足产业需求。
丽江森泽林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程海基地(100.644 87°E,27.26.471 04°N,海拔1 530 m),属永胜县程海镇,年平均气温为19.1 ℃,最冷平均气温为8~11 ℃,日夜温差小。
扦插穗条:采用佛奥(Frantoio)、豆果(Arbeqina)、皮瓜尔(Picual)、鄂植8号、柯基(Koroneiki)、科拉蒂(Coratina)等6个油橄榄品种5年生植株一年生枝条,采自丽江森泽林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程海基地。
插壤:采用珍珠岩∶腐殖土=1∶1。
试剂:生长激素采用ABT 1号生根粉(北京艾比蒂研究开发中心)。
扦插时间:2016年8月1—10日。
试验设计,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试验因素和水平:品种为6个水平[(佛奥(A 1)、豆果(A 2)、科拉蒂(A 3)、鄂植8号(A 4)、柯基(A 5)、皮瓜尔(A 6);棚内相对湿度为3个水平(60%~70%(B 1)、70%~80%(B 2)、80%~90%(B 3)],每个品种每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采用100根穗条。
扦插方法:
1) 苗床准备。在大棚内用砖砌长1 000 cm、宽120 cm、高30 cm的扦插床,放入珍珠岩∶腐殖土=1∶1的基质,厚度25 cm,用0.3%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
2) 插条选择。选择5年生植株,生长健壮、腋芽饱满的1年生营养枝作插穗。
3) 插穗剪切。在早晨,枝条剪成8~10 cm,3个节。上剪口离第1个节0.6~1 cm处剪平,上端留1对叶,中间留1对芽,下剪口紧靠最下节下端0.5 cm剪成平口。50根捆成1束,放入浸泡液中。
4) 插条处理。用100 mg/L的ABT 1号生根粉处理12 h。
5) 插床管理。插后浇足底水,用小拱棚保持插床水分,拱棚内安置喷雾系统。根据试验设计,不同处理保持相应的湿度。大棚上放遮阳网,形成愈伤组织前透光率为10%~20%,愈伤组织形成后保持在30%~40%之间,生根后适当提高。小拱棚内气温保持在20~25 ℃之间,采用晴天小拱棚外喷雾,气温下降时加草垫等方法。每隔10 d左右喷洒0.1%尿素或硼砂液1次,以补充养分,加速生根,促进插穗根壮。
插穗大量生根后期,按不同处理起苗,统计生根株数,计算插穗生根率,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交互检验和多重比较。
小拱棚内相对湿度B 1水平下,油橄榄各品种扦插结果见表1,方差分析见表2。
方差分析结果(表2)表明,棚内相对湿度B 1水平下,油橄榄各品种之间扦插生根率差异极显著,说明参试的各品种扦插繁殖生根率受到相对湿度B 1水平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油橄榄品种在B 1水平下,扦插生根率A 4最高,达71.6%,A 3最低,生根率仅为49.7%,品种A 6、A 5、A 2、A 1生根率均在60%以上。
方差分析结果(表4)表明,棚内相对湿度B 2水平下,油橄榄各品种之间扦插生根率差异显著。说明油橄榄各品种扦插生根率仍受到相对湿度B 2水平的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油橄榄品种在B 2水平下,扦插生根率A 1最高,达73.3%,参试品种A 6、A 5、A 2、A 3、A 4生根率均在60%以上。说明相对湿度B 2水平下参试的各品种扦插繁殖均能较好的适应。
表1 相对湿度B 1水平下各品种扦插繁殖结果比较
品种重复 扦插数量(条)生根率(%)平均生根率(%)110060A121006360.7310059110065A221006062310061110051A321004849.7310050110074A421007071.6310071110060A521006362.3310064110068A621007067310063
表2 相对湿度B 1水平下品种单因素方差分析
平方和df均方F显著性组间816.4445163.28927.7280.000组内70.667125.889总数887.11117
表3 相对湿度B 2水平下各品种扦插繁殖结果比较
品种重复 扦插数量(条)生根率(%)平均生根率(%)110075A121006873.3310077110067A221006866310063110065A321006063.6310066110062A421006060310058110065A521006764310060110069A621006363.7310059
表4 相对湿度B 2水平下品种单因素方差分析
平方和df均方F显著性组间 299.778559.9564.3870.017组内164.0001213.667总数463.77817
表8 品种、相对湿度交互效应分析
源Ⅲ 型平方和df均方F显著性校正模型3118.370a17183.43418.7250.000截距203626.9631203626.96320786.1170.000品种173.037534.6073.5330.011相对湿度626.3702313.18531.9700.000品种×相对湿度2318.96310231.89623.6720.000误差352.667369.796总计207098.00054校正的总计3471.03753
小拱棚内相对湿度B 3水平下,油橄榄各品种扦插结果见表5,方差分析见表6。
表5 相对湿度B 3水平下各品种扦插繁殖结果比较
品种重复 扦插数量(条)生根率(%)平均生根率(%)110061A1211006260.3310058110058A221005255.3310056110076A321007373310070110046A421004246.7310052110060A521005658310058110050A621004948310045
表6 相对湿度B 3水平下品种单因素方差分析
平方和df均方F显著性组间1375.7785275.15627.9820.000组内118.000129.833总数1493.77817
方差分析结果(表6)表明,棚内相对湿度B 3水平下,油橄榄各品种之间扦插生根率差异极显著。说明相对湿度B 3水平对参试各品种的影响比较明显。从表5可以看出,油橄榄品种在B 3水平下,扦插生根率A 3最高,达73%,A 4最低,生根率仅为46.7%,品种A 1生根率仅次于A 3,达到60.3%,其余几个品种生根率均在50%以下。穗条的愈合和生根需要稳定的空气湿度,湿度过大也会影响愈伤组织的转化。
从相对湿度生根率的多重比较结果(表7)来看,B 1对B 2、B 3,B 2对B 1、B 3,B 3对B 1、B 2差异性均达极显著水平。表明各个水平的相对湿度均是影响油橄榄扦插生根效果的重要因素。
从方差分析结果(表8)可见,品种、相对湿度、品种×相对湿度的显著性均达显著水平或极显著水平。表明油橄榄扦插生根率除受到品种、相对湿度单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品种和相对湿度交互作用的影响。
按品种、相对湿度两因素在扦插试验中的扦插生根率的表现(表1、表3、表5),选择出A 4 B 1、A 1 B 2、A 3 B 3等3个最优水平组合,其平均生根率均在70%以上。
表7 相对湿度生根率的多重比较
相对湿度相对湿度均值差值标准误差显著性95% 置信区间下限上限B1B2-2.8889*1.043300.009-5.0048-0.7730B35.3333*1.043300.0003.21747.4492B2B12.8889*1.043300.0090.77305.0048B38.2222*1.043300.0006.106310.3381B3B1-5.3333*1.043300.000-7.4492-3.2174B2-8.2222*1.043300.000-10.3381-6.1063
4.1在油橄榄扦插繁殖试验中,品种、相对湿度两因素的主效应均达显著水平或极显著水平。品种和相对湿度都是影响油橄榄扦插繁殖的重要因素。
4.2棚内相对湿度在70%~80%之间,参试的油橄榄各品种扦插生根率均在60%以上;相对湿度在60%~70%之间,鄂植8号扦插生根率在70%以上,而科拉蒂生根率仅为49.7%;相对湿度在80%~90%之间,科拉蒂扦插生根率达73%。说明油橄榄各品种扦插繁殖能适应的湿度环境不一样。生产中不同湿度条件下扦插繁殖可提高油橄榄育苗效率。
4.3品种、相对湿度两因素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按在扦插试验中的表现选择出A 4 B 1、A 1 B 2、A 3 B 3等3个最优水平组合,其平均生根率均在70%以上,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4.4本试验仅对影响油橄榄硬枝扦插繁殖的部分因素(品种、相对湿度)进行了研究,其他因素的影响及生产实践中的效果,还有待试验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