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夯石(张琳)
一九八四年,在天安门城楼转播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式
四十年前的那个日子,总被人唤作“春天”。对于中国人而言,这个不平凡的日子的确有某种神奇的力量,它使万物复苏、万舸争流、万芳竞妍……
四十年后的今天,回首1978年12月18日-22日那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谁能说不曾受惠于它,谁能说不曾因它而改变?
本刊记者多路出击,以全媒体方式采访了播音主持、影视、戏剧、音乐、体育等领域的代表人物,倾听他们关于“春天”的记忆,感怀他们关于“道路”的自信,讲述他们自己的不平凡的心路。
广播从发明算起不过112年,而电视的发展尚不足百年。与广播电视相伴而生的播音与主持在我国尤其是一个新兴职业。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呼号XNCR。电视的发端晚于广播20年。广播电视的播音与主持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边缘性学科,它涉及到传播学、新闻学、语言学、播音学、社会心理学和美学等多种学科。目前,我国有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达到600所以上。
此时此刻,让我们走进播音主持人的记忆深处和火热当下,倾听并感怀那些与大时代相对应的经典作品和经典瞬间,倾听那些亲身经历所折射出的道路自信与心路曲折。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较早的一批播音员之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那浑厚的声音曾随电波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方明最初学的是无线电发射专业,广播大楼建成后,急需播音员。1958年4月,他被调至中央控制室录音科任录音员,从此与播音结下了不解之缘。方明曾多次参加天安门国庆游行和阅兵实况转播工作。除参加日常新闻类、专题类、文艺类播音及教学工作外,还经常参加党和国家重要会议及阅兵、重大仪式的播音转播工作。方明参加播音的许多节目曾获得“亚广联文化基金会奖”、“全国首届录像片大赛一等奖”、“全国第三届电视文艺星光杯一等奖”、“1992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首届播音主持作品政府一等奖”等各种奖项。如《流水操》《清明上河图》《黎明前的交响》曾获“亚广联文化基金奖”;通讯《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获中国播音与主持作品一等奖。
方明多次对笔者讲过:“我是老师们一句一句带出来的。”
有人说:方明是用声音记录时代的人。方明认为过誉了,他说:“这是整个广播群体的成果,像齐越、夏青、林田、潘捷、费寄平、葛兰、王欢等都属于这个群体,我只是广播事业长河里的一滴水。在这些年的播音工作中,我的确碰上了播报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机会,不过不单是我,其他的播音员也会承担一些重大新闻的播报工作。我也担任过《新闻和报纸摘要》《阅读和欣赏》等栏目的播音工作。然而无论事件大小,每次播报之前,我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背文章、查资料,脚踏实地、仔细谨慎地做好播报。比如我背东西,就是一句一句死记硬背,我在这方面没有什么经验。如果问我如何能读好一篇文章,我可以告诉你很多技巧,包括篇章结构的分析、句子的分析、情感的表达。但若说背一篇东西,我只有死记硬背。在死记硬背把它背下来之后,我再去润色、体味,想办法把它最精华、最感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我的工作特点更多的是播送中央发布的文报、新闻和记者采访的一些通讯、专稿。我的主要任务是把这些文章读好,分寸、火候、感情、态度要求非常准确,这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对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很多细微的表达,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严丝合缝。首先你要考虑到,你传达出这个内容之后,广大老百姓能不能听得懂,能不能理解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你的解疑释惑的能力是不是很强,永远、绝对不能走样,这是第一位的要求。所以背的功夫可能就逐渐弱化了。通常我们阅读、试读的能力很强。我可以做到几千字、上万字一字不错、一字不落地把它读下来。比如说1984年国庆三十五周年,我和王欢老师一起在天安门城楼上转播国庆三十五周年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我们两个人,每人都要读一万二千五百字的稿子,从早晨九点四十五开始,一直到十二点半,站在那里就读这些稿子,而且还要配合队伍行进。因此必须要照着念,一个字都不能错,因为全国都在转播。要是你出了一个错,广大群众是不会答应的。同时还要跟队伍配合得非常齐,比如王欢在介绍地对空导弹的时候,我就得注意大北窑那个方向,看天空,只要一看到飞机,我就要让王欢停下来,我就要开始介绍飞机:第一架飞机是什么机型,第一梯队是如何如何……大轰炸机过来了,而且是要拉彩带、烟雾的,当我介绍到的时候,飞机正好飞到天安门中间,必须要把握好这个时间……”
方明回忆说:“78年前,‘延安精神’让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红色电波声震长空。而今,78年过去了,广播人不能丢的,还是这种‘延安精神’。什么是‘延安精神’?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对于我们广播工作者来说,就是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好播音工作,才能对得起前辈们创下的这份事业。我始终记得1959年广播大楼建成那会儿,周总理来视察时讲过的话——周总理对当时刚播完音的齐越老师和潘捷老师说,广播大楼建成了,比起延安窑洞来,条件好多了,你们要用‘延安精神’做好工作。多年来我一直秉持着这样一种信念:用‘延安精神’做好播音工作。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最初几天里,整个通讯联络都断了,还是要靠广播来沟通,当时中央向抗震第一线调拨了几十万部收音机。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广播的不可替代性,它是老百姓离不开的。广播的力量绝不可轻视。”
现代通讯业十分发达,但广播的地位却一点也没有动摇,方明对广播事业的未来与发展充满信心。
他说三网融合工作是对电视、广播、网络整个资源的整合,这为广播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通道问题。“广播现在不仅仅只有声音,还可以有图像了。这样一来,广播、电视、网络就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所要比的就是节目的质量和多样性了。广播工作者能不能做出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喜闻乐‘听’的节目才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你做的节目必须吸引人,让广大听众觉得离不开。归根结底,还是要为老百姓做好服务工作。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是不发展广播事业的,哪怕美国这样的电视娱乐、互联网极为发达的国家也在大力发展广播事业。毕竟相比较而言,广播的投入与产出还是比较划算的,它虽不需要很多的设备,但传播的力度非常大。展望未来,广播事业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
方明老师如今虽不在播音岗位上了,但他仍担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努力引导和培养年轻的播音人才。几次采访方明老师,他都对年轻主持人、播音员寄予厚望,但也流露出一些担忧,“我们是桥梁、纽带、喉舌,这个意识永远不能丢!特别是年轻的播音员主持人,要努力使我们的节目内容、语言,使我们的情感,真正地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要正确地阐释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广大群众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