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海妹
【摘 要】国学——中国古典诗词欣赏课教学目标为:明诗意、察诗情、识格律、习写法,通过加强朗读、思考、感悟、用法的整合,运用引、插、拓三种资源补充方式,探索构建智慧导入、读词入韵,观词明律,品词察情,仿词习法地课堂流程。
【关键词】读中入韵;读中识律;读中察情;读中习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291-01
国学教学隶属语文教学,而又独居特色。让学生热爱、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了解吸纳中华文化精华,学以致用,启迪智慧、完善品格、成就人生。幸福携文化齐飞,素质伴智慧共生。让国学教育成为师生的幸福家园。下面以《中国古典诗词欣赏(词卷)》为例,谈谈《中国古典诗词欣赏》的课堂教学策略。
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入韵,读中识律,读中察情,读中习法。在逐渐上升的线形流程中品读国学经典:
一、初读入韵
1渲染导入。
(1)激情渲染:古人言:诗以言志,词以达情.词一直以其长短结合,平仄相谐,音韵回旋的格律形式,倾诉出词人悲欢离合与凌云壮志.其宜吟宜诵的曲调,让词有如流行歌曲一般,风靡宋朝,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清贫乐》,带上联想与思考,一同在这平仄起伏的回响中,感受词的格律,重温词人的情怀。
(2)古典音乐的音韵渲染.如教学《虞美人》,课堂伊始,《汉宫秋月》的古曲,瞬间将学生带入一种哀怨、悲凉的氛围之中。后介绍词牌、词题及间隔号。
2划分节奏。
节奏划分、朗读指导应注意以点带面,联合推进.让学生在各自理解的基础上划分节奏.然后跟进节奏明确之后的过程性训练,放手让学生朗读,再进行交流辨析。
二、再读识律
从诵读的咬字吐音、节奏变化、气息控制、声音延连、轻重把握五个方面,探索诗词格律。
1知晓平仄。
读词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教师准确范读,学生通过老师的读,发现轻重、缓急处理上的规律.如: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引出“平长仄短,平声长缓,仄声沉短”这一诵读规律.仄声韵用“↑”表示,平声用“_”表示。
2体会用韵。
词能吟能诵,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感受词的声韵,才能体会词的声情之美、音韵之美.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掌握词的用韵.第一是教师范读,突出词的用韵,第二是韵脚通过不同字体的标注来提示。
学生达到一定水平后,可以直接让学生诵读后圈点词中韵脚.有的词,上下片是一韻到底,如《八声甘州》,押的是平声韵iu,共八韵,故名八声;还有的上下片押韵不同,如《清平乐晚春》,上片押虞韵仄声韵,下片押a韵平声韵。
3掌握句式。
词也称为长短句,一首词,有单调、双调.《中国古典诗词欣赏(词卷)》中绝大多数是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词虽分片,仍属一首。故上、下片的关系,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异.通过让学生划横线的形式掌握词牌所规定的句式,浅显易懂,行之有效。
三、品读察情
词人抒情一般有寄情于物,寄情于景或直抒胸臆.在引导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将自身先前的独特体验融注到词文中,并对文本作出自己的阐释。感悟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我完成个人阅读感受,真切领悟作者内心情感世界,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得到深刻的启迪.如教学《苏幕遮》一文: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设置问题:让学生先勾划出词人所描绘的景色,并说说从中自己感受到什么?学生反复诵读中感悟到: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斜阳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渲染了一层尤为深厚的悲凉意味.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直抒胸臆,“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直接告诉我们作者的乡思旅愁。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在品读察情教学时,指导学生抓词眼.如《鹊踏枝》,下阕“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抓住了这一词眼,对于词人那难以名状的、浓重的感伤之情便不难理解了。
四、联读习法
国学教学应该站在语文教学的高度之上,这需用联读习法.联读习法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如学习《清平乐·春归何处》,在联读习法环节可以这样安排:
12句,学生根据右边的“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可以判断A或B,在根据1、2句押韵,可知选B。
34句,根据1、2句押“an”韵,第3句是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第4句可根据当时环境提示,六盘山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山,所以,屈指行程二万。
下片1、2句,老师指导看图,并提示关键词“山、红旗”等。
最后一句,何时缚住苍龙?学生只要能考虑到字数及押韵,就达到联读习法的目的了。教学中不要低估了学生的创造性.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学生喜欢的、容易理解的形式进行联读习法教学,既重积累,也抓运用。
总而言之,让学生充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中国文化魅力,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学科,对学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非常重要,对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都有重要的作用.诵读国学经典,读诵经典诗词,就是融会天地之心、通达万物之情。
参考文献
[1]孙颖.浅谈中学诗歌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方法[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年08期.
[2]王一成.中学诗歌教学初探[J].中学语文,2009年15期.
[3]魏文琴.初中生古诗鉴赏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7年.
[4]张丽.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5]侯刚义.冀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题材分类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
注:本文系2016年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农村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1604013)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