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作文辅导策略

2018-10-13 10:24黄慧芸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1期

黄慧芸

【摘 要】作文辅导既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我认为,很多学生认为作文难写,无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写作的目的不明确,不知道为什么要写,大部分都是为了应付完成教师的任务;二是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写作对象不明确,导致在写作的时候漫无目的,影响进度;三是学生不知道怎么写,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或者自我表达能力有限。四是阅读量少没有太多值得借鉴的题材,五是学生日常的观察生活不够,认为是平常生活,要提高认知层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认识到了学生的这些难点,才能够在教学中有的放矢的进行,引导他们逐个击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辅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230-02

一、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写

我认为,作文就是一段话,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表达的是自己的一些想法,传达的是自己的一些见解,所以写作的初期应该让学生明确写作的目的,想要达到的效果。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只有树立了明确的目的,才能够带着目的进行相关素材的组织、整理,再进行完善、修订,才能够完成一篇作文的写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是自主的、积极的进行,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却发现,很多学生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交作业”,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的学习都是被动的进行。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很少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甚至还会出现抄袭等现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作文,科学的对待作文,明确写作目的,自主的进行写作。比如教师可以专门选一节课出来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他们眼中,作文是什么样子的?写作是用来干什么的?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入手对作文进行一些描述,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再进行一定的修订、完善,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作文,减轻他们对于作文的恐惧心理,拉近学生与作文的距离,让他们认识到作文就是书面化的语言,是自己思想见解的表达。

二、让学生懂得写什么

1.关注学校生活。

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校里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或亲身经历一些事,心中会产生独特的感受,这些均可成为写作的素材。如每周一次主题班会、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一年一度的校运会、科学课上的“小制作”、语文课上的“朗诵比赛”等等。

2.关注家庭生活。

学生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所以教师也应引导学生留心,不失时机地索取写作素材。如每年的八月十五赏月、清明节扫墓、过除夕夜、做小厨师等等。

3.关注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学生都乐意参与,它是学生积累素材最主要的渠道。如通过平时春游、秋游、与父母外出旅游等,千姿百态的大自然引发学生的奇思怪想;通过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激发学生对未来家乡建设的热情……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印象特别深刻,无形中充实了学生写作素材。

另外,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交流会,让同学畅谈所见所闻,然后组织讨论,提高学生对材料的敏感性。

三、让学生知道怎么写

在学生写作之前,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以下几点:

1.审题。

审题要找准关键词即题眼,它是写作的重点;然后让学生掌握写作范围;最后确定写作体裁。

2.确定中心。

中心是文章的主题,要正确、集中、鲜明。

3.选材。

选材要围绕中心去选;要真实、新颖、典型,不落俗套。

4.结构。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可按顺叙、倒叙、插叙的方法来写;按时间顺序来写;按空间顺序来写等等。

5.列提纲。

题目、中心思想、内容要点及写作顺序(段落、条理);祥写、略写的提示。列提纲可以使中心明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6.开头。

开头要引人入胜,开门见山,直入正题;提出问题,引人注意;说明情况,交代背景;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巧讲故事,引人入胜;先说结果,倒叙开头。

7.结尾。

结尾要耐人寻味,自然式结尾;总结式结尾;含蓄式结尾;点题式结尾等等。但要注意,结尾要照应开头,后文要照应前文,文章与题目要照应。

总之,教师在辅导作文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并满怀爱心地注视他们的成长,在承认每个学生价值的前提下,通过尊重、关心、激励唤醒学生智慧潜能,让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个性的张扬。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相信自我、积极向上的品格,充分体现了语文作文教学的人文性,从而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积累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写作和阅读密切相关,相辅相承。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方面看,阅读是写作的借鉴,是读者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的生活,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所获得的思想认同等等,这些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科书中的文章多文质兼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到读赏结合,读写结合。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布置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阔学生眼界。这样,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当然,这非一日之功,必须长期坚持,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提高。

五、感悟自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悟性。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社会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都可引发我们的思考。可是,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孩子们却无动于衷,或虽感到美,却又写不出来。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事情非常多,孩子们往往求大,忽略了身边值得关注的小事,所以,也造成了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情况。对农村学生来说,农村的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大自然又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教师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使他们“见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进小学作文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写一写家中养的鸡,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鸡吃食、鸡打架、鸡下蛋等等,帮他们列出观察项目,学生就會有目的的观察,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了。让学生每天回忆发生的事,说一说、议一议,久而久之,学生就知道了什么事是有价值的了。事不在大小,在于事情的内容。指导学生写自己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写那些“虚构生活”。

所以,以教材安排的作文教学,我门要作一些相应的变通,变难为易,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于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