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然 史磊 王玲
摘 要:为了解目前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调研小组以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为例展开调查研究,调研过程中走访了阳谷县实验小学、阳谷实验中学、阳谷县铜谷中学三个校区,采用谈话与问卷结合的方式对城区以及乡镇中小学生、小学学生家长、中学学生家长进行采访,并结合阳谷县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现状,从促进县镇素质教育发展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县镇义务教育;素质教育;调研
阳谷县地处鲁西平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东夷之都、千年古城、武松故乡”之称,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普通中学26所,在校生33628人;中等职业学校2所,在校生3757人;小学107所,在校生56238人,毕业生6751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普通中学3270人,小学教职工3457人。其中,阳谷县实验小学和阳谷实验中学一直以来都是走在改革发展前沿的重点学校,生源量大,办学时间长,在义务教育均衡化改革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可以说是阳谷县义务教育均衡化改革的缩影。
本调研小组通过对阳谷县实验小学、阳谷实验中学、阳谷县铜谷中学三个校区的走访,并采用谈话与问卷结合的方式对城区以及乡镇中小学生、小学学生家长、中学学生家长进行采访,并结合阳谷县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现状,从促进县镇素质教育发展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一、阳谷县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夯实基础促均衡
阳谷县着力强化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不断聚集资源要素向教育倾斜。一是大力实施学校改造工程,加大对农村教育薄弱学校的倾斜支持力度,累积投入71892.04万元,新增教育用地1045亩,新建学校7处,改扩建学校126处,新增学位11520个。二是积极配备教育教学设备,近三年来投入资金12585万,购置学生课桌70000余套,空调6600余台,图书202万余册、计算机7125台、多媒体触控一体机1500余台,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为教育均衡化发展蓄足了底气。
(二)完善教师招聘制度,优化师资促均衡
阳谷县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师招聘工作,所有招聘教师全部按需求充实到师资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增强了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采用全员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骨干教师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业务培训,切实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在校长职级改革方面,率先取消了中小学校及其干部的行政级别,实行校长聘任制,调动了学校及老师的积极性。
(三)加大控辍保学力度,着力帮扶促均衡
阳谷县严格落实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系,加大控辍保学力度,切实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全县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99.73%;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96.73%。近三年,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11442人次,发放助学金715万元,确保了经济困难生顺利完成学业。
(四)开展丰富课外活动,素质培养促均衡
调研地阳谷县实验小学和阳谷实验中学均开展了丰富的课外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其中阳谷县实验小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读书与活动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实行“走班制”兴趣小组学习,为孩子们提供了充足的乐器、体育设施等课外活动器材,并配备有专业的指导老师,在各项比赛中均获佳绩。学校先后被评为“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省电化教学试点学校”;荣获了“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市“教育科研示范学校”、市“普通话校园语言示范校”等称号;学校少先队也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全国雏鹰大队”、“全国读书活动先进大队”等。阳谷实验中学铜谷分校成立美术、手工、硬笔书法、毛笔书法、钢琴乐器、合唱、计算机、武术、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阅读与写作、演讲与口才、生物等20多个小组供同学选择,配备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并制定了合理的评分制度,将课外活动成绩与学习成绩综合考评,促进了同学们的全面发展。
二、县镇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投资力度大,但分配不平均
调查显示,2010年阳谷县实验小学阳谷县城区学生约占81%,乡镇学生约占19%,2017年,城区学生约占65%,乡镇学生约占35%;2010年阳谷实验中学阳谷县城区学生约占77%,乡镇学生约占23%,至2017年,城区学生约占68%,乡镇学生约占32%。近年来城区学校乡镇学生的比例大幅增长,除了城区学校扩建带来的学位扩招外,城乡学校教育资源不均衡也是原因之一。不管是校园环境、教学设备等硬实力,还是师资力量、校园文化、升学率等软实力,乡镇中小学相比城区中小学差距较大,导致乡镇学校面临着“空巢”,而城区学校学位不足的现象。
(二)师资力量太集中,且年轻血液少
以阳谷县实验小学为例,有小学高级教师70 人,全国优秀教师2名,骨干教师2名,省优秀教师5名,市县级劳动模范3名,“水城名师”2名,“阳谷名师”3名,而普通乡镇小学远远达不到这样的师资配置。全县80%左右的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在城区学校任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乡镇与城区的教师待遇不同外,还有教育人才紧缺的现状。[1]目前城区中小学为了实现小班额教学,同时提供更多的學位,大力扩建学校、组建新校区,然而教师的平均年龄依然在35-40岁,出现了“一人带多班”的现象,年轻教师较少,教学氛围不活跃,课程安排缺乏新意。
(三)留守儿童缺关怀,心理健康堪忧
阳谷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约有12000名贫困寄宿生,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拼摆脱贫困,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十分困难,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2]孩子们因父母无法在身边看护而选择在户籍地学校成为寄宿生,平时生活起居全部依靠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调整学习状态等方面缺乏关心。同时,分析家长调查问卷,家长对学校基础设施、管理方式、素质拓展、学习成绩、综合能力培养、心理健康等各项成果的满意程度,除了管理方式、心理健康两项上低于80%,其中大部分都在80%左右,由此可见,县镇中小学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较多问题。通过采访学生可知,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中的主要心理压力来自人际交往。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大多缺乏自信,在团体活动中往往处于被动的位置,心理自我疏导不够的孩子,正像我们了解的那样,性格内向,不善言谈[3],调查显示,在学校的寄宿生活中存在心理问题而很少有人沟通的孩子约占40%,更为严重的是,面临的“校园欺凌”、“小团体冷暴力”类似的暴力行为的留守儿童相比于其他孩子比例更高,约为家庭氛围良好的孩子的2.5倍。长此以往,不利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
(四)成绩唯一论犹在,课余生活单调
由于家庭环境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差异,乡镇中小学在素质教育进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读死书,死读书”。首先,由于乡镇中小学的校长教育资讯了解不够充分,目光不够长远,一切以升学率为参考,导致学校的教学课程设施基本全部为语数外等考试科目,音体美等德育课程甚少,专业教师缺乏,甚至出现了数学老师既带体育课又带音乐课的情况。反观城区中小学,不仅仅开展规定的课外活动,而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开展诸如“书香校园”、“阳光少年”等一系列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活动。其次,乡镇中小学的教学设施落后,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配置不足,信息技术等课程往往开设不起来,这就导致乡镇中小学生课余活动种类较少,并且在面临中考中的计算机、音体美等科目时,成绩与城区学生差距较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4]。
三、对策及建议
(一)教育投入均衡化,乡镇城区共发展
义务教育普及,农村更应受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差距明显,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造成这一差距、导致义务教育不公平的原因之一,大力建设乡镇中小学,提高乡镇中小学办学质量,是消除城镇教育资源紧俏的根本办法[5]。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为此,国家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6]。
(二)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学德育两手抓
随着小班额制度的落实,教师需求量大幅增长,培养有能力的优秀教师是必须的。建立健全教师培养机制,加大对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事业发展是当前的重要任务。第一,要落实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7],健全免费师范生的社会福利保障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到基层去,到偏远地区去带动教育发展。第二,建立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鼓励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同时,帮助乡镇中小学的校长、年级主任到城区学校进行挂教学习。第三,大力开展乡镇学校教师的全员培训和专项培训,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第四,强化师德建设,注重内外兼修,教师队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敬业精神、乐业态度,关爱学生,关心同事的精神风貌。
(三)心理健康是基础,留守儿童展笑颜
中小学阶段是树立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营造快乐、向上的教育氛围,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第一,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采用心理咨询室、心理问题咨询热线等措施,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发泄情绪、获得帮助的途径。第二,对教师进行教学心理等课程的学习培训[8],并制定合理地考核机制,使教师在授课的同时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能够进行基础的心理辅导。第四,加强家校沟通,使家长和教师能及时捕捉学生的情绪变化,展开适时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健康阳光生活[9]。第三,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了解其心理状态,设置助学金等补助项目,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校园文化重积淀,健全人格最关键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蓄积力,也是塑造孩子们成长关键时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重要人文环境[10]。建设深厚的校园文化,首先,要教育学生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其次要在师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促进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思想情感沟通,创造良好的交流平台,在交流中形成和谐氛围,使学校成为师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最后,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走进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用有效的教学给孩子们赢得更多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和自信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杨令平,司晓宏.完善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师资保障机制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0(05):172-176.
[2]段茹宏.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标准之理性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7(15):35-37.
[3]杨通华,魏杰,刘平,张胜洪,郑勤妮,何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人格特质与社会支持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02):285-292.
[4]顾明远.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把农村教育办好[J].中国教育学刊,2017(09):2.
[5]党佩华.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现状及对策浅析[J].南方农业,2017,11(36):64-65.
[6]张小莉,宋爽.我国农村教育消费研究:现状及对策——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视角[J].科技促进发展,2016,12(05):666-670.
[7]于淑文,白耀文.当前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08):248+250.
[8]赵景欣,刘霞,张文新.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3,45(07):797-810.
[9]侯娟.谈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04):1-2+7.
[10]陈友水.当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新课程(小学),2013(1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