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鹏
摘 要: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我国农村老龄人口养老问题日益凸显。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有利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面对当前农村出现的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缺位,自我养老不确定性增加等问题。政府应当从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机构养老快速发展,提升个人养老能力等方面入手,破解农村养老难题。
关键词:农村;人口老龄化;养老模式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难题。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下降、医疗支出增加等问题,将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又是经济并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双重性特征使得我国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时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养老保障尚未完善,提前到来的老龄化必然会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冲击。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而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广大农民的老年生活能否得到保障是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大事,并且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的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
一、我国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意义
(一)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有利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通过经济发展来累积坚实的物质基础,这种发展不仅包括城市地区的发展,更包括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特殊时期,社会经济体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经济发展二元模式使得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短时间内难以追平,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福利待遇,农村居民仍然无法完全享受到。农民为了应对未来养老的问题,只得把大部分家庭收入储蓄起来,用以防范疾病、年老等风险,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投资和消费能力,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其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如机会的平等、分配的平等、权利的平等等。在社会主义国家,这种“平等”的对象应当是全社会成员,包括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在机会、分配、权利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平等的现象,这严重损伤了农民参与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积极性。而养老问题是广大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解决养老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三)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基础。而我国能否维持社会稳定发展,关键在于广大的农村地区能否保持和谐、稳定。当前,由于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两极化现象严重,部分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农村地区仍然无法享受到。如果连养老这种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都无法保障,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就无从谈起。
二、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最基本的是要解决物质供养问题。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通常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养老质量。一般来说,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老年人基本的衣、食、住、行和医疗保健等需求都能得到较好地解决。理论上,近年来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提高了家庭收入,增强了赡养老人的经济能力。但是在实际中,青壮年外出务工增加的经济收入能否转化为对老年人的供养能力,仍然留有很大疑问。
第一,农村青壮年大量离家进城务工,造成了农村“留守家庭”增多。留守农村的往往只有老人和小孩。老年人不仅要负担家里的日常劳动,还要照顾家里的第三代,甚至第四代的生活,把大量精力用于照顾孩子,自身却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再加上由于老年人劳动能力减弱,导致了其难以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
第二,老年人健康状况面临威胁。一直以来,“看病难”都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而在农村“看病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尤其是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不断衰退,各种疾病和慢性病增多,患病率、致残率日益上升,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面临巨大压力。另外,由于老年人自理能力较差,健康知识匮乏,对于一些常见疾病认识不足,预防不够,造成了小病不能及时就医,一旦有了大病又因为经济问题而无法得到有效的救治。
第三,老年人精神生活匮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老年人所习惯的农村集体生活模式瓦解,人际关系逐渐疏远。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部分地区社区组织、村集体组织缺失,有些地区即使机构健全也难以组织起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造成了老年人精神生活匮乏,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如空虚、孤独、寂寞等。
(二)机构养老缺位性普遍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状况较好、较为富裕的农村开始为农民发放养老金或者抚养金等,使得农村养老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解决。同时,作为重要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敬老院在农村也有了新的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农村都有了福利性的养老机构,如老人福利院、敬老院等。但是由于条件所限,这些机构所能供养的人数非常有限,通常一个乡镇只有一家老人福利院(敬老院),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以及政策支持不足,民办养老机构在农村的发展仍然困难重重。
(三)自我养老不确定性增加
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很多家庭已经难以承载养老的压力,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为了保证晚年生活,很多人养老主要是依靠自己。虽然在理论上自我养老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在实践中仍然是充满了不确定性。
第一,土地保障功能不可靠。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土地不仅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养老的主要资源。但是与城镇居民按月领取的养老金不同,土地必须依靠人力劳动的投入才能有产出。而随着老年人劳动能力的减弱,土地的产出也随之减少,造成了老年人收入的减少。
第二,农村收入水平偏低。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对于农村和农业的建设投入不足,造成了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人均收入水平低。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家庭仅依靠土地收入无法维持日常生计。除了必需的开销,农民几乎没有钱来为养老进行储蓄和投资。再加上,受到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农村家庭的收入主要用于抚养子女而不是个人养老储蓄。
三、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
就目前我国农村养老的现实状况来看,很长一段时间内家庭养老仍然会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当前仍然要重视家庭养老,进一步巩固和夯实家庭养老模式的基础性作用。
第一,要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制约我国农村养老的最根本问题在于农村经济落后导致了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为家庭养老奠定可靠的物质基础,才能使家庭养老的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当前,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三农”问题的政策倾斜力度,鼓励和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一方面对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农村非农业经济的发展。各地应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和特色旅游业,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广大农民创造更多的劳动机会,使农民的收入途径更加多元,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第二,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目前,为了提高收入,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很多农村青壮年选择到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去就业和务工。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但是背井离乡的生活也增加了他们的生活成本,影响了农村家庭的储蓄能力,造成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空巢家庭”。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得不到子女的照拂,使得他们的生活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当前应努力创造条件,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引导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近转移。
(二)促进机构养老快速发展
第一,興办公办民营式养老机构。公办民营模式是指养老服务机构主要由政府部门出资兴建,经营管理则交由社会组织、社区或者个人具体运作,政府以监管者的身份参与机构管理。这种模式可以减少政府投入,引导私营资本进入农村养老产业,激活农村养老市场,填补公办养老机构的不足。
第二,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主要居住在家里,由家庭成员、社区组织、志愿者等共同为其提供养老服务,如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这种模式,政府投入较少,并且适应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此近年来在城市中得到迅速推广。但是在农村,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社区组织缺乏,所以难以实现。因此,当前政府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社区集体组织,优化管理方式,努力探索适应农村养老实际的农村居家养老模式。
(三)提升个人养老能力
第一,培养自我养老意识。当前我国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如何养老将会成为困扰一代中国人的普遍难题。作为农村老年人,应该积极转变过去消、被动的养老观念,主动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形式,提前从经济、健康、情感等多各方面为自己规划晚年生活。
第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提高自我养老能力的重要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能否在全国得以顺利实施推广,对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要尽快建立现代养老公共财政体制,深化税制改革,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李俏,朱琳.农村养老方式的区域差异与观念嬗变[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2]蒋军成.农村养老保障的制度演进与发展趋势探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
[3]沈菊.空心化背景下农村养老困境与完善路径[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