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明
摘 要: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内实现了一场伟大的变革,提出了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的独特视角。其目标、原则和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通性,为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提供了可能。其在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培养、环境设计、积极体验等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积极心理学可谓是心理学领域里的新兴学科,它是最近几年快速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被称之为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首倡者为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培育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积极心里学的研究成果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增强积极的心理体验,培养积极的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利于进一步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角度。
一、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积极心理学家关注点侧重于日常的爱与鼓励,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家用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对待人的潜能、动机和情感等。它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是实现了“消极心理模式向积极心理模式的转换,实现了受害者科学向针对普通大众的科学的转变”,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怎样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 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
(一)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 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主要用主观幸福感作为幸福的指标。在他们看来,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的完美体验。并不是发生的事情决定了人们的幸福,而是决定于人们如何看待所发生的事情。包括婚姻关系、家庭成员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在内的社会关系和人格特质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二)积极的人格特征
积极心理学相信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两股抗争的力量:一股力量是消极的,它代表压抑、侵犯、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自卑、怨恨、高傲、妄自尊大、自私和说谎等;另一股力量是积极的,它代表喜悦、快乐、希望、负责任、宁静、 谦逊、宽容、仁慈、慷慨等,这两股力量谁都可能战胜谁,关键是看个体自身到底是在给哪一股力量不断注入新的能量,在给哪一股力量创造适宜的生存心理环境。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人格特质的研究范围也会越来越广。自我决定性是指个体对自身的发展能做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积极心理学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先天学习、创造和好奇的本性是其形成的基础;这些先天的本性还必须与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外在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满足是其形成的前提,这里包括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性、胜任和交往。
(三)积极的社会环境
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的再认, 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积极心理学认为, 积极是人类固有的本性, 但这一本性要发挥出来, 必须依赖适宜的环境。个体积极体验和积极思想品德的形成也依赖于个体生活的外在环境。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环境系统称为积极的环境系统。积极的环境系统主要有积极的社会环境系统 (如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重要的方针政策等) , 积极的单位、学校或社区环境系统 (如工作制度、学校规程、社区制度等) 以及积极的家庭系统 (如家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 。积极心理学对于环境十分的重视,积极心理学认为好的积极的环境对于一个人的积极体验包括积极人格的养成,都是保障性的。
二、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
(一)目标的一致性
积极心理学主张积极的教育理念,提倡用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作出解读,鼓励我们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帮助所有人获得更大程度上的幸福的方法,进而促进社会良性和谐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系统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认知、体验与践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教育活动。简言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积极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觉为国家、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也要求教育者积极地看待受教育的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积极品质,多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努力,通过营造积极的德育环境,引導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完善,促进自我潜能的不断发挥,纠正自身的不良品行,逐渐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自我成长和能力提升,达到育人的目的。相近的育人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借鉴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关键。
(二)原则的相近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积极心理学追求的原则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尊重个人的人格与潜能。积极心理学强调信任人的内在潜能和力量,相信人有不断完善发展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强调尊重与信任,教师要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展。其次,重视认知与实践的结合。积极心理学不仅强调对积极心理的认知,而且重视在研究基础上的科学运用,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帮助人们获得美德;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强调道德认知与实践的并重,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重视在实践中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后,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积极心理学强调发展个体的优势,引导人们通过发现并不断运用自己的优势获得满足感、自信心和成就;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要遵循统一性与特殊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保证所有学生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相一致,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有的放矢,区别教育。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他们是共同成长、发展的个体, 他们既是具有潜能和优势的主体, 又是有待认识与发展的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教师不仅可以积极地影响学生, 同时也受到学生的积极影响;学生不再仅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客体, 被动接受老师的教育, 同时也是主体, 对老师施以影响。积极心理学的这种观点深化了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关系的认识。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 以良好的个人素质及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到自身建设中, 关注自己的积极品质, 培养自尊、自信、乐观的性格, 发掘自己的优势和美德。教师应多使用平等的积极的词汇, 如尊重、分享、体验等, 鼓励学生发展潜能, 避免简单、粗暴的说教和训导。
(二)重视培育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向世人传达了这样一个信念:人生来就有积极的心理元素, 真正积极的、美好的人性品质就在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这种价值取向给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抱有积极的人性观, 对受教育者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毅力, 特别是当受教育者身上存在严重的不良品行时, 仍要以发展的眼光、积极的态度, 相信他们有改善自我的积极愿望和潜在能量, 扬弃消极取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通常采用的比较简单、直接的, 以反复提醒、批评惩戒为主的教育方式, 采用理解、接纳、说理、赞美等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方式方法。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影响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和。无论是自然界的生命个体,还是人类的社会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外部条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讲也不例外。积极心理学对于积极环境的强调恰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积极心理学非常强调积极组织系统的作用, 彼得森在其《积极心理学》论述中指出:“当今背景下, 组织水平的美德在于能够培养和鼓励组织内的成员, 并且能够成为他们自我身份和自尊的来源”。可见, 积极组织系统不仅为建构人们积极人格提供了支持力量和动力, 也使得人们在积极的系统和环境内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健康的校园环境中, 积极、和谐、快乐的人文精神能够为大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积极的人格特质、发挥和发展潜能等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3.
[2]陈萬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王庆鸾.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运用[J].教育评论,2015 (8):105-108.
[4]柳礼泉,肖冬梅.积极·希望·快乐·幸福——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9(7):171-175.
[5]周炎根,仲云香.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理论与改革,2010,(1).
[6]周嵌,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