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校园垃圾分类与回收方法研究

2018-10-13 09:44赵凌志李耀
青年时代 2018年27期
关键词:高校校园互联网+互联网

赵凌志?李耀

摘 要:本文以长春工程学院为例,调查了该校两个校区垃圾分类现状,进而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校园垃圾分类与回收的方法进行研究,提出建立垃圾智能分类管理系统、借鉴相关国内高校校园垃圾分类回收的成功经验、创建“环境友好型”创新教育模式。旨在打造“绿色校园”及为吉林省内其它实施垃圾分类的高校制订相关规定提供依据。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高校校园、垃圾分类与回收

一、引言

根据2017年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优美整洁的高校校园环境是大学生度过美好大学时光的重要条件之一。按照人均日产生量为0.5Kg 计算,全国高校垃圾日产生量为1.85 万吨,年产生量为675.25 万吨。垃圾分类处理是目前发达国家主要的垃圾处理模式,也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重要途径,是一项值得被重视的系统工程(何雪,2011)。对大量的校园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可以有效将垃圾转化为一种资源,节省大量的填埋占地,减少污染,而且能保护校园环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高校校园垃圾处理现状

(一)校规中缺少相关规定

目前,学校的校规中并没有明文规定垃圾分类的具体措施,更没有付诸于实际的执行中,能够自觉遵守的学生非常少,大多数都会对其视而不见。可见,学校缺少对校园内随意投放垃圾的相关规定,未能对学生的行为形成一种约束。如果仅依靠学生的自我意识,难以做好垃圾的分类工作。

(二)校园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有待完善

垃圾桶分布、使用不合理。高校校园内产生的垃圾有着它独特特点,比如垃圾产生量大、不同区域垃圾种类不同且、各区域产生垃圾种类集中。例如:学生宿舍是生活垃圾主要产生区域,垃圾大多是纸张、包装袋、饮料瓶、餐盒、电池等。校区宿舍、教学楼每栋每层都设有一个大型垃圾桶,校园主要干道两边隔一定距离都设有绿色小型垃圾桶,食堂的垃圾桶数量相对较少。比如,篮球场是大多数学生活动的场所,但这里道路两侧却没有垃圾桶,这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校园里没有设置垃圾桶的地方甚至在垃圾桶旁总还是有零散的或大量成堆的垃圾。此外,两个校区所有教室配备的垃圾箱全部为传统垃圾桶,无法达到垃圾分类回收的目的。当学生们有废纸等垃圾时,根本无法将其分类再利用,实现有效的循环利用,最终只能按照传统的方式将各种垃圾统统丢进同一个垃圾桶内。

为实现真正的垃圾分类,学生应该对垃圾分类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相关保洁人员也应该认真对垃圾进行分类,学校注重完善垃圾分类设施基础设施的建立,相关的垃圾回收公司做好垃圾转运工作。

(三)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急待加强

当前,校园内户外区域摆放有一定的分类垃圾桶,可实现对垃圾的分类回收。但一部分学生对垃圾的是否具备可回收性比较模糊,甚至不清楚一些垃圾属于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范畴,无法正确地把垃圾投入在相应的垃圾桶;一部分学生即使了解垃圾的可回收性,也没有强烈的意识将垃圾扔在相应的垃圾桶中,因为觉得即使不这样做,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或处罚,何必浪费时间。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了解“变废为宝”是垃圾分类的意义,但对垃圾分类的具体规程存在一定的未知性,对实现垃圾分类的标准、方法较为模糊。由此可见,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而还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大力引导,从理论到实践,逐步培养学生强烈的垃圾分类处理意识,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形成较强的自制力,并将这种习惯带入社会及以后的人生。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校园垃圾分类与回收方法研究

(一)建立垃圾智能分类管理系统

在“互联网+”背景下,学校可以联合社会相关专业人员,运用创新技术建立具备垃圾分类全过程监管、实时计量等功能的垃圾智能分类管理系统,既可以实现利用大数据平台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目的,又可科学解决垃圾分类这个当今社会难题。在所有宿舍楼前设置校园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站,当学生刷一下校园卡,将分类好的垃圾放进收集箱,投放站就会将数据实时传至云端进行统计。在应用中,学生通过刷卡识别、智能计量等措施投放垃圾,保洁员负责复核验证,投放站将数据实时传至云端进行统计。如果学生分类正确,系统就会给予积分奖励,通过手机上的App,学生们可以查看投放信息和积分、兑换物质奖励,积分奖励还和他们的综合素质评价挂钩,影响德育测评和奖学金评比。

(二)借鉴相关国内高校校园垃圾分类回收的成功经验

学校可以向国内已经在高校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方面有成功经验的兄弟院校“取经”。例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东西两个校区推广使用垃圾分类的“PPP模式”。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是政府和企业之间在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合作伙伴关系模式。其核心是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企业出资,学校参与研发并提供实施的基地和场所,学生、居民积极参与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在这一管理模式中,政府可以解决垃圾分类处理难题,企业通过系统产生的大数据及第三方服务等获得投资回报,学校获得科研经费及管理效益,居民通过正确分类垃圾获得物质和精神鼓励,多方共赢,使垃圾分类得以可持续发展。

(三)创建“环境友好型”创新教育模式

学校可以借助“互联网+垃圾分类智能管理系统”推进学校育人模式转变,创建“环境友好型”创新教育模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树立环保节能意识,到形成观念认知,到养成行为习惯,需要坚持不懈的教育。“互联网+垃圾分类智能管理系统”有助于将后勤的垃圾处理与学生的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搭建新型育人平台,转变学校传统的育人模式。学校通过垃圾分类智能管理系统中互联网大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构建一个体验式、激励式的素质教育平台,将学生的垃圾分类行为和物质激励、精神鼓励相结合,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一种将环保意识、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养成融合在一起的创新教育模式。环保意识的树立和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引导学生形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学校可以制定《长春工程学院校园垃圾分类与回收工作方案》《保洁员垃圾分类管理规则》等一系列保障制度和文件。

四、结语

美国环境学家内贝尔在研究中发现,人类生活垃圾可以回收的占90%,人类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潜在的原料资源,使它们重新在资源循环中发挥作用,为人类服务(吴元博,2013)。校园垃圾分类收集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要加大力度做好宣传工作,建立相应回收再利用机制,培养大学生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的生活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为垃圾处理创造好的条件,真正打造出“绿色校园”。

参考文献:

[1]葛煜.以校园垃圾回收服务系统与智能废品回收机器结合的校园垃圾分类回收体系[J].中国科技投资,2017(11).

[2]何雪,白曉燕.高校垃圾分类回收管理初步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11(3).

[3]吴元博,吴元圣,陈奕彤等.低碳校园垃圾分类与回收的探究[J].浙江教育科学,2013(8).

猜你喜欢
高校校园互联网+互联网
高校校园幸福文化模式构建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