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非
摘 要:“后方法”外语教学理念摒弃以往单一教学法贯穿外语教学始终的做法,试图建立一套不断完善的外语教学体系,本文通过结合“后方法”理念代表学者的理论思想与中国外语教学实践,尝试总结出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原则。
关键词:“后方法”时代;教学原则;教学体系
一、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美籍印裔应用语言学教授B.Kumaravadivelu提出了“后方法”概念,即标志着语言教学进入了后方法时代。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学的倡导者尝试提出重建外语教学体系的构想,例如Kumaravadivelu的十条宏观策略,H. Douglas Brown的原则性外语教学方式,Stern的三维框架理论,Allwright的探索性实践框架理论等。这些学者们的理论设想大多是由一系列外语教学原则构成,这些原则都是基于对教学实践的研究所得,构成二语习得的环境核心,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
二、外语教学原则
迥异于方法时代单一教学法贯穿外语教学始终的状况,后方法时代更强调外语教学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和教学体系的动态性。将Kumaravadivelu,Brown两位学者的研究和个人多年教学经历相结合,笔者尝试探讨“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体系下中国高校外语教学应遵循的一些基本
原则。
(一)转变观念。无论是方法时代层出不穷的各式教学法,还是后方法时代对方法论的颠覆和对教学体系的重建,高校教师的教学观念都是在不断转变的,而这种变化过程却并不为学生所了解,这就使得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缺乏一致性。另外,学生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长期应试教育的约束,在进入到大学阶段的学习后,仍然难以抛弃众多之前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外语学习方法观,扫清思想障碍。
(二)心理策略。从直接法时代,心理学研究就开始应用到外语教学当中,甚至一些心理学疗法直接促成外语教学法的产生。能否帮助学生实现正确的心理建设和实施积极的心理暗示,很大程度影响外语学习的成败。
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出外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当行为的发出源自于内心的需求或渴望的时候,这一行为就具有了自我奖励的性质,无论是否具有外在驱动力,学习者都会继续保持这种行为。崇高的职业理想、美好的发展前途……都可能成为学生的内在驱动力。
尽管语言学习的长期成效需要靠内在驱动力实现,但是,来自外界的、短期的、有形的、及时的奖励也是必需的。比如:家长对学生的奖励、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教师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持续地鼓励、赞扬学生,以减轻学生对于外语学习的焦虑,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和轻松的学习环境。学习过程当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使他们确定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
(三)正确的态度和习惯。正确的态度和习惯是有效学习的保障。
外语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投入相应的时间和精力才会有相应的语言产出。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制定一些短期目标,并逐一实现,来保持长期学习的动力。比如一项交际任务的完成或者规定时间内语音的改善。
外语教学自方法时代,始终存在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争论。时至如今,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观已经成为主流,因此相对于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于以往尤为重要。例如,当学生掌握一定程度的语言能力时,可以把部分学习内容以作业的形式交由他们在课后完成,通过设置启发式的问题和团队合作保证作业的完成质量,课堂上给出更多的时间供学生展示作业成果以及讨论和点评。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将语言学习扩展到课外,“最大化学习机会”。
(四)方法的价值。后方法时代否定的是“方法唯一”论或者“方法普遍使用”论, 而非方法本身。即使是最初的语法翻译法,在今天的外语教学中仍然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和价值。后方法时代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仍然要从对之前方法的解读和整合出发。
一种方法可以代替之前的方法在一段时期内成为代表,一定是因为具有革命性的概念或者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后方法时代的外语教学,我们依然遵循:重视语言而非形式,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强交际能力而非局限于书面表达,选取真实的语言情境而非固定的主题,将表达赋予内容和意义而非机械地重复等等。
(五)母语影响。学生表达出的“汉语式的外语”是每个老师都会遇到的难题,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成功的外语学习的关键。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人类会形成新的思维、感觉和行动模式,相当于“第二种身份”,这种新身份会给学生带来无能为力、没有安全感和持续地顾虑。学生会高度依赖母语系统来预估目标语,母语会在产出和理解新的语言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但消极影响可能会更多一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用外语,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有效的外语学习意味着及时地、不受限制地将母语与第二语言相互转换,过多地分析语言、考虑形式和顾虑语言规则都会影响语言间的转化。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错误,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不要过度纠结于形式。
(六)社会文化意识。语言教育一直是不同文化交汇的领域,无论何时进行语言教育,都要教授文化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和行为系统。
当今的外语教育,更是突出强调文化内容,毕竟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文化的交流。社会文化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外语国家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加强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是课堂上喜闻乐见的部分,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国内盛行的内容依托教学法,也正是借社会文化的介绍教授语言,增强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结语
正如“后方法”对旧有教学法唯一性和封闭性的质疑,以上对教学原则的设想并非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贯通的;实践中需要教师基于这些原則,综合教材、大纲要求、课程性质、学生能力等诸多因素制定灵活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陶建敏. Kumaravadivelu“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述评[M].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6)
[2]武和平 张维民. 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学方法的重建[M]. 课程·教材·教法,2011(6)
[3]郑玉琪 陈美华. 试论“后方法”时代英语教学[M].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
[4]Brown, H. 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Post-Methods”Era: Toward Better Diagnosism Treatment and Assessment[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5]B Kumaravadivelu. The Post Method Condition: (E)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Foreign Langauge Teaching[J]. TESOL Quaterly, 1994, 28(1): 2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