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靓靓 张婧婧
【摘要】本文从不同专业出发,统计学生的学业成绩,从课程模块的成绩效果层面,考查学生的能力培养。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将不同专业学生成绩汇总,根据数据划分能力培养的关键模块,经过课程模块的相关分析,指出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探讨合理构建人才培养的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水平。
【关键词】相关性分析 培养方案 成绩模块
【Abstract】Starting from different majors, this paper makes statistics on students?蒺 academic achievements. From the level of achievement effect of curriculum module, we examine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蒺 ability. By using th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 majors are divided, and the key modules of ability training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ly.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urriculum modul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rses are pointed out to explore a rational plan for talent training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implement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Keywords】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 plan for talent training; academic achievement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218-02
引言
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围绕着学校的办学定位、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学生来源、管理方式等要素展开。高校发展与时俱进,人才培养方案也需不断修订。衡量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应性有若干指标:如用人单位对就业学生的满意程度,学生在完成学业过程中的总体表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意见反馈等等。总之,对高校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研究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上述能力模块相互交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关联。人才培养方案需对能力模块进行合理构架,发挥能力形成过程中相互促进的作用,避免因某项能力不足而造成整体能力的短板效应[1,2]。
就人才培养方案而言,主要的课程学习模块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部分课内实践。理论课程又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公共选修课程等部分组成。实践能力模块包括学生的生产实践,实习实践和社会实践,也可以将课外劳动、第二课堂、教学竞赛划入其中。
1.课程模块的总体分析
本文首先以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学生为例,分6个专业统计学生成绩,从成绩效果层面,分析能力培养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3]。文章结合总评成绩和能力模块,对学生成绩进行统计汇总,将课程类别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程和实习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是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验课程和实习课程表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笔者对经济与贸易学院6个专业近2000名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归类计算,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为避免个别成绩引起的偏差,文章中归类统计的是不同专业学生的平均成绩。鉴于新疆高校的民、汉语言专业学生培养的方案存在差异,文中对民、汉语言专业学生的成绩分别统计。根据线性回归方程,笔者以不同模块成绩总评平均值为因变量,各加权平均值为自变量,得到回归方程如下,从总评结果来测评学生的整体培养效果。
y=-4.0655+0.4971*x1+0.1712*x2+0.2526*x3+0.0848*x4+0.05*x5
根据回归方程中,获得的回归系数反映对应自变量的重要程度,那么自变量中公共基础课程对成绩效果的影响最重要,其次是专业课程的影响力。尽管各专业学生的实习成绩和实验成绩普遍较高,但它们对成绩效果的总体影响力不显著,反映着培养学生过程中,成绩的导向使得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同时分析结果也表明,公共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具备学习能力的关键点。
2.课程模块之间的相关分析
笔者对个课程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进一步分析,分别对民、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各课程模块的成绩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汉语言专业),表3(民语言):
如表2所示,相关系数较大的课程模块是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其次,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对实验课程的影响也很大,而实验课程又与实习课程密切相关。
在表3中,单侧相关系数表明,专业基础课程对实验课程的影响最大,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程密切相关,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又与实验课程显著相关,专业课程对实习课程的影响作用明显。
3.课程模块构架的具体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首先可以看出,6个专业的培养方案里,课程模块之间构建的关系比较紧密。不同类别的课程存在较多的结合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课程模块能够起到相互支撑作用,有利于学生构筑知识体系,培养学习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课程之间的辅助作用过强,会导致一定程度的重复,引起学生对重复学习知识的倦怠和学习时间的浪费。
其次,从表中可以看出,实验课程和实习课程之间互相支撑,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程度不够密切,也可以理解为,由于不同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课程考核标准的差异,加之理论与实习实践结合本身的难度不一,造成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中,理论分析和实践动手的锻炼不能够形成较好的合力。
另外,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模块之间都有较强的关联性。因此,要提高学生对通识课程重视程度,打好知识基础,提高学习能力。对于学生公共基础课的成绩表现,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大学英语和高等数学成绩偏低,如表4:
公共基础课程中,如果学生对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会增加专业学习中的难度,也构成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实践能力以及研究能力培养的短板,是教学管理者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不可忽视的问题。
小结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是个系统工程,仅根据成绩效果来分析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经验与不足,不够全面深刻。本文仅从成绩效果层面出发,借助学生能力培养模块的基础数据,初步探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理论依据,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相应思考。
参考文献:
[1]张萍,贺进,刘新宏,冯雪莲.建立学生成绩“分析—反馈”机制提高教学管理精细化水平[J].中国大学教学,2015(02):81-83.
[2]李志宏,杨应崧,吴岩,鲍杰,李岩,何锡涛,刘永武,张勇,衡付广.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绩效分析研究[J].教育研究,2011(08):24-29.
[3]王成刚,薄海美.以成绩分析为切入点提高医学生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07):30-31.
作者简介:
张靓靓(1981-),女,硕士,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教学管理研究。
张婧婧(1981-),女,硕士,新疆农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数值分析与复杂网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