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乐元 程东林 汪精海
【摘要】中国的过去经历了“摸着石头过河”到后来的“跟着别人过河”,再到今天的“自己搭桥过河”,重点在于不断地创新与改革。国家创新改革的根本在于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通过研究分析甘肃农业大学创新创业的发展,得出以下结论:①雙重创新创业体系建设较规范,但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较低;②创新创业参与人员众多,实践成果不理想。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对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建议:①理论是基础,实践是过程;②“重在参与”转变为志在参与;③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④把握机遇,做新时代大学生。
【关键词】创新创业 新时代 大学生
【基金项目】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教学研究项目:“甘肃农业大学大学生创客空间孵化基地运营模式研究与实践”(GSAU12
0305)。甘肃省教育厅2017年创新创业教改研究项目:“甘肃农业大学创客空间孵化基地运营模式研究与实践”(078-061008),甘肃省省级引导科技创新发展竞争性项目专项资金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234-02
引言
中国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到来对当代大学生个人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党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地方高校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实施了一系列的办法,来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高速、高效、高水平的发展。通过对政府扶持力度、学校突出优势、学生意愿程度、社会要求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符合自身学生发展的创新创业模式,为学生提供平台及思路,鼓励学生发挥创新能力,展现自我,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1.案例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作为甘肃省唯一一所农业高校,经过自我剖析,挖掘自身优势,以学校为轴心,调节政府、社会及学生之间的关系,依托学校农业学科人才,科研优势,打造全要素、开放式的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形成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模式。
1.1创新创业资源
自2016年1月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以来,受到广大师生及社会人士的关注。截止2017年末,学校为学生争取创新创业资源如下表1所示。
1.2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建设
甘肃农业大学创新创业体系的建设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面向大多数的创新教育实践体系。该体系以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为基础,以各类专业学科竞赛为强化,以创新实验班为突破,以发表拥有发明专利或发表较高层次的学术论文为培养目标。该体系对学生要求较低,以多数在校学生为培养对象。②面向少数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该体系以一块场地、一个校内导师、一个企业导师,指导一个团队,孵化一个项目,成立一个公司的经营模式,要求学生在创业实验班集聚,在创业大赛中提升,在创客空间孵化器中加速农业特色。
1.3运行效果
2017年全年,推荐国家创业项目11项;省级创业项目申报90项,获批47项,占全省立项数的11.75%,与2016年的25项同比增长132%。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立项785项,发表论文30篇,专利10项,软著2项。学科专业竞赛获省级奖项49项。学生成立公司36家,2017年营业额605万元;4个企业获批科技厅小微企业20万元资助;在校生创业意愿学生423人,占全校学生人数2.52%;在校创业人数92人,占全校人数0.547%。共计1266名学生参加8个类别的省级创新创业大赛,占在校人数的7.53%,获国家级奖3项,省级奖10项。
1.4创新创业亮点
近3年,本科生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6项,省级72项,校级2096项,总资助经费227.94万元,其中学校资助174万元,参与学生8510人次,参与教师2114人次,平均每项1087.5元,占学生总数66.21%,实现了SRTP的普及化。立项数与参与人数逐年上升,如图1所示。
最近3年数据显示,共有192支团队参加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35支团队获得表彰奖励。2017年参与人次1266人次,占全校总人数的7.53%,如表2所示。
2.基于案例的讨论
经过2年多的交流学习和不断改革,甘肃农业大学找到了一套属于本校及服务于本校的创新创业体系,依托农业特色,推动农业创新,促进农业发展,培养农业人才,贡献农业智慧。
2.1创新创业体系特色
(1)以学校特色为出发点,注重培养新时代创新性农业人才。甘肃农业大学作为农学类院校,在农业区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国家“三农”政策贡献了农业智慧。该校立足于农业,以农业为基石,以创新创业体系为纽带,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思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加大学生就业渠道,最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农业人才。
(2)深化“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改革,鼓励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据统计,截止2017年末,甘肃农业大学超过70%的学生、50%的老师参与创新创业事业当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面向全体大学生及重点培养部分大学生两重体系,既体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主导思想,又明确着重培养新型人才的最终目标。
(3)学生、学校、企业三位一体共同创新创业。甘肃农业大学通过不断探究,最终形成“学生为中心、学校为保障、企业为平台”的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模式。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路及方法;学校作为技术保障及指导主体,提出修改建议;最终以企业为平台,经过充分实践创新创业理论方法,反馈创新创业结果及意见。经过多次循环修改,确定最终创新创业成果。
2.2创新创业体系不足之处
(1)创新创业框架已近形成,但与专业教育结合需进一步深化。已建成双重结构的创新创业体系,但在实践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方面,并没有明确的方法或指导思路。创新创业需学生有较强的理论知识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
(2)参与人数多、项目多,但成果不明显。合计2015-2017三年SRTP成果,总共发表论文和获得专利120项,占总立项数2039项的5.89%。该数据表明,尽管参与人数和立项数目众多,但提交成果普遍不具备较高层次的水平。可以得出数量并不代表质量,在有数量的同时,还需要保证一定程度的质量。
2.3创新创业的影响
(1)提供平台。创新创业学院的建立及体系的建设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任何一个大学生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自己的才能,更为那些缺少机会与平台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实现自己伟大理想的机遇。
(2)调动积极性,活跃创新创业兴趣。学校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办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的主流中,不仅有利于学校发展多元化,更有利于学生为以后学习、生活、工作奠定一定的实践基础。
(3)实践与理论结合。理论永远服务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应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并验证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反过来完善理论知识。
3.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建议
3.1理论是基础,实践是过程
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理论知识是一切实践活动基础的正确学习观,不能好高骛远,认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相关性不强或者不相关。新时代大学生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多精读专业以外其他知识,提高自己的认识广度与判断能力,做到对一件事有自己的理解及想法,具有独立思考解决的能力。在有充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长及兴趣爱好,选定适合自己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验证及补充完善理论知识。
3.2“重在参与”转变为志在参与
过去一段时间中,国家及学校为鼓励大学生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出“重在参与”的口号,只注重参与的形式,不要求在实践活动中能取得相应的成果,导致当代大学生仍然以这个标准要求自己,忽略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社会的进步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一方面要求大家转变重在参与的心态,由重在参与转变为志在参与;另一方面,实践活动不仅作为一种活动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实践成果作为大学期间重要的学业成果。
3.3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知识不能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更多的应该注重于专业以外的其他方面,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媒介,手脑并用,勇于探索,至少掌握一种能用于实践的技能。在学习过程中更要敢于创新,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自己的方式去论证观点是否正确,然后对观点再次有个清晰的认识,坚持不懈,完善自己的观点。
3.4把握机遇,做新时代大學生
学习固然重要,但是机遇同样不可或缺,适合自己的机遇才是最好的。当有机遇在面前时,首先应该认识机遇,清楚机遇与自己的关系,对不适合自己的机遇,应该坦然面对,相反,如果眼前机遇正是自己需要的,要善于抓住,并加以应用。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更要有“创”的“冲”劲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及理想,争做新时代高水平大学生。
结论
时代的发展需要社会全方位的进步,社会的进步需要创新作为动力,而创新更多的需要新时代的大学生来提出与推进。大学生作为社会进步的根本,必须注重自己能力的提升与思维的开拓,以理论知识作为根基,以实践活动作为锻炼过程,以创新创业作为最终目标,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去适应社会,首先要满足社会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发挥更多的专业水平,提出创新思路与方法,并进行反复论证。
作者简介:
马乐元(1984-),男,汉族,甘肃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创业中心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
汪精海(1981-),男,汉族,甘肃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