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花瓣得不到花朵的美丽

2018-10-13 12:11陈瑞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4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教学

陈瑞

摘要:本文反思了在教学中对语言文字作品进行肢解性解读的错误做法,并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整体性语感这个问题。

关键词:整体性语感;语言文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8-0101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和初步的文言语感”。“实施建议”部分,又提出“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的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由此可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感培养的重视。

同时,任何优秀的语言文字作品一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肢解性的解读都不能完整地感受到其内在的丰富、复杂、微妙的内涵。就像把一道厨艺大师的剁椒鱼头分析成鱼头、剁椒、香菜、盐、油的味道相加一样,是很难说尽它的美味的。这道菜确有鲜、辣、咸等味道,但是它已经微妙地调和成一个味道了,只能通过我们发达的味蕾去品尝它的美味。优秀的语言文字作品的内涵也一样,它是高度融合的,我们只能通过敏锐的整体性语感去感受它的具体、生动、丰富和深刻。

一、问题的缘起

教书马上就十年了,感觉自己越来越平庸,越来越找不到感觉。所以,就在春节放假期间,在迎来送往、推杯换盏之余,刻意地去翻看了刚教书时候的备考本。翻开尘封近十年的备考本,各种回忆仿佛一下子被激活了,心中的感觉真可以用五味杂陈来形容。特别当年的那种小心、那种热诚令笔者感动。于是有了细细回味、品读的兴趣。对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整体性语感这个问题的思考,也就是缘起于这次经历。

下面就是当时笔者上的那堂《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们能够看到对《春江花月夜》“兢兢业业”的“肢解”。

1. 导入

师:(放录音)哪位同学知道这支曲子的名字?唐代有位诗人写过和它同名的诗歌,大家或许并不陌生,这位诗人就是——(出示目标)。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受到高度评价(出示评价)。

2. 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要求学生识记文学常识和重要知识点)

3. 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正音正字

(2)学生进行逐句翻译接力比赛,教师点拨总结

(3)学生分小组讨论划分全诗层次结构,教师总结归纳

4. 赏析诗歌

(1)欣赏诗的景物美

(2)领悟诗的哲理美

5. 教师归纳本课要点(归纳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字词、段落结构、诗歌意境、主旨等)

6. 布置作业(背诵并能默写全文,识记重点字词,重要知识点;根据所学作配套练习)

二、剖析与求解

当年笔者就是无视语文学科特点,根据人为地抽象出来的语文知识系统,将课文归纳成各种各样的知识条目强制学生去记忆。结果致使语文课变成分析课,将优美奇绝的《春江花月夜》肢解成必考的知识点。留在学生脑海里的不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语文课文,而是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必考知识点等。

当然,批判容易,有所建树却很难。下面来谈谈如何在这堂课中培养学生的整体性语感?如何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春江花月夜》的优美奇绝?

诗词是以极精炼的语言包孕丰富意蕴的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字作品,我们欣赏诗词,就必须激发、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整体语感,学会欣赏这种语言高度凝练的艺术。具体到《春江花月夜》的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诵读入手。学生在吟诵的时候,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句意,通过诵读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安排,学生可以更为亲切、真实地体会到作者彼时彼地的真情实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熏陶、艺术的感染和哲理的启迪,并由此达到自己“入境”的状态。所以,当学生拿到一首诗后,先不要急于看背景、查注解,应该先在无外物干扰的情况下,用自己的眼光,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感受,抓住自己最有感触的兴奋点,然后再深入进行挖掘。在学生自己对诗文本体有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由此进行二次感知。在二次感知的过程中,学生以前的理解就会得到进一步印证或相关的修正,可以更加贴近诗歌所要表达的真谛,形成整体性语感。最后,可以通过查阅相关鉴赏资料或由教师点拨,或参与讨论以深入开掘思路,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进行语感与语感的碰撞,进一步完善个性化的整体性语感。如此,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哲理、思想情感以及思想情感的寄托、诗歌的流传和诗歌意象之间的联系,才能欣赏到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美,作为诗歌的美。而不会把诗歌肢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去死记硬背。

三、学海拾贝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的整体性语感?简言之,在《春江花月夜》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1. 初次感知,以诵读入手,力求学生“入境“。2. 二次感知,要立足于对诗文本体的整体感知,力求学生形成整体性语感。3. 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进行语感与语感的碰撞,进一步完善个性化的整体性语感。

伸言之,对其他语言文字作品,我们如何在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的整体性语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筆者有两点认识和收获:

(1)以语感激发语感,共建语文课的“场”

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好课都能形成一个‘场,没有‘场就不是好课。如果教师在听课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被吸引、被卷入、被感染,那么,这个课就是有‘场的课,听这样的课,绝对是一种享受。这是一种精神与精神的相遇,是一种生命交融的幸福。”笔者认为,王崧舟老师的这段话正好暗合了自己的语文课“整体语感”的想法。如果语文教师每节课都让学生身在“场”中,那么,他们的精神、情感、思想就会被深深地卷入进去,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也就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的整体语感。

(2)字不离句,句不离篇,还原真实情景

语文教学中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抓住文本,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几个来回。带领学生好好地去读文本,一字、一词、一句、一段地读。而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每一段都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同时这个整体又是和彼时彼地的人情世故相联系。所以要读懂,读出整体语感,就必须字不离句,句不离篇,还原真实情景。

任何优秀的语言文字作品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像美人的美,不能通过生物学解剖的方式去分析一样。即使生物学解剖的方式可以分析探讨出一些外在的、形式的美,它也绝不可能感受到她的气质的美、内在的美、作为一个人的美。优秀的语言文字作品的美,它是高度融合的、深入心灵的。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敏锐的整体性语感去感受它的具体、生动、丰富和微妙。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第九中学 325215)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教学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训练思维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