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用户视角看待金融科技

2018-10-13 12:30薛洪言
金融经济 2018年9期
关键词:金融机构区块金融

薛洪言

金融科技是个热门词,很多人把它挂在嘴边,都能说上几个观点;各类机构也纷纷以它说事,不说仿佛就不时髦。

可到底什么是金融科技?大家的意见似乎并不统一。听不同的人谈金融科技,就会发现金融科技是不同的东西。

这是金融科技的真相吗?

当一些“银行人”说起金融科技,就会大谈特谈IT流程改造,也会谈一谈区块链应用和大数据整合。他们会一再强调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金融(其实没人反驳这一点),科技要为金融业务服务。在“银行人”眼里,金融科技是某种可以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东西,可以是技术,可以是硬件,也可以是渠道。

当一些互金创业者谈论金融科技,往往会大谈特谈大数据风控,也会谈一谈流量变现,甚至在这些人的话语中,P2P平台的核心业务模式信贷撮合,便是金融科技的最佳体现。他们会一再强调自己是一家金融科技企业(其实没人认可这一点),不是现金贷,甚至也不是P2P。在他们眼里,企业在业务层面占有了更高的市场份额,就是作为一家领先的金融科技企业的最佳佐证。

当一些互金巨头讨论金融科技时,是会大谈特谈科技赋能,也会谈一谈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布局。他们会一再强调自己不做金融业务(其实没人会在意这一点),自己的使命是让金融机构更好地被科技赋能。在他们眼中,金融科技是用于赋能金融的IT、技术和流量,而他们对金融机构的赋能,便是金融科技的最典型应用。

上面的说法都有道理,但在我看来,都并不全面,也都有一些潜在的问题。

若金融科技的价值仅仅是提高业务效率,那么金融科技显然是在为机构自身而非用戶服务。脱离与用户的直接连接,金融科技会成为某种重要但不紧急的东西,会被挂在墙上、束之高阁。因为效率的提升永无止境,重要但不紧急,我们不会急于一时;提升效率的手段也有万千种,也不会倚重科技一策。

若金融科技就是P2P和现金贷的马甲,区块链、大数据等名词只是装点这个马甲的点缀,除了自欺欺人之外,看不出有什么额外的价值。

若金融科技需要通过赋能实现其价值,那么金融科技就成为某种标准化的组件,可嵌入任何机构中发挥作用,类似于手机芯片,可以被任何厂商组装在智能手机中。如果这就是金融科技,那么对于绝大多数金融机构而言,以拿来主义的心态接受赋能,就能与同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此时,在决定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层面,金融科技将变得无足轻重,就像两款装备骁龙845的手机,芯片本身不再决定用户的选择。所以,这会是金融科技的真相吗?

从用户角度思考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的价值,最终需要在服务用户的过程中反映出来。所以,当我们从用户的角度思考金融科技时,或许能找到关于金融科技的“标准”解读。

用户关心的永远是产品体验,而非各种“黑科技”。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差距,也在于产品体验,而非科技。事实上,银行业每年在信息科技上投入超过千亿元人民币,大行的投入更是接近百亿,比很多金融科技巨头的年营收额还要高。

站在用户的角度,产品体验的提升,才是金融科技之于金融机构的价值。所以,金融科技既非金融,也非科技,甚至也不是似是而非的金融与科技的融合。金融科技,应当是一种解决方案,集科技、客户洞察、金融场景、产品运营等于一体,帮助金融机构适应用户金融消费习惯的新变化。

同样的逻辑,站在监管者的角度,会有监管科技;站在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的角度,也可以延伸出管理科技的概念,都可以专门去讨论研究。但站在“以客户为中心”的角度,金融机构最应该关注的,还是这个基于用户视角的解读。

在这个新的解读下,可以延伸出以下几个结论:

一是不能离开金融场景谈金融科技。

在科技赋能的话语体系下,似乎可以抛开对金融的理解谈科技,这是一种误读。科技,需要内生于金融场景之中。

金融机构发力金融科技,仅仅搭建几个实验室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在业务层面落地。信息科技人才不等于金融科技人才,只是将散落在金融机构内部的IT人才集中在一起,难以承担金融科技转型的重担。

同样,对外合作中,金融机构需要的并非那些专门为赋能而赋能的新奇技术,比如没有数据源的大数据建模、没有应用场景的区块链技术、没有解决方案的云计算平台等,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些在实际场景中得到验证的解决方案。

二是同质化的赋能不是金融科技的全部。

站在赋能的视角,各家机构的金融科技布局大同小异——大数据风控、智能营销、区块链应用等等。但从用户体验解决方案角度看,考虑到不同机构资源禀赋、战略重心、机制文化、人才储备等的不同,最终在用户层面呈现出来的,是不同的体验。所以,不存在同质化的金融科技,同质化的赋能远不是金融科技的全部。

三是金融科技终将走向平台化。

金融科技是一种解决方案,那么最佳的承载形式便是平台化:一家机构提供基础设施,多家机构在平台上协作,形成一个稳固的多边生态系统,以保障金融服务的高效和安全。

平台化天然地与网络效应连接在一起,最终,一到两个巨头成为金融科技平台的载体。也不必恐惧,金融服务涉及多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市场空间都很大,都足以诞生出一到两家平台型机构。所以,未来的演变方向或许是,基于分工的不同,金融科技领域会诞生不同的平台型组织,这类组织以多边生态系统的形式保持竞争力,并对外提供服务。

四是中小金融机构也可以发力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的平台化协作,会大幅降低参与者的门槛,中小金融机构也将成为生态内不容或缺的一份子。此外,金融科技的运用,技术层面可获取、同质化程度高,战略调整、思维模式、机制流程等软性因素的重要性会大大提高,只要能够扭转思维模式、转变心态,中小金融机构也有自己的比较优势。

把目光放回用户身上

对商业机构而言,一切的变革与冲击,归根结底都来自对用户需求的无视,以至于被其他机构“钻了空子”。正如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中所写,科技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东西以指数级的速度增加,一切都在增长,只有人类的注意力是固定的,结果必然是人类的注意力越来越稀缺,用户时间越来越宝贵。反映在金融业务上,便是用户对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实时性和便捷性等体验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无视这种变化,才会被体验更好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打个措手不及。

若无视用户对服务体验的新要求,眼睛里只是盯着“搅局”的新物种,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冲击来自何处,也无力避免类似冲击的再次发生。最终的结果便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金融业务不断地被其他机构“重新定义”。

所以,请把目光放回到用户身上,从用户的视角看待金融科技,以此来思索金融行业的未来与出路。

猜你喜欢
金融机构区块金融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读懂区块链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