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臣 张德成
摘要 本文介绍了向日葵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地块选择、品种选择、适期播种与合理密植、查苗补种、中耕、合理施肥、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向日葵;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5.5.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7-0032-01
向日葵又名朝阳花,因其花常朝向太阳而得名。向日葵为一年生植物,株高1.0~3.5 m。茎直立,圆形、多棱角,质硬被白色绒毛。叶片通常互生,边缘锯齿状,两面粗糙,有长柄。一般杂交食葵产量2 500~3 000 kg/hm2,市场价格6~8元/kg,产值15 000~24 000元/hm2,纯收入11 000~20 000元/hm2。现将向日葵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地块选择
向日葵适应性较强,在pH值为5.5~8.5的土壤上均能种植,但以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保肥保水的肥沃土壤种植产量最高。除低洼易涝地块外,其他地块均可种植。向日葵不能重茬、迎茬,宜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1]。
2 品种选择
一般选择产量高、抗病性强的中长粒型杂交品种,如JK103、JK601、SH363等。
3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一般6月15—25日为最佳播种期。如无井灌条件,播种期可提前3~5 d。
向日葵杆高、茎粗,要合理密植。原则是高杆大粒品种,宜稀;矮杆及小粒品种,宜密[2]。食用型品种保苗18 000~20 000株/hm2,油料型品种保苗25 000~30 000株/hm2。
4 查苗补种
出苗1周后及时查田补种或移栽,确保全苗。对缺苗少的地块,在间苗、定苗时就近留双苗;缺苗多的地块,要尽快催芽坐水补种同品种,确保全苗。盐碱地或黏土地土壤易板结,出苗前可轻耙,促进出苗[3]。
5 中耕
向日葵生育期间一般进行2~3次中耕。第1次在1~2对真叶时进行,达到除草松土的目的;7~10 d后进行第2次中耕;封垄前进行第3次中耕[4]。
6 合理施肥
向日葵植株高大、根群深广,施足底肥是优质高产的保证和前提。一般施入优质农家肥15 t/hm2、二铵150 kg/hm2、尿素50 kg/hm2、硫酸钾100 kg/hm2或氮、磷、钾优质复合肥350~400 kg/hm2作底肥。底肥施入深度必须达到15 cm[5]。
7 病虫草害防治
要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发现病虫危害及时集中联防[6],病虫草害具体防治方法如下。
在褐斑病防治上,一是整地选种。耕种前彻底清除病残叶,深耕土地,积极保墒,施足基肥;因地制宜选用优良抗病品种,按要求适期播种,合理密植。二是轮作倒茬。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三是科学施肥管水。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在开花前要喷施壮穗灵,提高结实率,增加产量。合理灌溉,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四是药剂防治。发病初期摘除底叶、病叶,同时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间隔10 d喷1次,连喷2次。
在霜霉病防治上,一是适期播种,密度适当。二是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喷药或灌根。怀疑有霜霉病时要检测向日葵的内果皮和种皮,明确带菌率。发病重的地区用种子重量0.5%的25%甲霜灵拌种。三是选用抗病品种,如辽葵2号、汾葵杂1号、抗3A×恢6、CM592等。四是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5年轮作。五是建立无病留种田。严禁从病区引种,千方百计地保护无病区。
地下害虫可用18%辛硫·福美双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按药剂∶种子=1∶25~40的比例进行种子包衣。或用50%辛硫磷或毒死蜱1 000倍液喷淋地表,也可在播种前用药剂处理种子[7]。
在黑绒金龟子防治上,一是人工捕杀。在成虫发生期,利用其假死习性于傍晚在其栖息林木上振落捕杀。二是种子处理。使用有效种衣剂拌种。三是诱杀成虫。于无风的15:00左右,用长约60 cm的杨、榆、柳新鲜枝条蘸上80%敌百虫100倍液(最好将树枝条浸蘸在药液内2~3 h后取出使用),然后分散安插在地里诱杀成虫。四是药剂防治。可用2.5%敌杀死、5%来福灵、2.5%功夫等药剂225~300 mL/hm2兑水600 kg/hm2左右喷雾防治,或用2.5%敌百虫粉剂30 kg/hm2喷施防治。
在蒙古灰象甲防治上,选用抗病虫品种,实行轮作,改良土壤;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科学栽培,合理密植;适时进行化学防治,在害虫发生期喷洒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 g/hm2+1%甲维盐400 g/hm2兑水喷雾[8]。
人工除草与化学除草相结合,建议使用苗后除草剂,如用含烯草酮成分的苗后除草剂。
8 适时收获
籽粒变硬,葵盘、植株中上部叶片变黄时及时收获。脱粒后及时晾晒,防止霉变、脱皮,以免影响品质,降低价格。为提高品质、降低空瘪率,应大力引进蜂源或进行人工授粉;收割后勤翻晒,防止霉变、脱皮。
9 参考文献
[1] 王文浩,郑洪元,刘文俊,等.食用向日葵晋葵11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6(1):55-56.
[2] 段维,赵刚,柳延涛,等.食用向日葵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5(10):165-166.
[3] 王静,黄绪堂,王文军,等.黑龙江省食用向日葵标准化综合高产栽培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8):24-27.
[4] 张超美,张海燕,吕瑞洲,等.食用向日葵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2(12):187-188.
[5] 王静.盐碱对黑龙江省向日葵生产的影响及高产栽培技术[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2,28(6):62-65.
[6] 刘继霞,山军建,曾宝安,等.向日葵新品种LD5009特征特性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學,2011,39(36):22262-22264.
[7] 侯希明,王德兴,孙恩玉.辽宁省油用向日葵高产栽培技术[J].杂粮作物,2010,30(2):132-133.
[8] 杨文耀,安玉麟,郭富国,等.河套黄灌区食用向日葵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3):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