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娟,谢继安,徐莲英,孙桂琴,王 燕,蒋奥云
(1.安徽省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 230022;2.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肥 230601)
近年来,高血压在我国的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1],2016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成为世界上高血压危害最严重的国家[2]。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是血压控制的关键[3]。由于高血压自我管理具有长期性,而且涉及情绪、运动、饮食、服药等诸多方面,而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普遍不高。保护动机干预模式是一种以保护动机理论为指导建立的新型健康干预模式,该理论认为行为和态度可以通过认知调节过程来改变,强调个体在健康行为决策过程中内在认知的重要性[4]。本研究采用保护动机干预模式对社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进行干预,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7月选择合肥市两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1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诊断标准[5];(2)年龄不小于45岁;(3)具有良好的沟通理解能力;(4)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原发性高血压;(2)认知功能障碍;(3)合并其他严重急慢性疾病。采用整群随机分组的方法,研究对象以社区为单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63例,男27例(42.9%),女36例(57.1%),平均年龄(65.60±8.79)岁;对照组58例,男23例(39.7%),女35例(60.3%),平均年龄(66.16±9.5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社区护理,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发放健康宣传手册、不定时的电话随访和家庭访视。干预组在常规社区护理基础上,给予保护动机干预模式,方法如下。
1.2.1成立干预小组 成员包括研究者本人、1名护士长、3名工作2年以上且责任心较强的社区护士,干预前进行统一培训。
1.2.2干预方案 以保护动机理论为指导,结合高血压疾病特点,制订保护动机干预模式的基本方案,见表1。
表1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基本方案
续表1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基本方案
1.2.3不同干预形式的时间和频度 综合考虑干预内容和中老年患者的理解能力,合理安排干预时间和频度,见表2。
表2 干预的时间和频度
1.2.4效果评价 干预6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化。(1)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测评量表[6],共33个条目,包括服药管理、饮食管理、休息与工作管理、情绪管理、运动管理和病情监测6个维度。利用Likert 5级评分法(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5总是),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越好。采用标准化得分分析比较各维度,标化得分=因子人均分/各条目满分数×100。预实验测得总量表和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901~0.936。(2)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感量表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病人教育中心设计,包含6个条目,2个维度(症状管理自我效能感和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感),每个条目以1~10分进行测评,总分为6个条目的平均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该量表的中文版已在国内被广泛应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预实验测得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4。(3)由小组成员于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集中测量患者的血压。
2.1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比较 干预前,两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和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2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效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自我管理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自我管理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后自我管理行为得分组间比较±s,分)
续表3 两组患者干预后自我管理行为得分组间比较±s,分)
a:P<0.05,与干预前组内比较
表4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干预前后比较±s,分)
a:P<0.05,与干预前组内比较
2.3两组干预前后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控制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控制情况比较±s,mm Hg)
a:P<0.05,与干预前组内比较
高血压是慢性病中发病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是心、脑、肾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7]。《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8]指出,高血压患者必须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国内关于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我国高血压的管理率和控制率仍然不高[9]。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内开展的自我管理研究以知识灌输形式为主,没有考虑到危险性行为对于个体自身的“好处”及自我管理过程中患者遇到的困难,因此很多患者在获得了许多自我管理知识后却仍然维持着不健康的行为。张海莲等[10]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动机因素呈正相关,动机因素越高其自我管理行为越好。
自我效能是预测行为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因素,自我效能高的人会为自己确立较高的目标,且愿意长期坚持,遇到挫折能很快的恢复。大量研究显示,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行为呈正相关,患者自我效能越高越能更好地执行自我管理活动[11-12]。
保护动机理论是在健康信念模式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当个体感知到不良行为带来的收益较少、对健康威胁很严重、自身经历不良后果的可能性较大、行为改变有效、行为改变过程付出代价较小、且有信心和能力进行改变时,将会最大程度提高个体的保护动机,促使个体选择健康行为[13]。康烁等[14]、张学慧等[15]将保护动机理论应用于糖尿病患者,有效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行为和服药依从性。本研究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结合中老年高血压疾病特点制订护理干预方案,通过强化高血压疾病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中老年人群对高血压并发症的易感性,弱化不健康行为带来的益处,教授患者自我管理饮食、服药、情绪、锻炼、工作和病情监测的技巧,提高自我管理的信心,并帮助研究对象分析、克服自我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积极纠正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将血压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患者,使其感知到自我管理的益处。表3、表4显示,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的自我管理行为和自我管理效能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5显示,干预后干预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前显著降低,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果与杨亚娟[16]、刘娟娟等[17]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干预模式对社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改善效果优于常规社区护理。
长期保持血压过高会损害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收缩压每升高20 mm Hg或舒张压每升高10 mm Hg,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将增加一倍以上,而且血压波动越大危害越高。将血压值降到目标水平以下,能够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和较高的自我管理效能是血压控制稳定的关键,本研究以保护动机理论为指导,从行为动机角度建立干预方案,有效改善了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和血压控制情况,有利于延缓和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值得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应用。但本研究样本仅来自于合肥市两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样本代表性欠佳,有可能使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偏倚。且本研究干预时间仅为6个月,干预的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