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宽,陈奇,孙翊夫,高旭,邵立伟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Kümmell病最初是由19世纪90年代的德国Hermann Kümmell医生所报道,患者有轻微脊柱外伤史,伤后早期并无明显症状、X线检查也无异常表现,但数月后可出现压缩性骨折、腰背痛及后凸畸形表现[1]。本研究自2012-10-2015-12共收治26例Kümmell病患者,术前均予以过伸体位复位技术,待伤椎高度、后凸畸形有一定程度矫正后,予以单侧穿刺PVP手术,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26例均为我科2012-10-2015-12行PVP手术治疗的Kümmell病患者,其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57-82岁,平均68.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7个月,平均4.2个月;伤椎分布:T113例,T1210例,L19例,L26例,L33例,其中单椎体骨折21例,双椎体骨折5例。
所有患者均满足以下纳入标准:①有典型的“轻微创伤—无症状期—有症状、进展性后凸畸形”的病情变化过程;②所有患者均不伴神经症状,无需行减压手术;③其腰背疼痛部位与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所示的伤椎部位相吻合;④有典型的椎体裂隙征影像学表现;⑤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症,经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其T值在-2.5以下。排除标准:①不伴椎体裂隙征表现者;②不具备上述典型的病情变化过程者;③伴有神经、脊髓压迫表现者;④椎体结核、肿瘤者。
26例均由笔者所在的同一组术者予以治疗。术前先予以过伸体位复位处理,具体方法为:复位前半小时,予以非那根等药物辅助镇痛、镇静;患者俯卧,以软垫将胸部、髂嵴与两小腿垫高支撑,保持腹部悬空。将手术床对折抬高,调整至30-60°的折角,并使其伤椎处于折角部位,胸腰椎处于过伸体位。施术者对其伤椎棘突以手掌进行按压,重复数次以促使伤椎复位。经C臂机透视确认伤椎高度和后凸畸形有所矫正、椎体间裂隙撑开后,完成手法复位过程。
单侧PVP手术:经C臂机透视确认伤椎位置,穿刺针经单侧椎弓根入路进入伤椎,其针尖以椎体裂隙部位为靶点,到达椎体前1/3后,再次透视见其正位抵达或越过椎体中线,将调制成牙膏期状态的骨水泥缓慢注入伤椎体内。骨水泥注入过程中以C臂机进行密切监视,尽量将裂隙部位填充完好,待填充满意或有渗出迹象则立即停止注射。待骨水泥固化后,缓慢旋转穿刺针并拔出体外。
所有患者术后均严格卧床12 h,第2天可佩戴腰围下床活动。术后长期予以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包括碳酸钙、维生素D3等;同时坚持腰背肌功能锻炼。
分别于患者术前、术后3 d、末次随访时,采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其疼痛和功能障碍改善情况;并依据X线检查情况,测量其伤椎高度与后凸Cobb角的矫正情况。另外,统计其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情况。
本研究为单纯回顾性分析,所有计量数据均为手术前后的对比分析,故均予以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学处理工具为21.0 SPSS软件包。
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VP手术,其中4例发生骨水泥渗漏(15.4%),但并未引起肺栓塞、脊髓神经损伤等严重后果,未予特殊处理。
术后随访16-25个月,平均21.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3 d、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其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亦较术前有明显矫正效果(P<0.05),见表1。典型病例手术前后的X线片见图1。
表1 Kümmell病患者手术前后的疗效指标对比
图1 Kümmell病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图片 a∶术前侧位X片显示L1椎体塌陷严重并伴空腔;b:CT显示L1椎体有典型的裂隙征;c∶术后3 d的侧位X线片示伤椎高度恢复良好,骨水泥填充理想;d∶术后18个月侧位X线片显示椎体高度未见明显丢失
Kümmell病在临床中并不多见,在老年和青壮年人群中均可发生,但以骨质疏松性老年患者为主。目前对于Kümmell病的病理过程,临床已有清晰认识:首先是脊柱的韧带与骨性结构受到轻微创伤,从而引起骨质断裂、小血肿形成,骨松质部分的微小骨折继而导致骨坏死、椎体塌陷形成[2],呈现典型的“轻微创伤——无症状期——有症状期”的病变过程。因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存在,脊柱遭受轻微创伤即可发生椎体微骨折,但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且影像学亦无特征性表现,因此易被忽视;数周或数月后,患者始有明显的腰背痛,且于体位变换时加重,X线、CT等检查可见伤椎后凸畸形改变,其典型特征为“椎体内裂隙征”[3-4]。
Kümmell病以椎体裂隙征为典型特征,表明伤椎内微骨折断端存在骨不连及假关节动态活动,患者术前行过伸位X线片检查均可见开合征表现,这是行过伸体位复位的前提条件。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为了改善患者耐受度、降低疼痛,我们首先予以非那根等止痛药物,以降低伤椎周围的肌肉张力。手术床可调整到30-60°角,并使伤椎处于折角位置,以利于发力促使复位。但此类患者一般合并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本组26例的T值均<-2.5),因此动作应轻柔,切忌暴力按压导致新的损伤。26例患者经体位复位结合PVP手术后,其伤椎高度和后凸Cobb角均有显著的矫正效果(P<0.05),证实了术前过伸体位复位的良好可行性。
经皮椎体强化技术较为常见的有PVP和PKP技术。本研究26例均予以PVP手术,并于术前施以过伸体位复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PVP手术矫正力度不足的问题。甚至有学者认为,本病以PVP手术更有优势[5]。因Kümmell病本身已存在真空裂隙,骨水泥注入时的所需压力明显下降;且患者病程较长,增生的纤维肉芽组织在椎体内裂隙周围可形成封闭的纤维壁,因此即使行PVP手术也可降低骨水泥渗漏的风险[6]。本研究的26例中,仅4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仅15.4%,明显低于常规PVP手术的22%-45%发生率[7]。另外,PVP手术时,其骨水泥可充分渗透到周围松质骨的微结构中,形成良好的交联,从而避免了术后骨水泥出现移位和再骨折现象。
传统PVP手术一般以双侧穿刺为主,但近年来研究表明,双侧穿刺可增加骨水泥渗漏风险,而单侧穿刺在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创伤方面更有优势[8]。我们认为,双侧穿刺可能会增加椎弓根骨折、神经与硬膜损伤及出血等问题,且增加了手术时间,为此,均采用单侧穿刺PVP手术。结果表明,26例术后VAS评分均获显著下降(P<0.05),提示其疼痛缓解良好;且ODI指数亦有明显降低(P<0.05),提示患者术后的功能障碍获得显著改善。在具体操作中,穿刺针的针尖应以椎体裂隙处作为靶点,准确刺入裂隙区域内,骨水泥注入时应尽量完全填充真空裂隙区域,但应注意,需序贯推进,密切以X线监视,以免出现渗漏现象。
综上所述,Kümmell病与普通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不同,其存在典型的椎体裂隙征,通过术前体位过伸复位有利于矫正伤椎高度和后凸畸形,联合单侧PVP手术可较好地降低腰背疼痛、提高日常生活质量,且骨水泥渗漏率较低,疗效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