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悦华,韩 芳*,闫 杰,郑大伟
(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四)病区,江苏 徐州 221000)
手外伤是临床急诊科较常见病症,部分患者伴有指离断、存在严重皮肤损伤;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是其常规手术治疗方法,该术式不仅具备操作方便,且供皮区隐蔽性良好、切取皮瓣血液循环良好、面积大,移植后成活率较高。为确保治疗疗效,围术期给予良好的护理干预,同样至关重要[1]。鉴于此,本研究对我院2016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34例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取得满意成果,报道如下。
研究筛选2016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78例手外伤者,运用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34.7±10.5)岁;观察组中,男20岁、女14岁,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35.1±10.6)岁。均接受皮瓣修复术治疗,对比两组资料(P>0.05)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实行腹部带蒂转移皮瓣修复术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术前护理:术前1d进行常规备皮准备,并进行创伤大小便、洗漱等特殊体位适应性训练;并对其进行心理评估与健康宣教,给予正确心理疏导,消除患者因创伤疼痛、手术等产生的恐惧、焦虑情绪;避免过度激动情绪,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不利于术后皮瓣成活。提高患者信心,是其保持良好心态接受治疗。(2)术后护理:①术后给予良好病房环境,保持病房安静、舒适、光线充足、温暖、清洁等,维持室内湿度为55%~65%、温度20~25℃,利于术后移植皮瓣成活、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同时禁止病房吸烟、避免对流风等,预防血管内皮细胞受到尼古丁等有害物质损伤。②术后指导患者舒适体位,并将患肢提高,高于心脏水平15CM左右,利于淋巴液、静脉回流,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或减轻患肢肿胀;进行2周制动,为避免压迫患肢诱发不良后果,禁止向患侧侧卧位,患者可取平卧位。③术后对移植皮瓣张力、颜色等性状进行严密观察,对移植皮瓣血运良好与否进行判断,并及时处理,预防血运不良造成皮瓣坏死。④注意观察敷料是否松动、肢体固定情况、创面有无渗血等,预防皮瓣撕脱。此外术后叮嘱患者注意饮食清淡,每天饮水不低于1500ml、保证良好睡眠与大便畅通。
比较两组术后移植皮瓣成活率,并对术后患肢体活动能力进行评估,患肢活动力运用手指总主动活动度评价法(TAM)进行评估,测评结果:优:TAM>220°,患者屈伸正常,良:患肢是健侧手指屈伸活动>75%、TAM为200~220°,中:患肢是健侧手指屈伸活动50%~75%、TAM为180°~200°,差:患肢屈伸活动功能<健侧的50%,且TAM<180°[2]。
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用(x2)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皮瓣成活率97.06%,高于对照组成活率8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8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TAM结果与皮瓣成活率对比[n,(%)]
手外伤是临床常见病症,一般采用皮瓣移植修复治疗,其治疗难度大、时间长,动静脉危象是影响手术结果的重要因素;临床中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保障手术疗效意义重大。传统常规护理模式,以医嘱为护理中心,执行经验性护理干预;虽然该模式很长一段时间被临床应用,但该方法护理价值、效果有限。为进一步提高手外伤修复术效果,本研究采用围术期护理干预。
围术期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以手术执行全过程为护理纵轴,以患者为护理中心,实施术前、术后的综合护理方法[3]。术前护理从术前健康知识、备皮、特殊体位指导、心理护理等多方面进行干预,使患者术前充分准备,提高其手术适应性,提前消除影响术后疗效的不良因素。术后护理从饮食、体位指导、病房环境、皮瓣观察等方面执行护理,为移植皮瓣存活创造良好条件,预防皮瓣供血不足、撕脱等不良情况,提高手术疗效与皮瓣成活率,进而改善患肢功能。结果显示,观察组观察组术后皮瓣成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临床中对手外伤患者给予皮瓣移植修复治疗,同时联合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活动力、提高皮瓣成活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