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莉红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江苏 苏州 215500)
在全麻苏醒期患者出现的任何不恰当行为在临床均被称为全麻苏醒期躁动,主要包括哭喊、言语混乱、兴奋、呻吟、没有意识的动作[1]。研究显示,上述表现不仅会表现在肢体和语言上,还可出现在血压和心率上,且无意识的肢体动作会导致引流管脱落、导尿管脱落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本文观察全麻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后苏醒期患者负性心理及躁动发生率,并总结分析结果,提高患者安全和满意度。
选取我院90例全麻患者(2016年8月-2017年12月)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将其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观察组2组,各45例。
观察组基本资料中-男性和女性占比各为28、17;年龄范围上限值40岁,下限值23岁,年龄平均值(31.34±1.34)岁。
对照组基本资料中-男性和女性占比各为29、16;年龄范围上限值40岁,下限值24岁,年龄平均值(31.67±1.78)岁。
两组患者的年龄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
本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护理内容主要包括实施日常护理,如对患者体温、心电图、血氧饱和度、血压等进行测量,并给予患者对症处理等。
1.2.2 观察组护理方法
本组患者采取手术室护理干预,具体措施——①手术前一天: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并对患者进行全面访视,由此保证手术治疗的全面性。②手术当天:在对患者进行麻醉前,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消除其紧张的负面情绪,使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手术前各项操作。护理人员应将手术室内各项操作器械摆放好,并保持手术室内的干净和整洁,从而有效提高患者舒适度。提前告知患者手术后会可能出现的不适现象,如疼痛、憋尿感、噪音等,使其能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3]。③手术后:护理人员应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不适感;由于患者体内仍可存在部分麻醉药物,该现象易导致患者发生坠床和躁动等情况,因此,护理人员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4]。
两组全麻患者苏醒期心理状态评分。
两组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对本次所有研究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核对后,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苏醒期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并用t值检验;用“%”的形式,表示躁动发生率。当两组全麻患者苏醒期各指标有差别时,用P<0.05表示。
观察组全麻患者苏醒期患者SAS(28.90±1.24)分;SDS(29.08±1.24)分,相比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
表1 两组全麻患者苏醒期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分)
观察组苏醒期患者躁动发生率2.22%,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2:
表2 两组全麻患者苏醒期患者躁动发生率(%)
全麻患者苏醒期可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如不同程度的躁动、意识混乱等,还可导致导尿管和留置针的脱落,从而导致其出现窒息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对术后恢复十分不利[5]。
在本次研究中,对全麻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主要内容包括手术前一天、手术当天和手术后的护理,术前告知患者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感、疼痛感等,并给予患者充分的鼓励,使其能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给予患者一个洁净舒适的手术室环境,使其能在轻松的状态下实施手术;术后及时了解患者异常情况,有利于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苏醒期患者S A S(28.90±1.24)分;SDS(29.08±1.24)分,相比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观察组苏醒期患者躁动发生率2.22%,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全麻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对改善患者苏醒期负性心理及躁动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