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地理学关键词:地域与区域

2018-10-12 10:34周磊
当代文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区域文学

周磊

摘要:“地域”和“区域”都是对地表空间的人为划分,有着诸多的共同点。地域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区域,其划分偏重自然地理因素,具有静态性;而其他类型文学区域的划分则偏重人文因素,具有动态性。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地域间自然地理因素的现实限制越来越小,地域更多地体现在人们对文学地域的感性认知和心理认同上。文学地域更多地是针对不同地域所进行的差异性研究,文学区域的研究则更加重视区域间的比较研究以及整体性研究。这正是今后文学地理学在研究区域文学和文化时所需要关注的重要维度。

关键词:地域;区域;文学地理学;地域差异;共同体

“地域”和“区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两个概念,同时也是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如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和文学地理学等)经常使用的专业术语和关键词。客观来看,“地域”和“区域”在很多领域长期存在混用的情况。究其根本,正是由于二者本身便具有诸多共同点和密切联系所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地域”一指“面积相当大的一块地方”,二指“地方(指本乡本土)”①;“区域”则指“地区范围”②。从词义上来分析,二词的区别并不明晰,都是指代一定地理范围或面积的地方。此外,地域还另外具有一种本乡本土的乡土意识。至于地域的面积“相当大”缺少具体衡量的标准,而“区域”一词也并未指明其范围和面积与地域相比究竟是大还是小。故面积之大小并非二者的本质区别,也难以界定。而在《古代汉语词典》中并无“地域”和“区域”的词条,只有“地”“区”和“域”三个词的解释。如“地”有“地域,领土”之意③;“区”有“区域,地域”之意④;“域”则有“疆界,界域”之意⑤。可见这三者都是对一定范围地方的划定。在英语中的区分同样不清晰,例如表示“地域”和“地域性”的词语既有region/regional(见《中国地域文化丛书》),也有area/areal(见《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⑥、《地理词典》⑦、《人文地理学词典》⑧);同样,表示“区域”和“区域的”的词语也有region/regional(见《柯林斯COBUILD中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⑩、《大不列颠百科全书》11、《大美百科全书》12)和area/areal(见《柯林斯COBUILD中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13、《大不列颠百科全书》14)。如果仅从词义解释的角度来分析,显然难以将地域与区域二者清晰地区别开来。

在文学地理学中,地域和区域也同样存在混用的情况。为了厘清二者的关系,曾大兴教授在《文学地理学概论》一书中对地域和区域进行了专门的区分:一方面他从二者的形成和边界加以简单界定,认为地域是自然形成的、边界模糊的,而区域是人为划分的、边界清晰的;另一方面他还借用形式文化区和功能文化区的内涵与差异进行类比,从文化地理学的层面进行了区分。15邹建军教授在《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一文中指出:“文学的地域性与特定的自然环境存在密切的关系,从而让某种文学的确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16,指明了地域主要是依据自然环境因素的不同而进行区分的。同时,邹建军教授还指出在比较复杂的文学作品里,很难区分区域是现实空间还是想象空间或心理空间。这说明了区域划分和区域对象的复杂性,同时也说明了区域概念所适用的范围较地域所适用的范围更为广泛。限于篇幅,本文仅就现实空间里的“区域”与“地域”概念展开讨论。

一 地域与区域:地表空间的人为划分

要弄清地域和区域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和内涵,首先必须明确二者所界定的对象。在地理学中,“地域”主要用于“地域差异”(areal differentiation)的概念,系指“对人文和自然现象由于与其他空间上邻近并有因果关系的现象相关联而产生的地区变化的研究”17。主要考察的是因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所导致的地区间差异。“区域”一词所界定的对象则远较“地域”复杂和广泛。文学地理学中,区域用以衡量的现实空间被缩小为地表(“地表是由五大类相对集中并有一定连续性的物质构成的,它们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圈。”18),其“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8~17km),下界包括岩石圈上部(陆地上约深5~6km、海洋下平均4km)。”19这正是人类日常生活和开展文学活动所涉及的现实空间,也同样是“地域”所界定的对象。因此,无论是地域也好,区域也罢,都是对地表空间所作的进一步划分和切块。其次,地域和区域的主体。二者本质上都是人类对自己所居住的地表空间的地理认知及主观反映,并结合现实需要而進行人为划分和切块。地理学家普雷斯顿·詹姆斯(Preston E. James)指出:“一切区域都是假定的。”20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所谓的“地域”或者“区域”是并不存在的,只有在人的因素的介入下才会存在划分地域和区域的必要和意义,这种人为性或者合目的性是地域和区域区别普通意义上的地理空间最根本的属性。因此,人类才是划分地域和区域的主体,离开人类去空谈地域和区域的划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张伟然在《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一书中提及唐人在对文学地域的认知时具有典型的关内中心意识,即以唐朝国都、文化与文学的中心长安所在的秦陇地域为中心,自称关内,而对其东面的中原地域称为关东、三晋地域称为河东。这种中心意识便是人类主体性的充分体现。

曾大兴教授在《地域文学的内涵及其研究方法》一文中主张“区域之为区域,就是地域经过了人为的区划”和“地域是自然形成的”21等观点,笔者认为此论是略有瑕疵的。如前所述,“地域”和“区域”的对象是相同的,不同之处无非是具体划分标准不同。也就是说,地域并非是区域所划分的对象,区域也并非是通过对地域的二次人为划分而形成的。此外,尽管地域划分更多地以自然地理环境为依据,但地域并非自然形成,它仍然是人类根据不同的需求而进行的人为划分,其性质依然是人为的。比如:“巴蜀文学”地域性概念的形成固然与巴蜀地方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但若无巴人和蜀人历史上的文学活动,若无人们对巴蜀文学地域性价值的认可和区分的需求,便不会有所谓的巴蜀文学地域的存在。

地域和区域的划分,一是具有局部性。地域和区域是对地表空间的进一步细分,与地表空间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譬如我们定义一个“地表文学区”便毫无意义。二是具有差异性(也叫不均一性、异质性)。“空间与地方最本质的差别在于,空间是抽象的,地方是具体的。”22抽象的空间是均质的,但具体地方却是异质的。“由于地球各个圈层在地理圈中交互作用的强度和主次地位存在着空间差异,使地理圈的性质或功能在地表空间上表现为不均一性”23,所以人为划分出的地域(或区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三是一致性。区域(或地域)“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24。例如我国南北朝时代的北朝文学“重乎气质”,长于文赋,南朝文学则“贵于清绮”,长于诗歌。两类区域文学内部特征一致,而相互间的不一致则体现了北方文学区与南方文学区的差异。

二 地域:特殊的文学区域

笔者认为文学地理学中的地域是一类特殊的文学区域,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文学区域。首先,划分的依据各有偏重。地域的划分主要依据的是自然的地理因素,“在地域的划分中,自然(尤其是山水)是诸因素中之最重者。”25而区域的划分则更加注重自然因素基础之上的人文因素,与地域相比,区域更偏向于服从于人的主观需求。一方面区域的划定主要依靠人为界定,其权衡的标准并不必然以地域性为根本性依据。另一方面,区域的划定更加强调符合人为的目的和需求,这些需求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人文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区域划分中人文因素居于主要地位,但其深层基础依然是自然地理因素。例如上文所提到的北朝文学与南朝文学,二者的地理界限大抵以秦岭、淮河为界,这是南北文学分野的自然地理基础。然而,北朝和南朝的政权更迭、彼此间实力的此消彼长,导致双方的实际分界线常生变化,这也使得南北朝文学区的分界线随之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更多地受到政治和军事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地域具有静态性,而区域具有动态性。由于地域的形成中自然地理因素居主导地位,而大河山川等自然地理因素具有相对静态性。按照曾大兴教授的观点,文学地域应具有形式文学区的特点,它是以某类文学发端的核心地带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四周辐射、传播其文学影响,从内到外依次为文学核心区、外围区和过渡区,故地域的外围边界是较为模糊的。而区域则以人文因素占主导,易生变化,故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区域是动态的,是地理事物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形式。”26不同时期和不同的空间下的划分是不一样的,这种动态变化的特性显然是地域所不具有的。此外,正如胡兆量在《中国文化地理概述》一书中所指出的:“区域概念具有极强的地理意义,它疆域明确,系统稳定,与现实的地区是吻合的。……地域概念通常是古代沿袭或俗成的历史区域。”27区域的最初划定时更多地是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而人文因素的不断变化使得区域的边界始终处于变化状态。区域的动态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早期发育的初期阶段。此时区域内部结构关系简单、人地关系、文地关系基本协调,区域的边界是明显的;二是区域中期成长和成熟的阶段。此时区域的结构关系逐渐复杂化,人地关系和文地关系变化较大,区际关系开始形成、边界开始模糊;三是衰落阶段。此时区域的内部关系和区际关系开始解体,经过重建和重组,形成新的区域综合体。28而地域则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并体现在人们的感性意识上,类似于乡土文学区的概念,或者说人们形成了固定的文学地域意识和约定俗成的地域认知和心理认同。例如:战国时期的楚辞是在楚国盛行的一种诗歌形式,其文学区域的边界即楚国国界,这一界限是明确清晰的。但随着楚国边界的不断变化及至楚国亡国之后,楚辞的文学样式继续发挥其影响,促成了汉赋的形成。而楚地的概念也逐渐演变为一个文化概念和地理概念,其界限变得相对模糊,但同时又相对稳定,并逐步衍生出今人对荆楚文学地域的认知。

曾大兴教授在《文学地理学概论》一书中指出:“地域的边界是模糊的,区域的边界是清晰的。”并认为地域应该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且其“划分颇多主观性,主要依据划分者所指定的指标”29。这与他之前所指出的“地域是自然形成的”观点相矛盾。笔者认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与地域的划分方法都是相对具体的,都只是某类特殊的区域而已,将区域等同于功能文化区实质上是缩小了文学区域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三 差异共存:文学区域共同体

文学地域的形成大多是沿袭古代的、约定俗成的历史文学区域,是历史的产物,并与自然地理因素密切相关。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古代科技水平有限,古人难以跨越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其日常生活与文学活动皆处于相对封闭的地域内,因自然环境的封闭性随之导致的人文环境的相对一致性成为了区别于其他地域的典型特征。文学家也是如此,其居住地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因此而形成的生活习俗、精神气质、审美传统等以及地域内文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必然形成相对独立的文学创作风格。这种文学风格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深化人们对该地域文学特点的认知和体认,并以乡土文学区的形式获得该地域内外人们的广泛认可。这种文学地域认知建立在相邻地域间文学差异性的基础之上,它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并无明确的边界。早自唐代魏徵《隋书·文学传序》始,人们便将中国的地域文学区分为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类似的还有唐代李延寿、明代王世贞和王骥德。至于近代,汪辟疆在《近代诗派与地域》一文中指出:“考近代以地域论学之风,倡于饮冰、太炎、左盦。”30如刘师培的《南北文学不同论》、王国维的《屈子文学之精神》等,都对此进行过探讨。

文学区域则更加接近功能文学区的属性,它由功能中心進行协调和指导,受政治、经济或社会等功能影响的文学特质所分布的空间区域,其文学特征往往是异质的,是政治、社会与经济职能的辐射区。据杨义先生的考证:区域“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鹖冠子》”31,而《尚书·禹贡》的“五服说”的划分与之相似。它主要是以天子所在的中央政府,以及地方的郡国、县乡等各级行政区为各个层级的区域中心,其文化影响逐步由内而外、由上而下呈辐射状扩展。越往外和下的区域,功能中心对其文化上的影响力也就越薄弱。这种类型的区域是伴随着国家权力的延伸而加以划分的,其区分法类似于功能文学区,即具有明确的功能中心:王都(天子)、邦国(诸侯)、郡县(郡守、县令)等等,这些政权中心所在地往往又是文学的中心。“中国各区域、各部族民族的民情风俗多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不平衡,……中央政权在很长的时期未能有效地达到边远州郡,以及县级以下,因而文化及文学的地域性差异,经过长期的沉积,形成必然之存在。”32可见,文学区域的划分更加注重的还是依据政治、经济、文化等人文层面的指标,具有典型的功能性。比如,“《诗经》十五国风,以邦国区域划分,其意在于凭借区域以观风俗。”33而现代如湖北文学区、江西文学区等便是根据行政区划而进行文学区域的区分,以考察特定行政区域内的文学特性,而中国文学、日本文学等也主要考察的是特定国家疆域内的文学特性。这些划分都基于特定的功能需求,而无视行政区域间与国家间可能存在的文化特质的交叉及相互渗透影响所产生的过渡区,因而其边界是清晰和明确的。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边界的划分并未过多地依赖于相对固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因此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边界随时可能会发生调整和变化。比如:国家设置重庆直辖市之前的四川文学区与设置之后的四川文学区的边界上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边界的划定是伴随着行政区划的变更这一人为因素而改变的。所以,明确性和易变性是文学区域的两个重要特点。

文学地域和区域的概念还具体反映在文学地理学的很多专门术语上,如地域文学、区域文学、文学区、文学圈等等,其中地域文学等概念主要类似于形式文学区的属性,反映了学术文化因地域与区域的差异性所呈现的明显的地理特征,区域文学概念则具有很强的功能文学区的属性,而文学区和文学圈的概念用法则比较特殊,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湖北文学区、江苏文学区等在文学区之前冠以省份名称的用法类似于功能文学区,又如北方文学区、南方文学区等在文学区之前冠以方位名词的用法类似于乡土文学区,而曾大兴教授所划分的东北文学区、秦陇文学区、三晋文学区等11个文学区的用法则类似于形式文学区的用法。因此,对文学地域和区域概念加以区分,严格规定各自的使用范围是很有必要的。

对此,笔者的建议是取狭义的地域文学概念以区分于更为广泛的区域文学概念。狭义的地域文学的概念主要是基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和政治、经济、文化等人文因素,而于先秦时期在中华大地上所形成的彼此区分的、体现相对独特风格的文学区域,如燕赵、齐鲁、巴蜀、荆楚、三晋、吴越、秦陇等地域。这些地域文学的区分主要发端于先秦时期主要的各方诸侯国所形成不同的邦国文化。彼时的中国尚未形成大一统的中央政权,各地诸侯国间的分界也大多以山川江河为自然疆界,相应的邦国内部形成了以国都为中心的文学核心区,并分层次地逐步朝国境辐射其影响。一些国力强大、文化发达的邦国甚至还能向较弱的邻国传播其文学和文化上的影响。而后世的地域文学区分也基本以这一时期形成的各个地域文学区为雏形。“从历史上来看,任何一个自然条件比较封闭与文化传统比较保守的特定区域,都容易形成特色非常鲜明的文学。”34我们在探讨地域的概念时是有必要对其区域予以限定的,否则地域一词就会与区域等同起来。例如,最易与地域文学区造成混淆的便是如浙西词派、阳羡词派、常州词派、桐城派等具有典型的区域特点的文学流派、文学家群体。这些小的文学流派和文学家群体的发祥地是比荆楚等这些大的地域区块更为细分的地方小区域,于是常出现混用地域和区域的情况。故笔者认为,在论述诸如桐城派、浙西派等明显较小的区域范围的文学特征和风格时,最好使用区域性和区域文学的概念,而慎用地域性和地域文学的概念。同理,对于范围面积明显超过狭义的文学地域概念的区块,如中国文学、亚洲文学、东亚文学、欧亚文学等也建议使用区域性和区域文学的概念。换言之,即对文学“地域”和“地域性”的概念进行特定意义的狭义界定,除此之外的类似概念则均采用文学“区域”和“区域性”的概念。

总体来看,文学地域更多地是针对不同地域所进行的差异性研究,它深入研究每个具体的文学地域本身独有的文学特性以及形成这些特性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而文学区域的研究既注重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研究,同时也更加重视区域间的比较研究以及整体性研究。一方面,我们进行文学区域上的划分的最终目的不是制造或固化区际文化、区际文学艺术间的鸿沟与隔阂,而是试图通过对区域内以及区际间文学及其他各种关系间的统一性的研究与分析,立足于差异共生的基础上不断去加强区际间的广泛交流,最终实现不同区域文学的共同进化、繁荣与发展。另一方面,每个文学区域都无法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封闭,它总会通过各种渠道与外界发生文化和文学的交流。即使在自然地理条件不便的古代,也同样会存在着不同文学区域间的交流与相互影响。例如:南北朝时期的诗人、文学家庾信最初为南朝梁元帝的幕僚,身处南朝文学区,是南朝宫体文学的代表,注重辞藻的华丽之美。后出使西魏被迫留在北朝,其文学创作风格逐步融入苍劲、悲凉的北方文学特点。对于庾信的研究,我们便不能只看到南北朝文学区各自的差异,还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加以分析,从整体上把握不同文学区域带给庾信文学创作上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自然地理条件带给人类文化交往和文学交流的障碍越来越小,不同文学区域间的相互影响日益频繁,在研究文学区域差异性的同时,重视文学区域整体性的研究必不可少。尤其是借助因特网、移动网络、VR虚拟技术等新的交流媒介,不仅原本并不相邻的各个现实文学区域之间能够实现交流,而且还促成了网络文学区域与各现实文学区域的交流。因此,我们需要树立起文学区域共同体的全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文化共同体”主张就充分体现了区域共同体的理念,其出发点不是让异质的区域文学间更加封闭,形成彼此孤立的文学孤岛,也不是让异质的文学和文化间彼此消灭,而是试图通过利益调和、文化包容的方式寻找到不同文学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共生”与“和谐共存”的共荣之道,即在尊重各文学和文化区域独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协同进化和共同发展的目标。这种整体性的研究方法正是今后文学地理学在研究区域文学和文化时所需要关注的重要维度。

注释:

①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86页,第1076页。

③④⑤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276页,第1199页,第1835页。

⑥⑩[英]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王玉章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88页,第1672页。

⑦谭见安:《地理辞典》,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24页。

⑧17 [英]R.J.约翰斯顿:《人文地理学词典》,柴彦威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9-31页,第29-31页。

⑨13'英国柯林斯出版公司编著:《柯林斯COBUILD中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柯克尔等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第1437页,第81页。

1114徐惟诚等:《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14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页,第53页。

12光復书局大美百科全书编辑部:《大美百科全书(第12卷)》,光复书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146页。

1529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138-139页,第139页。

16邹建军、周亚芬:《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826陈慧琳、郑冬子:《人文地理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62页,第266页。

192324韩渊丰等,《区域地理理论与方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第1页,第4-5页。

20郑冬子、郑慧子:《区域的观念——时空秩序与伦理》,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页。

21曾大兴:《地域文学的内涵及其研究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22周尚意等:《文化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59页。

25王祥:《试论地域、地域文化与文学》,《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4期。

27胡兆量:《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28郑冬子、郑慧子:《区域的观念——关于地理学的空间原理及其科学哲学思考》,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页。

30汪国垣:《近代诗派与地域》,载潘静如:《民国诗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版,第60页。

313233杨义:《文学地理学会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6页,第245页,第245页。

34邹建军:《江山之助——邹建军教授讲文学地理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第45页。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刘小波

猜你喜欢
区域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分割区域
擦桌子
区域发展篇
文学小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