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天下 诗意人居

2018-10-12 08:30户万
科学中国人·上半月 2018年8期
关键词:人居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户万

刘滨谊,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委员会主任、风景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风景园林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风景园林方向博士。美国佛吉尼亚州理工学院及州立大学景观环境规划与GIS应用博士后。

自1983年以来,他针对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景观规划设计)建设、专业教育、社会实践三大方面问题,以科学研究为引领,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主持完成了建国以来风景园林界规模最大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并主持在研风景园林界迄今唯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累计发表论文451篇,著作18部。同时,将学科专业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推动了其风景园林学独立为一级学科,开创了以规划设计为核心的现代风景园林(景观学)教育体系,迄今培养毕业博士40人、硕士160多人。主持完成170余项各类风景园林与景观设计规划实践项目,其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项目覆盖面积近5万km2、旅游规划类项目空间覆盖近100万km2,分布在143个城市或景区。从事科研多年来,获得了各类奖项多达30余项。2017年,获得第七届艾景奖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设计推动奖并入选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第三批“行业领军人才”。

1951年,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撰写了著名论文《人诗意地栖居》,他针对人类生存的困境,指出人应“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这实际上指的是人类理想的生存状态,而要达到这种生存状态,在当今,无疑是要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以使人类在地球上更好地生存。

自1983年以来,就以风景园林作为理想人居环境为宗旨,针对中国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学科建设、专业教育、社会实践三大方面问题,开展科学研究。这其中涉及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鄉规划学、生态学等多个一级学科和交叉专业。30余载深耕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刘滨谊为学科建设及领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追求与构建理想人居环境,作为人类一项永恒的课题,刘滨谊深入其中,孜孜不倦。

梦的起点,与风景园林结缘

泉之涌起,必有根源。究竟刘滨谊是如何与现代风景园林领域研究结缘并将此作为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这还要从他的成长经历开始谈起。

从小,刘滨谊就跟随从事科学研究的父母一路辗转,先后在哈尔滨、北京、安徽合肥等地度过自己的幼时、童年以及青春少年,专业的美术学习、校园的板报宣传和业余无线电理论技术的实践,“开门办学”的“学工”“学农”“学军”,陪伴着他紧张忙碌,没有寒暑假地度过了那个“读书无用”的年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掀起了一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上山下乡”的高潮。高中毕业后一个月,刘滨谊便心无旁骛地加入到了下乡插队的队伍中。两年半的农村锻炼,除了艰苦的农活,反映农村的美术创作后来成为了他的主业,而为社员老人画像,修理生产队的高音喇叭和社员的无线电收音机也令他远近闻名,养成了他脚踏实地、服务社会百姓的意识。

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在冰冷炕头和昏暗的煤油灯陪伴下,经过3个月的数理化课程突击学习,刘滨谊考入了同济大学工程测量专业,两年之后,因为本科毕业水准的美术特长,他有幸成为了新中国教育部批准的首个转专业学生。这些经历让刘滨谊有幸受到了兼顾艺术、科学、工程三方面的熏陶训练,对他日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后,刘滨谊又陆续考取了同济大学的建筑学硕士、城市规划专业现代风景园林方向的博士。从硕士生开始,刘滨谊就转向了现代风景园林领域,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从风景旷奥度到风景景观的体系化,较早地进入了现代风景园林学的研究领域,于1989年成为了中国风景园林学领域第一位博士。优异的成绩离不开恩师的教导。刘滨谊的本科毕业设计、硕士以及博士导师冯纪忠先生,1935年留学德国,是同济大学建筑系早年留学欧美各国的一批教授之一,任建筑系系主任28年,是我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和城乡规划专业的创始人,学术思想敏锐前瞻,60年代就开始研究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的方法技术,1986年就指导刘滨谊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时,1986年刘滨谊有幸成为改革开放之后学院第一批公派访学美国的两名学生之一,前往现代景观学的发祥地美国学习,遇见了美国导师Patrick Miller教授、ASLA的主席Jot Carpenter等一批著名教授,完成了在佛吉尼亚州理工学院及州立大学(VPI&SU;)景观学系的访问交流。此后,他还于1992—1994年,访问了美国的10余所大学,并在VPI&SU;完成了景观环境规划与GIS博士后研究。名师指点与多年学习研究经历,为他开启科研人生征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不渝之志,40年创新探索孜孜不倦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从1978年入学同济,到留校任教至今,刘滨谊始终秉承着学院“兼收并蓄·缜思畅想”的文化传统,坚持着“意在前瞻”的研究宗旨。身在同济,服务国家,他始终有一种不断超越和引领的使命感、责任感、成就感。“三感”的精神力量让刘滨谊全力以赴聚焦于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教育、实践,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成果。

在他1990年出版的博士学位论文《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中,创立了中国传统和国际现代相结合的评价标准,把中国的风景资源予以人文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大规模勘察、记录、分析,评价,用数字测量、遥感、计算机技术,数字量化风景景观美感,发明了国际先进的景观视觉空间“美感量化”模型,为把祖国大好山河、绿水青山作为视觉资源,予以成图、分类、保护、发展,进而为风景旅游、遗产保护、国家公园、国土区域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做出了突出成果。9年后出版的专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20年来4次再版,发行8万多册,作为初学者的启蒙之著,为中国现代风景园林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主讲了近40年的“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原理”课,成为国家精品共享在线课程,迄今选课累计已超过20万人。

“两书一课”的背后是更为艰苦而卓越的探索,这就是国内20世纪50年代最早由冯纪忠先生等酝酿并实践于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后由吴良镛先生发起组织的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在该领域,刘滨谊从科研、学位论文指导、研究生课程教学到工程实践,都做出了大量默默无闻的基础研究。专著《人居环境学研究方法论与应用》只是研究的一个缩影小结。全书133万字,是基于20年2000名研究生选课的课程教学和30年科研积累而成。研究创立了人居环境三元论理论,将中国人居环境分为河谷、丘陵、平原、水网、干旱5类典型人居环境,对上下5000年,纵横960万平方公里的时空,从人居环境背景、活动、建设三方面筛选案例,总结经验教训,甄别当代问题,寻找未来规划设计对策,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中国人居环境的研究,建筑、规划、风景园林三学科中,直接关乎生命的风景园林开始最早。中国8000年前开始研究“风”,5000年前“立杆侧影”研究“景”,依据风、景测定,发现了夏至、冬至的规律,制定了二十四节气,至周朝已有“景风至而天下和”之定论。刘滨谊团队据此溯源中国“风景”观念与实践,将中国风景园林的起源从3000多年前的周朝上溯到了5000多年前。发现以风、景的研究与应用为起点,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从一开始就在探究“天一地一人”三元一体的求生存、求和谐、求仙境的理想人居之路和综合研究方法。提出了中国的风景园林的三大阶段:8000~3500年前左右,是为生存求风调雨顺、保农耕生产的第一阶段;3500~2000年前左右,是求家和、人和、国泰民安的第二阶段;魏晋南北朝起至今,是追捧山水游赏、诗意栖居、精神家园的借风景、造园林的第三阶段。第三阶段开始,风景分化为风景、风土、风水三支发展至今,今人只知其一,忘了风景这一源头。三“风”正好依次对应了国家、地方、个体三个尺度的人居环境。风景数千年、风土数百年、风水数十年,今天的中国更加需要考虑的是风景和风土,今天的“美丽中国”与祖先的“风景天下”可谓是一脉相承。

贯穿古今、接轨国际人居环境科学与风景园林研究

长年累月,醉心科研。刘滨谊深知“理想的人居环境”及其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不断更新完善。与传统的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相比,人居环境学面向的更为综合全面,包括城市、乡村、旷野,考察的是人居背景、人居活动、人居建设三个方面:人居背景包括资源、环境、生态;人居活动包括行为、文化、心理;人居建设包括建筑、城市、景观。理想人居环境就是人居环境在这三方面形成“三元一体”,经过“互动耦合”而达到的和谐平衡状态,研究需要多学科理论交叉和多专业人员合作。

在20世纪人类规划设计百年发展中出现的各个学派理论主义及其实践中,人居环境科学是最伟大、最具实践价值的思想理论。基于持续的验证、完善和应用,刘滨谊提出了“三元论”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哲学基础,提出了“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学科群发展坐标系和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坐标系,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克服了“二元论”“非此即彼”的弊端、弥补了“二元论”的不足。

刘滨谊深受国际接轨、领先同行的思想影响。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国际潮流和中国对于风景园林的现代需求,让他较早地感受到了这两个时代背景带来的转变需求。千年之交,刘滨谊提出了“中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与对策”。他认为:中国风景园林不能再局限于传统园林的概念、方法、技术,必须应国家发展之需,与国际现代景观界接轨,借助现代人居环境科学等多学科专业的理论、方法,技术的综合运用,实现中国风景园林的现代转换。

1999年,刘滨谊首次提出了“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这一理论观点是刘滨谊基于自己之前的人居环境科学和15年风景园林系统化研究、以及数十项景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工程实践检验而创立的。其思想源头是发现制约景观的多因素之间的结构性关系。对于任何一个综合的景观或风景园林项目,在规划设计中如何透过表象,抓住主要矛盾,如何“提纲挈领”地把握全局?与所提出的人居环境科学三元理论思想同源,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多因素也可以归结为三元:“生态背景”、“大众活动”、“空间形态”,三元呈“三位一体”、“耦合互动”或“相得益彰”或“两败俱伤”的运行态势。借此,从规划设计的目标选择,方案编制,到方案优劣的判断评价,三元都可以成为“抓手”,让复杂多因素的规划设计问题变得“明晰易解”,易于规划设计师理解掌握。“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也在不断完善,至2013年扩展为“风景园林三元论”,成为了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的重要理论,并在我国风景园林首次成为一级学科的论证中发挥了作用。

如何寻找到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灵魂,刘滨谊一直在不懈求索。他认为中国风景园林优秀传统是诗词—绘画一园林的三位一体,覆盖了人居环境居住、聚集、游历的全类活动,核心是物镜、情境、意境三境的感受和反应,其中,离不开“时空转换”的理论方法来加以实现。从人居环境到风景园林都是生命体,中国风景园林是从身体感受到心灵思想激发的连续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艺术,“时空转换”是中国园林设计的“真谛”。这是中国风景园林具有国际独创的优秀传统,需要传承弘扬。

与此同时,近百年来,伴随着工业革命和国际范围现代景观学的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近代中国风景园林需要三大转换和回归即从服务少数私人转换为服务百姓大众;从曲高和寡的园林、有限的城市公园转换回归为公共绿色环境建设、城乡绿地建设、“绿水青山”保护营造回归;从“小园林”到“风景”、到“理想人居化身”的回归。

立足实践,急国家之所需

从开始读研直至今天,刘滨谊始终坚持国家需求和问题为导向。1984—1986年,他以江西三清山国家风景名胜区规划为例,在国际上首次运用风景旷奥度理论和遥感等高新技术实施了大规模风景资源美感量化等数字评价;1991年在总结“上海市2050绿地系统规划”项目的基础上,他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践了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并为后来主持完成的建国以来风景园林界最大的科研项目“城镇绿地生态构建与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奠定了基础;1999—2002年,他完成了新疆喀纳斯湖生态景观旅游规划,率先开创了生态—景观—旅游三元一体的景区规划设计减法理论;2001年,他以“南京玄武湖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为例,率先尝试了城市风景名胜区与旅游景区的现代需求相结合的规划设计;2002年,他在鼓浪屿发展国际咨询项目中,首次提出运用了景观旅游规划“AVC三力理论”,并广泛应用于一系列项目实践中;主持完成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景观总体规划;2011—2013年,他以“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战略规划和南部湿地公园设计”为例,践行了再现大唐自然山水园林“时空转换”设计的理论方法。这些先进的实践产生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与其所著的9部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丛书所发挥的引领示范作用有密切的联系。

2017年6月应邀参加英国皇家风景园林学会年会并作主旨演讲

自1999年承担新疆喀纳斯湖规划设计至今,刘滨谊萌生了深厚的“支边情结”,连年进疆,足迹项目遍及新疆多地,完成了那拉提大草原景区总体规划、福海县旅游总体规划、南疆四地州旅游发展规划、库车城市街道规划、科技园区规划、阿克苏城市森林水系规划、伊宁市伊犁河两岸城市景观设计、旅游总体规划等数十个项目,为新疆旅游与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做出了贡献。2017年7月,在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县5·11地震灾后,他率领团队开始了全县乡村振兴的旅游规划。对祖国西北特殊的情怀,让刘滨谊和团队在宁夏银川、在黄土高原,从城市景观建设到全域旅游到千年造绿,都留下了多年的足迹。

最近5年,刘滨谊正在率领目前国际范围最大的研究团队,开展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材料与工程学部首个风景园林重点项目。目标是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借助风景园林小气候的适应性设计提升改善城市人居公共空间环境的小气候。研究从传统的三风到科学的风、湿、热感受,相比于8000年前是一次改变提升学科技术命运的飞跃,其成果实在是令人激动,备受期待。

不忘初心,追求诗与远方

如今,回顾40载的求学、科研、教育、实践生涯,劉滨谊心中酝酿着满满的感恩之情。他感恩母校给予自己良好的学习平台,也感恩导师给予的科研引导,帮助自己打好科研基础,少走学术弯路。选择中国风景园林事业这一为之奋斗的大方向,刘滨谊心在其中,无怨无悔。

毫无疑问,从“风景天下”到“诗意人居”,在这一领域研究中,刘滨谊找到了精神的归属,他的生活也因此增添了五彩缤纷的美景。他说:“人居环境和风景园林本身就是面向生活的,并可以称之为生活。”今天考察名山大川,穿越千年,明天面向大众,体验休闲娱乐项目,展望未来世界;今天评审项目、忧国忧民,明天激情演讲、师生共勉;今天这里,明天那方,40年来,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这些既是他的专业,也是他的生活。

中国的风景园林是一个最具时空尺度的广阔天地,充满着美丽的风景和奇遇,不只有眼前不尽人意的苟且,更有充满美景的诗和远方。在刘滨谊的心目中,一路走来、跌跌撞撞的风景园林研究之路,正是自己的“诗”与“远方”。

中国已经步入一个新时代,“绿水青山”的千年大计逐渐深入人心,并成为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首先要有梦想,先锋必须志在远方,行走在中国风景园林的理论方法以及技术研究之路上,刘滨谊愿做一名先锋者,探索实践、永不停息,奉献毕生。而这便是他追求诗和远方的生命的意义。

猜你喜欢
人居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最美城市“绿化带”
电信管线资源管理系统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数字化电网技术在电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风景园林设计中对于人性化理念的应用探讨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浅谈中国当代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新时期下中国风景园林标准化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