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訾涵,李 伟,任 雪
(辽宁省地震局,辽宁 沈阳 110034)
为了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提升全民防灾减灾能力,辽宁省减灾委和辽宁省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举办了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暨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活动。本次活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防灾减灾救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提高民众忧患意识,提升民众应对地震灾害能力,动员全社会参与防震减灾工作。
通过本次活动并结合近几年来参与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可发现任何一个环节的实施过程都离不开“防灾减灾实践”,正反经验需交流,科学知识需普及,自救互救技能需培训,政策落实需贯彻,法制化建设需宣传。过去,我们把防震减灾宣传依内容分为科普宣传、应急宣传、普法教育、专业性的宣贯等,但近两年专家们越来越统而简称为应急宣传,细想一下也有道理:按照“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指导思想,防震减灾工作关口前移、中心前置、措施预设,应急工作贯穿于防震减灾工作全过程。如果把有序高效应对突发灾害并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作为应急工作的终极目标或把震后应急作为临界点,那么预测预防的任何工作都是“中长期应急准备”。相应地,期间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体系的宣传都可统称为防灾减灾应急宣传,宣传、教育、培训、演练都是应急宣传的形式或载体。
加强应急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是减少地震灾害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1]。总体而言,宣教工作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意识培训+知识培训+技能培训”。但宣教工作所面对的对象有多种,一般包括党政领导干部、应急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队伍、志愿者、普通民众等。如何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为其提供符合实际需求的“忧患意识+应急知识+应对技能”的应急宣教内容,是应急宣教培训部门需不断探索的问题。
我们看到的2011年日本“3.11”9.0级大地震(约2.2万人死亡或失踪),1999年9月21日台湾7.6级大地震及系列强余震(死亡人数约2400人),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较之于我国汶川“5.12”8.0级地震(死亡人数约8.7万人)都要小得多。原因很多,但有一条很重要,那就是:日本和台湾民众深知他们生活在地震带上,大地震随时可能发生,灾难不可避免地伴随在日常生活中。这一条忧患意识是他们生活的常识,因而相应地采取必要的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抗震减灾措施,学习自救互救知识技能,成为人们的基本共识,随心随形。
我国国民的防震减灾、抗震救灾知识普及程度可以说是“底子薄、难度大”,尽管政府与地震部门这几年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是任重道远。对客观条件认识不足,危机意识欠缺,科学知识普及不够,民居及公共设施抗震设防和救灾功能不到位等,依然是目前的基本国情[2],因而也是防灾减灾应急宣教培训工作的重点。
防震减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和全社会。应急宣教培训工作不能“碎片化”,也应有一个相应的机制与格局。具体实施时,需依据突发事件和受训对象的特点、要求,分级分类开展工作;同时建立合理的应对知识结构,在纵向联系中划分出基础层次、中间层次、高级层次,各有重点,但不能忽视任何层次。
表1 宣传教育培训对象及其应掌握的内容[3]
在这里需要重点强调的培训是领导干部及公务员的教育培训、学生群体的教育培训和社会公众的教育培训[4]。
建设高素质的应急管理干部队伍,是加强政府应急管理水平、提高应对突发实际处理能力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举措。领导干部教育培训首先应加强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的培养,才能在突发事件发生前迅速识别风险、做出科学分析、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从而降低危机事件的严重后果;其次,领导干部教育培训要加强应急管理基本理论的学习,特别是侧重于“一案三制”的学习和先进经验的学习;第三,提升领导干部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的教育培训,要针对突发事件的紧急性和社会危害的严重性,领导干部必须做出迅速反应,尽快控制局势,防止事态的扩大升级。
总之,通过对领导干部针对性地训练和演练,使领导干部熟悉应对突发事件的职责任务、基本要求、处置方法等,提高组织协调指挥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不仅要纳入党政干部的培训体系还应进一步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明确培训内容和标准。
联合国减灾战略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目前我国的危机教育体系还不健全:小学阶段基本空白;中学阶段课程虽有灾难、环境危机和环保方面的内容,但多停留在表面,教学时数不足、应急避险方面的知识教育和实际演练较少;大学教育中也很少涉及社会风险与突发事件方面的内容。这一现状与我国的抗风险需要极不适应。因此与教育部门一同构建、加强、完善公共安全教育体系也是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
公共安全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学校是应急知识教育的主阵地,要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自救互救能力,在对学生进行知识宣传的同时,还应加强演练,培养学生的警觉性和敏感度,掌握基本防灾避灾的逃生技能。2008年汶川“5.12”地震时,四川安县桑枣中学31个班的2200多人,分别从八栋五层教学楼安全转移至操场,师生无一伤亡。这一案例的成功经验就是,桑枣中学长期、务实的防灾教育和每学期坚持开展的应急疏散演练,拯救了生命,创造了奇迹。
伴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人们已完全生活在随时可能发生的巨大风险和不确定中,普通民众是直接面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最广大群体。针对广大民众应急意识普遍淡薄的现状,通过危机警示宣传教育,可以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提高社会准备程度,预防灾害发生或减轻灾害程度。
应急知识的宣传,可按照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知识。灾前教育以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特点及危害为重点,教育民众掌握预防、避险的基本技能;灾中教育,以自救互救知识为重点,普及基本逃生手段和防护措施,告知民众在事发后第一时间如何迅速做出反应,如何开展自救和互救;灾后教育,以经历历史突发事件的公众为重点,帮助他们抚平心灵创伤,迅速组织民众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宣传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知识,还可通过专家讲座、展览、宣传周活动、参观遗址、印发宣传品等形式,让应急知识深入人心。
政府部门应利用每年“5.12”防灾减灾日等契机开展应急演练,组织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针对地震等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应急演习,并进行及时合理的评估,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应急意识和应急反应习惯,另一方面能够及时发现应急准备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以便及时改进。
防震减灾宣教培训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地震部门应深入研究,做好“编导工作”,担负起主责主业的重任。同时要汇同宣传、教育、文化、广电、新闻等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等,广泛宣传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应急常识,要充分依托、利用现有培训资源开展应急宣传培训,根据需要加强功能性建设。立足于提高操作能力和实战水平,积极开展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情景模拟、预案演练、对策研究等方式开展培训,增强培训效果。做到整合资源、创新方式、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坚持培训与应用的统一,要着重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有计划地对应急救援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切实提高受训对象应对突发事件的素质和专业技能;要着眼于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推进切合实际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而且,要通过实践不断增强防灾减灾宣教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发挥各级防灾减灾机制和应急管理机构的综合协调作用,调动各部门,各行业和基层单位开展宣教培训的积极性,正确处理专项专业培训与综合性、管理类培训的关系,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形成良好的宣教培训和工作秩序。同时宣教培训演练中提供的应急知识结构、内容和方法要与时俱进,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注意现代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千万不能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