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地震灾害损失主要影响因素探究

2018-10-12 03:20张文静张欣然孔祥雪
防灾减灾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辽宁辽宁省抗震

张文静,于 浩,惠 杨,张欣然,孔祥雪

(辽宁省地震局,辽宁 沈阳 110034)

0 引言

近年来,地震灾害的不断发生,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其突发性强、破坏力大,造成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为了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挽救人民生命及财产的安全,从1966年邢台地震开始我国开始开展地震应急工作,并建议各级政府在震前做好应急准备、预警应急防范和震后的应急指挥及救灾行动工作。

辽宁及附近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该区域跨越了三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南部为中朝准地台,北部属吉黑褶皱系和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1]。其断裂构造按走向可以划分为近东西向、近南北向、北东-北北东向和北西向四组,近东西向断裂形成最早,延续完整性较差,近南北向断裂形成较早新生代以来活动不明显,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发育广泛,具有规模大延续性好的特点,北西向断裂多数规模不大,连续性差,但活动较新,常常切割其他走向的构造[2-3]。万波等研究表明辽宁及附近地区有6条危险性最高的地震构造,分别为金州断裂盖州北—鞍山段、金州断裂九寨—盖州北、海城河断裂北西向、鸭绿江断裂东支断裂、鸭绿江断裂西支断裂东港以南段及熊岳—庄河北西向构造带[4]。

1 人口因素

2016年全省总人口数为4229万人,总人口数超过500万人的城市有沈阳、大连,总人口数在200万人至500万人之间的有鞍山、抚顺、丹东、锦州、营口、铁岭、朝阳、葫芦岛八个城市,总人口数低于200万人的城市有本溪、阜新、辽阳、盘锦四个城市。

受灾区人口的密度与地震人员伤亡、紧急安置灾民的数量有尤为密切的关系。在相同条件下,人口密度越大,伤亡人数越大,反之,伤亡人数越少。同时,由于夜晚室内人口密度高并且行动能力低,造成的人员伤亡也大于白天。辽宁人口分布如图1所示,图中颜色越深表示人口总数越大。辽宁全省人口平均密度是285人/平方千米,平均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沈阳,最小的是丹东。

图1 辽宁省人口分布图Fig.1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Liaoning

2 经济因素

辽宁地区涵盖14个省辖市,各市区发展极不平衡,沈阳、大连其经济实力雄厚且工业化水平较高,两个城市的生产总值占整个辽宁省生产总值的50%以上,在省内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带头作用。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锦州、营口、盘锦七个城市生产总值分别都超过1000亿元,这几个城市各自有其突出的特点优势,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其他城市经济基础较薄弱,经济发展水平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较多,特别是朝阳、阜新两市,为辽宁省的重点帮扶对象[5],辽宁经济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辽宁省经济分布图Fig.2 Economic distribution of Liaoning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在随之加剧,对大多数地区而言,工程灾害是地震灾害损失的主要部分,但若在城市化程度较高、经济发达的地区或与之毗邻区域发生破坏性地震,工程灾害的比例将大幅度的下降,社会和经济损失也会越来越严重[7]。辽宁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全省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比较发达,钢铁和石油化工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3 房屋因素

2007年,辽宁省对全省14个市44个县农村民居状况进行普查[7],从民居建筑结构、建筑年代、地基类型、民居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从民居抗震性能指数划分来看,抗震指数好和较好范围的村占50%以上,只有少数地区抗震性能较差;从空间分布上看,抗震性能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盘锦郊区,抗震性能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平原、辽西沿海地带和大连地区,抗震性能较差的地区较少,主要集中在建昌县、义县、宽甸及岫岩县等地区。

在地震灾害中主要以房屋破坏损失为主,地震能够造成房屋不同程度的损坏,房屋的倒塌造成人员伤亡也是造成重要损失的原因。近年来地震多发生在农村地区且震灾害损失严重,与城镇相比农村房屋抗震能力较低,抗震设防或设防不足,地震易损性高,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4 交通因素

2016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19688km,高速公路4195 km,辽宁省交通分布如图3所示,辽宁的14个地级市(除抚顺外)都将开通高铁线路,辽宁乃至东北3省高铁线路网架构基本形成,到达各城市时间大大的缩短。辽宁现在投入使用的民用机场有七个,分别在沈阳、大连、丹东、锦州、朝阳、营口、鞍山地区,机场与其所主要服务的城区及周边道路交通网距离适中,交通便利。

图3 辽宁省交通分布图Fig.3 Traffic distribution of Liaoning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抗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物资运输的通道,又是震时人员疏散、派遣营救人员的通道,是生死攸关的抗震救灾生命线,道路交通系统直接决定了地震应急的效率和效果。地震发生后,要保证灾区的交通线路畅通,加强对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交通干线的管控,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交通阻塞及中断应施必要的交通管制,保障道路的畅通。

5 气候因素

辽宁省地处欧亚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夏季酷热短促,冬季寒冷漫长。辽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由于其位于我国的东北部,低温与震后应急密切相关,若震区位于高寒地区,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最低气温低于零下30℃。地震发生在秋冬季节则需安排对灾民防寒衣物、住宿的妥善处置。

6 结语

造成地震灾害损失的因素众多,通过了解这些因素在地震中体现的方式、途径乃至表示程度,从不通程度上体现了对地震损失的影响。构造是地震研究的主要对象,人口和经济密集程度是决定地震灾害损失大小的关键,基础设施和建筑物是城市的硬财富,人口和经济水平为城市的软财富,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提高社会软财富的抗灾能力是需要解决和思考的问题;房屋是地震袭击的主要对象,房屋的抗震设防标准越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越好,从而能够减少因地震而造成的房屋坍塌及破坏引起的人员伤亡;交通直接影响震后救援的效率,加强道路本身的抗震性能,实施必要的交通管制,减少救援线路受阻及堵塞现象;气候是重要的自然环境因素,震后严寒、大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有可能造成人员的伤亡,同时也影响地震救援效率等。只有掌握更多更详尽的地震及相关因素的数据,才能对灾害损失模型进行计算和修正,进而使得灾情快速评估更加准确,并且能够根据震后实际灾情、区域特点、需要处置的紧急事项等做出具体化的救援行动方案。

猜你喜欢
辽宁辽宁省抗震
辽宁之光
关于房建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古建抗震有绝招
辽宁舰
抗震建筑材料简介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推广“煤改气”供暖执行居民气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