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齿轮效应”的杭州运河文化发展对策研究

2018-10-12 07:02赵丽漫侯利舟
智能城市 2018年17期
关键词:运河齿轮杭州

周 烨 赵丽漫 邹 芮 廖 莹 侯利舟

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23

1 杭州运河文化空间发展现状

1.1 背景

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工程量最大、航线最长的人工运河,被选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承载着杭州之魂。作为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一个起讫点,千百年来,杭州受到运河的滋养,逐渐形成其独特的运河文化。而这座古城,正在将其河流湖泊纳入建设范围,充分发掘其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实现生态和谐及城市气质提升。如何充分利用运河覆盖范围内林立的手工艺术活态馆、各色民宿等文化空间,扩大集聚效应,传播运河文化,让运河再次焕发光彩,成为一个现实性问题。

1.1.1 新旧资源整合

商业综合体在拱墅区运河沿线纷纷建起,一系列项目建设的实施,必将提升和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为莫干山路沿线注入新的商业“活力”。

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的综合整治,是新旧融合发展的典例。小河直街是运河沿岸最具市井气息的一段,整治之后,赋予了古店铺商业气息,但仍然保留独特的运河航运风貌。同时出台原住民自由选择回迁政策,为传统民风风俗的延续提供原动力[1]。

1.1.2 建筑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桥西历史街区有着杭州最集中的博物馆群落——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由旧厂房改建而来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等五座展馆组成。

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游人不仅可以完整地了解和见识中国的伞文化、扇文化和刀剪剑文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大师技艺展示与教学,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

2 齿轮效应

“齿轮效应”(图1)即城市文化动力机制,以齿轮运动的方式隐喻文化建设是“汽车”,组织与制度统筹下的文化空间集群运动是内在动力——“小齿轮”,媒介传播效果的循环是外在动力——“大齿轮”,稳定的媒介传播空间是齿轮的“润滑油”,市民与游客的文化消费是汽车的“能源”,它们之间相互运动的原理,能够具体解释文化建设的本质[2]。

“小齿轮”的运作要素由政府、企业、非盈利组织、艺术文化工作者组成,四项要素不断运转,带动“大齿轮”转动, 即通过不断推进文化的品牌建设,带动媒介传播,彰显文化魅力,从而产生另四项要素:鼓励参与、提升文化活力、扩大体量和质量、增加关注与认知。

运河文化空间内部发展动力无限,外部又提供良好条件,两者产生合力,共同推进运河文化空间的集群活力。“大齿轮”与“小齿轮”的协同运作驱动了城市文化建设(图2)。

图1 城市文化动力机制——“齿轮效应”

图2 文化空间集群小齿轮运转→带动媒介传播→形成传播效果运转

3 基于“齿轮效应”的现状分析

通过运用温哥华城市文化空间的齿轮效应模型,笔者对杭州运河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3.1 内在动力——主动齿轮“小齿轮”

3.1.1 政府在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方面占主导

2003年成立杭州市京杭运河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指挥部、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推动京杭运河杭州主城区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同时,开展资本运作和资产经营活动,重点发展以旅游休闲、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在土地开发利用、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

3.1.2 企业集聚促进运河文化创新与发展

运河段的企业类型多为文化创意类,多处于集聚空间如东部软件园,杭州国际创意中心;再者为青少年文化教育类、咖啡吧、茶馆等。

3.1.3 街区与社群是运河文化建设的关键

运河南端常年活动着300多支业余文体团队,民星大舞台、大关草根文化、小河之春等基层文艺品牌争奇斗艳。社群的互补合作对提升运河的文化经济效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1.4 非营利性组织在联结下游文化艺术工作者、运河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功不可没

2018年建成美丽运河杭州志愿服务站,提升运河品牌亮度和服务广度,助推运河文化传承与保护。同时吸引文化艺术工作者参与文化建设。现运河段文化艺术工作者多为青少年教育培训类。

在文化空间集群地理集聚的基础上,将政府、企业、文化艺术工作者、非营利组织统筹在一起,各个小齿轮的运转对运河段的文化发展产生强大驱动力,保证了整个杭州运河带文化空间集群系统的有序运转。

3.1.5 文化物理空间

笔者团队于2017年12月实地考察,得出运河段文化空间现状及分布状况,类型分别为博物馆、文化公园、文化广场、文化景点、社区文化场所、剧院、文化性质店铺、体育馆、宗教文化场所及其他文化场所等。

3.2 外在动力——从动齿轮“大齿轮”

3.2.1 “运河为杭州之血脉”[3]

京杭大运河连通了我国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目前已在东南地区形成贯通“一带一路”、连接长江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战略格局。随着水运复兴,京杭运河的交通优势凸显,京杭运河文化带、经济带整合了京杭运河沿线城市的力量,统筹资源,将有效带动沿河城镇旅游、文化、创意、商贸、休闲、居住等发展。

3.2.2 “拱墅百年国道‘工业动脉’向‘经济大动脉’转型”[4]

越来越鲜明的运河文化特征,成为杭州拱墅提升区域价值的金名片,铸就了产业转型的鲜明底色。拱墅区致力于把运河文化融入经济发展,推进文产融合,使历史文化遗产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资本和动力,成为涵养新兴产业发展的根基,全力推进运河产业带向运河文化带转型。

3.2.3 文化产业集聚,文化生活丰富

为留住城市记忆,运河沿线的废旧工厂、旧厂房等都以“修旧如旧”的方式或改造为创意园区,或立碑设为景区公园,继续发挥其文化价值。运河南端常年活动着300多支业余文体团队,民星大舞台、大关草根文化、小河之春等基层文艺品牌亦争奇斗艳。

当个人或团体被鼓舞,积极参与运河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将进一步增强文化活力,从而获得更多的文化投入与支持,推动文化项目的体量与质量,并提升运河文化价值与形象的识别度,进一步促进人们的文化参与,形成良性循环。

3.2.4 文化活动

为延续大运河历史文脉,传承运河历史文化,近年在运河段举办过各色文化活动,简单描述如表1所示。

表1 运河带文化活动汇总

续表1

4 基于齿轮效应的问题分析

4.1 文化艺术工作者缺乏,文化底蕴欠缺

现有研究着力于工程建筑的原真性保护,在外观上修旧如旧,复原历史原貌,内部功能多为现代商店、酒店、创意园等,并未能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底蕴,运河段的文化工作者较为缺乏,未能与政府的投入形成合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运河带的商业氛围不断增强,文化功能有所衰落,在突出其普遍价值的挖掘和呈现方式上着力不足,吸引的群体局限于休闲文化消费群体和部分研究学者,从南到北千城一面,文化产业开发也远远滞后。

4.2 运河文化带空间布局限制资源整合

运河文化带纵向延伸长,南北端点距离远,难以开展空间联合性质的文化活动。横向来看,运河两岸土地用途固定,可开发资源空间有限,且沟通两岸的桥梁之间距离远,影响通行。其文化空间分散于运河两岸,体量局限大,各自为营,相互之间无合作惯例,没有形成和发挥集聚效应。总体上,运河文化带的空间分布和用地格局加大了开发整合资源的难度。

4.3 对外形象传播主要集中于拱墅段

杭州运河对外形象传播主要集中于拱墅段。拱墅段运河历史文化渊源悠久,其日新月异的变化成为最大“卖点”;而余杭、下城、江干区宣传力度弱甚至没有宣传。

运河空间的发展存在问题,也存在着机遇。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的保护,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被列入杭州市“十五”和“十一五”时期“十大工程”。

4.4 文化活动缺乏创新,形式种类单一

由表1可看出,运河段文化活动多为民俗文化活动,结合现代热点进行的文创活动更是少之又少。同时,该段文化活动多为政府牵头主办,缺乏企业商业运作,无法很好满足市场需求,无法完全发挥活动效应,实际开展起来极易产生形式主义,削弱了其宣传力和群众吸引力。

5 对策建议

5.1 积极引进文化工作者,大力开展运河文化活动

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底蕴,提取全新的文化主题,积极扩大运河文化的图书馆、艺术展览馆等的影响力,打响运河品牌。

积极引进优秀的文化艺术工作者,鼓励运河文化演艺项目的创新创作,同时发挥“商业功能”和“文化功能”,从而增强运河文化带影响力。

5.2 增强集聚效应,引入新兴产业,加强文化资源整合

充分发挥当地文化产品集群效应,定期开展关联活动,加强运河沿线各个社区的文化活动联系。同时对未形成产业集群或有形成集群倾向的文化产品给予支持,形成多样化的文化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通过发展会展业,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增强运河文化的辐射力度。通过“旧”与“新”的融合,打造出新运河的特色。

5.3 扩大宣传范围,为运河文化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充分发挥运河文化研究院的作用,成立专门的运河活动宣传小组,加强运河文化研究院与运河带文化空间发展的联系,将理论研究成果与有助于传承运河文化、加深运河文化烙印的活动实际相结合,积极扩大文化带的宣传范围,增强运河印象。

5.4 鼓励企业投入,形成全民参与热潮

强化民间表演形式以及传统、现代的文化庆祝活动,积极举办或引入大型的文化活动。通过设置鼓励措施,推动企业积极投入到大运河的文化宣传与精神传承的建设中来,也可向群众征集意见反馈,集思广益,开展符合人民需求的文化活动。

6 结语

本文针对运河文化带的文化空间发展,通过网络信息收集和实地考察,基于齿轮效应,分析得出运河文化的发展目前存在文化底蕴不足、缺乏资源整合、传播形象单一,文化活动缺乏创新等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从企业、政府与运河研究院出发,发挥各方的能动性。在政府的引导下引入新产业,增加集聚效应,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鼓励企业投入运河文化带的空间发展,大力开展运河文化活动,充分发挥运河文化研究院的作用,成立专门的运河活动宣传小组积极扩大文化带的宣传范围,增强运河印象。唯有政府切实推行,企业与运河文化研究所创新配合,各文化工作者联合起来共同发挥效应,运河文化带才能长效发展。然而,本次研究没有把普通市民纳入到提供建议的对象中来,这是本文不足之处。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京杭大运河承载的千年情感与文化命脉将得以永存!

猜你喜欢
运河齿轮杭州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东升齿轮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你找到齿轮了吗?
异性齿轮大赏
齿轮传动
杭州院子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