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2018-10-11 04:36刘敏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阅读能力是一项基础性的学习能力,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和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手段。文章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部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措施

作者简介:刘敏,湖北省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何桥小学校长。(湖北 武汉 430000)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8-0074-02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教师不能够用自己的讲解和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阅读中读出个性、读出自我、有所思、有所悟,获得思想启发和情感熏陶,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却不尽如人意,且与新课改的精神相距甚远,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和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受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然采取“灌输式”教学法,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使得学生难以从繁重的学习中摆脱出来,致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不高。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当前语文教学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 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将阅读教学当做一项教学任务或开发学生智力的活动,急于求成,想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却并不重视学生对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学生缺乏阅读兴趣,被动地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机械地进行阅读,不但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此外,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以相关的阅读要求开展程序化地教学,总是担心学生听不懂、无法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丰富情感,事无巨细地讲解了太多的知识点,教师在台上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无法有效参与课堂教学,与新课改的要求格格不入。

2. 重阅读技巧传授而轻能力培养。众所周知,在语文考试中,阅读所占分值较高,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常常过度重视阅读技巧的传授。例如,不遗余力地给学生讲解找中心句、概括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的方法,教学生阅读题目、审题技巧,等等,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并不能让学生感受文本所表达的语言美、意境美,学生难以体会作者内心的丰富情感,就更谈不上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了。此外,教师为了达到一致的教学效果,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和阅读的多元化,盲目要求学生的学习进度一致、阅读结果一致,导致学生完全失去阅读的个性化与独立性。

3. 阅读教学时间难以保障。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能力,而阅读就占有一席之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时间紧、任务重,难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时间,而且阅读也不像写作那样受到重视,既没有专门的课时安排,也没有专项的方法指导。大多数学校或教师没有把阅读教学放在应有的位置上重视起来,课堂阅读草草收场,课外阅读敷衍了事。在这种缺少时间和督促的情形下,学生的阅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特别是对于刚接触阅读的小学生,在阅读方法和阅读内容的选择方面更需要教师的科学指导。

二、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措施

为了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质量,必须在分析阅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进小学生阅读的推动力。合理的阅读量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也使得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与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如果具有阅读兴趣,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来阅读,在此过程中获得精神、心灵的满足,以及能力的提高,从而对阅读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反之,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所获得的愉悦体验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阅读兴趣不仅有利于后续的语文学习,还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萌芽期,他们对于外界事物和各种知识非常好奇,教师要及时抓住这种心理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此同时,家长也应该发挥自身的作用,与教师一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地寻找课外书,获得阅读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2. 重视学生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特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表现,受家庭环境、学习成绩、性格特点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差异,不仅体现在基础知识、理解水平等智力因素上,还体现在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上。因此,教师应该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为各个层次的学生制订相应的阅读计划,如学困生只要读准字音即可;中等生则要完整、流利地阅读;学优生不仅要读得准确、流利,还要富有情感。这样才能符合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才能促进每个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与进步。

3. 课内外相结合。每节课时间有限,而且有大量的教学任务要完成,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因而教师要在课堂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将课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和充裕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课内学方法、在课外促发展,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达到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指导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来进行课外阅读。具体来说要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立足于教材,与教学同步,为学生提供一些延伸与扩展性阅读材料,让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二是要循序渐渐地为学生提供有层次、有梯度的阅读材料。每隔一段时间,教师都应积极地组织学生交流、分享阅读心得与体会,既可以考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又能够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4. 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在传统教學模式下,教师往往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力。新课改大力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阅读教学中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正所谓“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好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并进行表扬。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与发展。

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的实际来创造性地安排教学内容,逐渐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瑾.培养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 梁锡尧.有效开展阅读教学的方法略探[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7,(7).

[3] 黄丽娟.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演绎阅读之美[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7,(6).

责任编辑 易继斌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