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
共享的概念如今已经发展到各个领域,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如今“共享农庄”更成为人们谈论的一个全新概念。
那么,什么是“共享农庄”呢?“共享农庄”就是将有条件的村庄、农场、基地通过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一种新型产业模式。
“共享农庄”的主要特征是: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以企业经营为主,让农民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农业和民宿共享为主要业态。
发展“共享农庄”,就是要实现农民转变成为股民、农房转变成为客房、农产品现货转变成为期货、消费者转变成为投资者,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美。
“共享农庄”的模式
“共享农庄”的模式应该是多种多样,还需要不断创新与探索,但结合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发展“共享农庄”的主要模式是:
产品订单型
就是以个人订制和团购订制等形式,为消费者提供农庄的特色农产品认养、直供等订制服务。对消费者认养的农作物建立档案,佩戴标识,严格按照约定标准进行生产,并确保消费者可现场或以视频等方式实时查看生长情况。产品成熟后,按照消费者的要求进行个性化包装、处置,既可以配送到指定地点,也可以进行代销,将销售收入返还消费者。这种模式适合蔬菜批发市场经营户、超市、酒店、企业、机关、学校等机构合作或直接投资“共享农庄”,建立农庄生产基地与消费者之间稳定的直销关系,推动农庄特色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的问题。
休闲养生型
主要是农民或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和宅基地,发展特色民宿客栈,吸引消费者前往农庄休闲养生度假,为美丽乡村提供产业支撑,使农庄和美丽乡村成为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田园综合体。打造“民宿+农地”休闲养生产品,将农庄农地按一定面积或农作物按一定数量分块,把经营权租赁给城市居民,用于农业生产或农事体验的“共享农庄”。
投资回报型
消费者及投资主体通过众筹等方式募集资金用于发展“共享农庄”,农庄为消费者及投资者提供农资供应、技术指导、托管代种代养、产品销售等配套服务,消费者及投资者按约定获得实物或投资收益回报。
扶贫帮困型
引导消费者及投资主体与贫困村或贫困户直接对接,消费者认养贫困户的农作物或者承租贫困户的农地、农房,贫困户通过出租土地、房产或以土地、房产入股获得财产性收入以及通过打理农庄获得务工收入,打造贫困户和消费者利益共同体式的“共享农庄”,实现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文化创意型
立足特色资源,树立文创理念,吸引各类艺术家、创客利用品牌设计、故事挖掘、艺术再造、农业科普等文创艺术方式,打造集人文要素、生态要素、科技要素、创意要素于一体的特色“共享农庄”。
“共享农庄”成功案例
案例一:广州艾米农场
广州艾米农场采用会员制和订单式农业。城市家庭只需要在线下单,认购农场成为会员,艾米农场即为其配置种植专属管家和服务专属管家。
所有的种植、生产、服务过程全部由共享农场来组织和管理。不必拥有土地,不必亲自种田,就可以和众多城市家庭共同拥有属于自家的订制农场。当然,会员也可以亲自下田体验水稻的插秧、种植、收割等过程。
在生产端,不用农药、不用化肥,放鸭子下田,引入赤眼蜂,搭建生态链系统……艾米农场组建专业种植专家团队,雇佣农民按照统一有机标准种植艾米胚芽米。
艾米规模扩大了,坚持订制化,按需生产,坚持自己的标准,不接受任何采购或加盟模式。
艾米推出闲置农田托管计划,成为首个订制共享农场服务运营商,面向全国范围接受相关地方政府、合作社、乡村旅游度假项目、特色小镇等单位的闲置优质农田托管申请。
案例二:美国艾米农场
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有一个名为“艾米农场”的生态庄园。这个占地60亩的美国版“农家乐”,只有六十多岁的南迪和他三十多岁的女儿两个人管理,开放式,随性经营的农场,不仅没有因为开放和共享而破产,反而持续经营了二十多年,每年的收益高达百万。它的秘诀如下:
门随便进、活儿随便干、菜随便摘、钱随便给……
对于游客而言,这里就像自己家一样。有时间了就来种种地,采摘些蔬菜,还可以带走。农场会有一块小黑板,上面会写着当天哪些活需要做,比如哪些蔬菜该浇水了,哪些地块该松土了……这样一来,游客们就有了干活的目標性。到最后看着有什么成熟了,直接免费带回家,农庄还免费提供塑料袋。
农庄也有一些收费项目。商店里的蛋、肉、奶酪和限定的新鲜蔬菜是对外出售的。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收款方式都显着随性与信任。商品明码标价,旁边放了个盒子,买什么就把钱放盒子里、自己找零,也能用刷卡机自己刷卡,旁边没有营业员,全凭顾客自觉。
作为一种延伸,在通过“共享”概念引爆人流之后,农庄还和周边学校合作,打造了系列性的亲子主题活动,这也成为农庄营收的重头戏。
海南“共享农庄”
2017年,财政部下发《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表示,确定河北、海南等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海南省作为“共享农庄”的先行者,出台的政策一波接一波涌来,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共享农庄”实践。
2017年,海南省印发了《关于以发展“共享农庄”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的指导意见》,以多种开发模式建设“共享农庄”;以发展“共享农庄”为抓手建设田园综合体和美丽乡村;把“共享农庄”作为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建设一个抓手先行试点;推进“我在海南有农庄”专项行动;印发了《2017年海南“共享农庄”创建试点申报方案》,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有特色、积极性较高的村庄、农场、农庄、农业生产基地率先试点,在各市县创建一批“共享农庄”。
2017年以来,海南结合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美丽乡村建设以及脱贫攻坚等工作部署,打造“共享农庄”新业态,推动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提质增效。海南试点创建61个“共享农庄”,筹措5268万元省级财政资金、6300万元市县财政资金支持试点建设。计划到2021年,建成500个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运行管理规范、辐射带动有力的“共享农庄”。
与此同时,海南继续开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部级休闲农业示范县(点)创建工作,推动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热带高效农业转变。海南已创建1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部级休闲农业示范县(点)6个、省级农业公园13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13个,具有一定规模的576个,创造农民就业岗位约12万个。
海南还围绕热带特色丰富休闲农业产品。各市县根据荔枝、蜜瓜、芒果、红毛丹等品牌热带水果上市时间,举办四季果园嘉年华活动,推出多条休闲果园采摘精品线路。
2017年3月18日,南田“共享农庄”在三亚海棠区举行奠基仪式,标志着海南农垦首个南田“共享农庄”开工建设。据悉,该“共享农庄”由海南农垦神泉集团、鸿洲集团、盛世新天地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目前,已列为2017年海南“共享农庄”创建试点项目,在2017年9月建成并运营。
据悉,该项目占地面积3838亩,计划总投资40亿元;项目位于三亚市东部海棠湾片区南田农场,距离三亚市区28公里、海棠区政府5公里、三亚国际免税城10公里、海南环线高速G98藤桥出口6.5公里。
项目处于山岭、丘陵、田间、河流、池塘之中,生长着芒果、槟榔、椰子、橡胶等经济作物,水田多种水稻、瓜菜等农作物;山坡大多较缓,是理想的共享田园风光休闲地;农庄内多为森林覆盖,植被葱郁;集“山、水、林、牧、渔”于一体,形成“箐在山间、山被箐环、水流箐底、林到天边”的生态景观。
据海南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志成介绍,该项目计划建成“三区五农庄”。三区是:集中休闲旅游公共服务区、高端定制田园生活区和热带农业休闲体验区;五农庄是:沧海庄、云容庄、万卷庄、锦瑟庄和悠然庄。
该项目坚持“三保护”原则(保护生态、保护职工和企业利益、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做到“三不一就”(项目范围内员工“不离土、不离家、不离园”,实现南田农场职工就地就业)。
项目将高效农业生产示范、农庄生态建设与农庄生态观光旅游有机结合起来,结合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地缘优势,打造三亚不仅有海,更有田园牧歌式生活、度假方式,在游客看海之外,满足游客农庄观光旅游,成为三亚海棠湾的一个重要休闲地。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将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平台,带动大众共享消费,建设成为热带田园牧歌式精品庄园,集旅游、生活度假、休闲体验、健康养生、亲子养老、科普教育、农耕文化、现代物流、网络全域覆盖为一体的特色鲜明、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田园综合体。
2018年是海南建省30周年,曾经是边陲的一个小岛,现在慢慢变成一个旅游设施比较健全、生态宜居的国际旅游岛。时间过得真快,尤其是这个飞速发展的三十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有理由去怀念那个年代,那个时刻,海南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掀起一股新的投资热,数以千计的国内外人才涌向这个小岛,给这个岛屿带来新的观念,全新的碰撞。
那时候,“下海”是一个新鲜的词语,和那首“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的歌曲是相呼应的。十万人才从1987年的秋季到1988年的夏天,突破体制的束缚,闯过那道琼州海峡。那时候的海南,到处荡漾着自由的空气,开放的气息。建设大特区,突破一切体制的束缚,似乎成了每个海南人的梦想。这批人才,在海南创业成长,再向种子一样,慢慢播撒向全国。我们的熟知的“万通六君子”、李书福等就是在海南成长起来的,也有人说海南的1988年,是中国经济的黄埔军校。
再回首那个年代,似乎现在的海岛归于安逸,再也没有那样的激情。所以,有人说那个时候是海南最鼎盛的几年,后来再没有跨越过。这个说法有所偏颇,历届政府在海南建设上都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有今日的海南。我们也看到,人才的流向距离我们越来越遥远,资金也渐渐远离这个海岛。在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企业,悄然间也慢慢离开了这片土地。即使现在还有海航、海马这样的企业,但是它们也只是将总部放在这里,它们发展的主体悄然放到了省外。
作为一个享有热带风情,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的美丽岛屿,曾几何时,也曾想做中国人民的后花园的海南岛,就没有更好的理念作为抓手,让更多人重新审视这里,让资金回流,让人才回流吗?
“共享农庄”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从“放胆发展生产力”到“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再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这些思路就要从脚下的土地开始。要有新的理念,激发土地的活力,让这个海岛上的主人焕发激情。
海南的土地是可以养活养富这个岛屿的。海南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温室,也是中国热带农业的宝地。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大重点内容是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产品的價格仍具有想象空间。海南最近这几年形成了一系列农业品牌,如澄迈的陆侨无核荔枝、乐东的鲁加蜜甜瓜、三亚的峰芒芒果、澄迈的桥头地瓜畅销全国。
“共享农庄”又从哪些方面激发人才的热情,让这些人才重新关注这里?因为,只有人才才能让这个海岛才有希望。这里有个说法,就是“共享农庄”,并不是再造一批民宿,更不是再造一批房子,而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在海南拥有一个农庄,你有的,是免费的阳光、舒畅的空气、生命的律动,不只是让生活在城市的你重新开始回归乡土。你有一个农庄,它并不等同你在城市有个居所或有个别墅,更多的是和土地的互动,是一种简单的生活,一种轻松的自由。乡村与城市,是两个相互依存的空间。空间的多变,生活的层次就多样化了。
尤其在海南,这里有充足的阳光,敞开心门就可以收纳阳光的暖意;这里也没有雾霾,每个岛民的心灵都是那么轻盈洒脱;这里更可以让每个房子都面朝大海,让思想更加开阔,让灵魂在这里栖息。
海南1988,是海南精神的一种体现和担当。三十年前,年轻人在这里奋斗,也是追求财务自由的梦想;三十年后,我相信会有更多追求梦想的人在这里享受自由的空气。那批在海南已经成长起来的人,应该有担当的能力和责任,反哺这块土地。从另外一个意义来说,共享也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以共享的精神,以社会创富的方式,用农庄为载体,带动农村的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资金和人才换一种方式,重新回到这个美丽的海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