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
【摘要】 目的:分析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
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两组均给予益生菌口服,对照组联用柳氮磺吡啶进行治疗,观察组联用美沙拉嗪进行治疗,均持续治疗30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局部组织积分、症状积分、血常规检测结果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92%(P<0.05);治疗后,两组组织及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常规检查指标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好于柳氮磺吡啶。
【关键词】 美沙拉嗪; 柳氮磺吡啶; 溃疡性结肠炎
Comparison of Effects of Mesalazine and Sulfasalazine on Ulcerative Colitis/LIU D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8,15(23):0-027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Mesalazine and Sulfasalazine on ulcerative colitis.
Method:A total of 78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une 2017 were selected.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39 cases in each group.They were given probiotics orally,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ulfasalazine,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esalazine,treated for 30 days.The local tissue integral,symptom score,blood routine test resul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rapeutic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4.87%,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6.92% of control group(P<0.05).After treatment,the tissue and symptom scores in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and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treatment,the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indicators in two group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and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But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 clinical effect of Mesalazine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is better than Sulfasalazine.
【Key words】 Mesalazine; Sulfasalazine; Ulcerative colitis
First-authors address:Jiamusi Central Hospital,Jiamusi 15400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23.006
潰疡性结肠炎以青少年为高发年龄段,主要分布于欧美地区,但在全世界均有所分布[1-3]。炎症性肠病在我国分布广泛,以男性患者居多,但也有学者认为性别与对炎症性肠病关系不大,主要可分为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在国内临床上发病率逐渐上升,现已达到每100万人中116人患病,以腹泻、脓血便以及腹痛为典型临床表现,若病情继续恶化,则多伴发全身症状,比如贫血、体温过高、营养不良等,不仅严重干扰其正常工作、生活,而且少部分患者合并肠外临床表现,比如结节性红斑、胆道损伤以及复发性口腔溃疡等,可导致其生活质量显著下降[4-6]。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介入治疗、药物治疗等,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期获得更高的临床价值。本次研究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8例,按照随机原则结合患者意愿将其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9例;两组均给予益生菌口服,对照组联用柳氮磺吡啶进行治疗,观察组联用美沙拉嗪进行治疗,均持续治疗30 d,获得一定研究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78例。(1)纳入标准:入院后接受结肠镜检查以及钡餐灌肠检查,将其检查结果与临床表现结合,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于2013年发布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广州)》,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消化病理学组筹备组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于2014年联合发布的《中国炎症性肠病组织病理诊断共识意见》明确炎症性肠病诊断;意识清楚,精神系统正常,认知行为正常,能够阅读文字资料;本次研究对象、家属或法定代理人均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自愿参与,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监督及允许下同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意识障碍;既往肠道切除者;肿瘤患者;突发性重度感染;哺乳期、妊娠期女性;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药物过敏;血液系统疾病,除炎症传染性疾病者;其他不适合参加本次研究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
1.2 方法
1.2.1 人员培训 本次研究所有工作人员均在研究开始前参与统一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炎症性肠病病理生理变化、诊断及治疗方法,以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为代表的临溃疡性结肠炎病变治疗性药物药理、药代学等指标,人际沟通效果,科研导论、研究设计方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血涂片细胞形态学等;邀请资深胃肠内科医或感染科副高以上级别医护人员、资深科研人员,血细胞分析仪生产厂家推广人员。所有人员均在培训后参加统一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参与研究。
1.2.2 治疗方案 两组均给予益生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口服,以及抗感染、降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措施。对照组联用柳氮磺吡啶进行治疗,观察组联用美沙拉嗪进行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30 d,分析治疗效果。双歧桿菌三联活菌胶囊(商品名:培菲康,生产厂家: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0950032,规格:210 mg/粒,24粒/瓶),2~4粒/次,2次/d,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生产厂家: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80148;规格:0.25 g/片,12片/板,2板/盒)
1片/次,4次/d,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生产厂家:上海福达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0840;规格:0.25 g/片,12片/板,5板/盒),起始用量为8~12片/d,分3~4次口服,治疗3 d后调整至维持剂量6~8片/d,分3~4次口服。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局部组织积分、症状积分、血常规检测结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治疗效果:显效为所有临床表现完全消失;有效为临床表现缓解明显,肠道溃疡面恢复明显;无效为所有临床表现无任何改善,或改善不明显;总有效=显效+有效。(2)局部组织积分采用结肠镜活检:0分为局部组织无任何活动性病变,或正常组织;1分为局部组织病变轻微;2分为局部组织中等病变;3分为局部组织重度病变。(3)症状积分:按照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以及排便里急后重症状或体征严重程度,可分为
0分无任何症状,1分症状轻微,2分症状中等,3分症状较重,总分12分。(4)血常规检测结果,迈瑞BC-518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验试剂为检验仪器配套试剂,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完成血细胞检验;达到手工血涂片复检标准后开展血细胞涂片复检,详细记录诸多指标观察结果,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
C反应蛋白、血沉。(5)治疗后30 d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观察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18~73岁,平均(45.18±10.71)岁;病程
5个月~12年,平均(5.33±2.52)年。对照组男25例,女14例;年龄19~72岁,平均(45.01±10.84)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5.33±2.5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9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185 9,P=0.022 8),见表1。
2.3 两组治疗前后组织及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组织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织及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检查结果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常规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体积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C反应蛋白及血沉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稍低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3.1 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因素 炎症性肠病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临床最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之一,但疾病评估及治疗仍欠缺一定的前瞻性。WGO于2010年就成人炎症性肠病提出了诊疗指南,而且提出了与成人不同的儿童临床特点。炎症性肠病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多次反复发作的便血、腹痛、体温过高、体重下降、疲乏、食欲较差、大便失禁等,或可伴发肠穿孔、肠道狭窄、肠梗阻、肠道瘘管、大出血等,偶发中毒性巨结肠;在临床上需同肠结核相鉴别,病程多超过28 d。据文献报道,溃疡性结肠炎诱发因素主要包括免疫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感染性疾病、心理精神性因素等[7-11],其中免疫因素主要与细胞免疫的T淋巴细胞,树状突摄取处理抗原有关,两者联动,促使机体始终维持免疫应答状态,而且树状突细胞浸润活动性越高,溃疡性结肠炎病变越严重;遗传因素主要体现在存在遗传学基础与地域分布差异,比如白种人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有色人种,欧美黑人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黑人发病率,而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多存在家族史。据文献报道,若摄取动物油脂越多,溃疡性发病率越高,这也从侧面证实欧美地区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的现象。
3.2 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室检验 炎症性肠病多检测大便标本及血液标本,其中大便标本多用于检测大便常规及大便培养等,大便常规多见黏液血便,而便培养多为阴性;此外,部分患者检测α-1抗胰蛋白酶及钙卫蛋白,可用于判断疾病活动情况。而血液标本则多检测血常规、血清黏蛋白等指标反映机体活动情况。部分需长时间接受激素治疗或使用免疫抑制剂者需单独检测巨细胞病毒以及艾滋病毒。至于反映疾病活动的指标,除上文已经叙述的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血沉、C反应蛋白外,还包括血小板、抗酿酒酵母抗体、核周抗中性粒细胞细胞质抗体等,其中血小板为传统检测指标,后两者则为近几年应用于炎症性肠病新实验室指标。血小板属于机体处于急性期发生反应、广泛存在的蛋白,与体内炎症严重程度有关;一旦体内发生炎症,则血小板水平可大幅度上升,以儿童多见。据报道,血小板水平过高,可导致炎症性肠病儿童体内血栓形成、栓塞风险升高,其中脑部发生风险最高,其次为肢体及腹部血管。抗酿酒酵母抗体多在消化道内镜无法准确判断病情时进行检测,对炎症性肠病检测的特异度较高,尤其是克罗恩病,而核周抗中性粒细胞细胞质抗体则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特异性较高,而若抗酿酒酵母抗体检测阴性、核周抗中性粒细胞细胞质抗体检测阳性,则提示该患者为溃疡性结肠炎,而抗酿酒酵母抗体检测检查阳性则提示该患者为克罗恩病。而儿童患者多联合检测抗酿酒酵母抗体检测及核周抗中性粒细胞细胞质抗体,有助于提高炎症性肠病检测的准确性,但需要注意的是,相对于血常规中血红蛋白以及血沉的特异度稍差。此外,部分克罗恩病患者体内存在特异抗鞭毛蛋白抗体,对克罗恩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3.3 药物治疗与临床应用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性药物种类主要包括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氨基酸水杨酸类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等。目前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多利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而免疫抑制剂则适用于无法使用氨基酸水杨酸类药物,以及无法经由手术治疗的患者[12-15]。此外,有學者提出利用抗T细胞制剂等生物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黄氮磺吡啶属于氨基酸水杨酸药物,服用后可对肠道黏膜局部炎性病灶产生直接作用,抑制炎症细胞释放前列腺素量,并减少白三烯合成量,从而发挥其抗炎作用,但治疗后出现皮疹、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风险较高,故长时间服用耐性较差[16-17]。而美沙拉嗪同样属于氨基酸水杨酸类药物,能够对局部炎性细胞产生抑制作用,而且高剂量使用时,还可抑制中心粒细胞迁移、吞噬等生物学功能,其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需引起足够的重视[18-19]。本次研究中两组均执行基础性治疗方案,观察组联用柳氮磺吡啶,对照组联用美沙拉嗪;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常规检查指标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织及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证实,利用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好于柳氮磺吡啶。但由于柳氮磺吡啶存在诱发胃部不适、慢性肝炎等并发症风险,因此建议长时间使用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定期检查肝功能,或联用保肝药物,有助于降低肝损风险。
综上所述,利用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好于柳氮磺吡啶,有助于优化预后,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慧.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比较[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4,12(4):364-365.
[2]赵永旺.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对比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15):1862-1863.
[3]潘洪秀,朱晓文,季芳茹.康复新液联合美沙拉秦灌肠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7,40(4):146-147.
[4]胡孝霞.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13):30-31.
[5]黄慧民,黄勤.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对比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1):85-86.
[6]张小河.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比较[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6):1279-1280.
[7]巩艳春.宁肠方敷脐配合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37(4):73-74.
[8]夏代菊.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症状和结肠镜下评分改善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9):1088-1089.
[9]程永明.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5):563-564.
[10]黄志养,金捷,朱丽明,等.美沙拉嗪口服联合甲硝唑保留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基层医药,2017,24(8):1178-1181.
[11]乔磊,王海芹.自拟溃灵汤灌肠治疗气滞血瘀型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对肠黏膜组织中IL-8和NF-B mRNA表达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7,34(4):98-101.
[12]李宜华.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7):57-59.
[13]姬盼盼,周中银.比较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4,30(18):2603-2607.
[14]丁敏,亢锴.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比较[J].药物评价研究,2016,39(2):271-273.
[15]欧阳钦.炎症性肠病研究的现状与动向[J].医学新知杂志,2013,23(4):227-228,231.
[16]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消化病理学组筹备组,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中国炎症性肠病组织病理诊断共识意见[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4,43(4):268-274.
[17] Cully M.Inflammatory diseases:Hydrogel drug delivery fo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Nat Rev Drug Discov,2015,14(10):678.
[18]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建立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心质量控制指标的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6,55(7):568-571.
[19]乐阳.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处方药,2017,15(1):66-67.
(收稿日期:2018-05-23) (本文编辑: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