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峰
伊朗作为中东地区的传统强国之一,一直保留着一支在周边列国当中堪称强大的地面武装力量。这支队伍主要由伊朗陆军和革命卫队两部分组成,其中陆军直接隶属于国家,属于政府军;而革命卫队却不受政府节制,直接听命于高层领袖。这主要是由于1979年伊朗革命后,虽然君主政权被推翻,但君主时期的陆军却作为国防力量得以保留。但新政权似乎是不打算把组织建设全面推向部队基层,而是另外成立了一支革命卫队。虽然名义上隶属于政府的陆军主要负责抵御外敌入侵,而革命卫队的主要职责是保卫新政权,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这两支部队的很多职能相互重叠。这种两支陆军并存的现象在中东地区普遍存在。比如叙利亚和萨达姆时期的伊拉克,就是在拥有一支常备陆军外,还有一支比陆军武器装备和训练都更加精良的共和国卫队。而沙特则在皇家军队(国防军)之外,又设立了一支忠于王室、兼具守土抗敌和勤王保驾等多种职责于一身的国民警卫队。
雄兵百万的背后
伊朗能在国际军火市场云集的中东地区站住脚,没少买强国的武器,但就自身国防工业水平而言,伊朗没有研制过任何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武器,更多的是对进口武器在分系统层面的自由组合。然而就是这种组合,让伊朗对于很多重型武器装备的设备结构、管路分布等设计细节有了较深了解,并以此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国防工业,不仅能够大量生产轻武器和仿制BMP-2步战车、T-72主战坦克等重型装备,而且具备在周边列国中较强的武器维修和保养的能力,确保了在战争爆发时有大量可用的武器投入作战。
从兵力数量上看,据2013年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评估,伊朗陆军由35万名现役军人组成,包括13万职业军人和22万义务兵。这些兵力编为4个装甲师、2个机步师、4个轻步兵师、6个炮兵群、2个特种突击师、1个空降旅、3~4个突击旅,以及数目不详的航空兵部队、独立装甲和步兵旅。伊朗陆军装备有1600余辆主战坦克、725辆侦察和步兵战车、640辆装甲运兵车、2300余门牵引和自行火炮、1400余门多管火箭炮。
直接忠于领袖的革命卫队,号称兵力数十万,主要装备是越野车和轻型装甲车。在作战过程中,给养的运输和预备队的培养对于支撑长期战争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此外,伊朗革命卫队不仅拥有几十万职业化的作战部队,在其领导之下,还有400余万成建制的民兵。民兵在平时可以自给自足地投入生产,甚至有的民兵就是军工厂工人,具有熟悉武器的天然优势,可为作战部队在战场上实现复杂装备的快速维修,一旦战争爆发,400多万民兵将迅速从一个生产机器转化为战争机器。驻扎在圣城的3万名左右的革命卫队,其作战能力是民兵部队中最精锐的力量。
回想当年,伊拉克精锐的特种部队在训练只有1年多的美国无人地面兵团面前,仍显得那么脆弱。这体现出新军事变革对一支军队提出的严苛要求,我们在看到伊朗拥有一支平战结合、精锐强悍的武装力量,以及与周边国家相比而言较强的国防工业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面临的挑战和亟待改进的方面,不能夸大其战斗力。
所谓不能夸大其战斗力,是因为自海湾战争后,美国从武器装备到战术战法都有了较大变化革新。但伊朗的武器装备组成和战术战法,虽然存在着局部进步,但整体实力与美国越差越远,这是军事武器的微观因素和对石油产业的依赖、结算货币单一的宏观因素共同决定的。
近20年来,在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过程中,最明显的是电子计算机在武器系统中的普及。因为在机械化战争末期,武器裝备零部件的自动化已经基本完成,所以到了信息化战争阶段,初级水平是实现武器装备各个部件即武器整体的自动化。而现在的水平是实现不同武器装备之间的网络联动,使不同作战单位的能力都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实现默契的配合。在未来,信息化战争的终极目标是建立在不同武器装备网络联动的基础上,后勤补给和国防生产动员全部实现信息联网,具体到哪一个战场、哪一支部队,需要多少弹药或者零部件,能够在第一时间下达给军工企业,人只是参与生产,而组织生产的任务交给掌握大数据的计算机完成,库房会根据指令,将早已备好的料直接下到数控车床,然后自动加工成需要的产品,人只需要监管把控整个生产流程,并参与个别机器暂时无法替代的生产环节即可。从库房的一块合金原料开始,历经加工、组装、运输、配发……直到成为一发炮弹打出去命中敌目标。这一整套流程全部由计算机网络参与完成,这就是信息化战争的最高形态。从这个趋势上看,伊朗的军工业甚至整个国防工业,都还停留在仿制和改装的层面,距离硬件创新还有很大的距离。而在这样的基础上,要实现武器装备网络化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伊朗在面对有可能来临的外敌入侵时,将会陷入一场不对称战争。
总之,伊朗地面部队规模很大,武器装备虽能应付地域冲突,但对外部强国入侵则难以招架。
主战兵器的技术差距
以伊朗最为强大的地面武装为例,坦克作为地面主战武器,在战场上能够起着决定性作用。从技术层面看,坦克集合了一个国家陆军装备的全部尖端技术,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兵器工业实力的代表性产品。伊朗的坦克和装甲车辆仍然以苏联提供的二代坦克和老旧装甲车为主。
与西方国家坦克相比,伊朗使用的坦克,其火控系统多以机械式为主。通俗地讲,就是用平行四边形模式的四联杆实现联动,即火炮轴与瞄准轴是一体的,或捆绑的。但是火炮的随动很难达到规定的精度,这主要是由于庞大的炮塔和火炮身管转动起来惯性极大,摩擦力矩极其严重,再加上炮塔座圈和方向机老化等因素,使火炮转动后立即精确瞄准的难度非常大。坦克炮塔水平方向转动尚且困难,火炮高低角的调整更具难度。瞄准镜首先完成对目标的测距后,根据距离确定射角,此时分划板下移,瞄准镜分划就跑到目标的下边,再将瞄准镜和火炮同时抬起,使瞄准镜对准目标,火炮高于目标,完成射角装定。这就是所谓的“装定射表”的过程。
二代坦克使用的火控,瞄准镜与炮管方向始终保持一致,炮长用瞄准镜搜索目标的时候,可以即时开启激光测距仪和弹道计算机,完成瞄准和表尺装定。可是目标一旦运动,原先测定的数据就打不准了,所以此时的火控系统还只能完成静对静目标的射击。而当目标与瞄准线出现偏移的时候,炮长就手动调节瞄准线,带动火炮一起转动。炮长手动调节瞄准线,使其重新对准目标的过程,被称之为“扰动”过程,所以这种瞄准方式的火控也被称为扰动式火控。非扰动式比扰动式还要先进一点,因为当炮长瞄准镜的准线正对着运动目标时,仍然无法击中目标,于是,火控计算机和瞄准镜之间增加了一个传输提前量数据的接口。瞄准镜对目标始终保持静止,看不出扰动的过程,而火炮的射角已经是弹道计算机根据提前量参数修正过的。这就是非扰动式火控。但是,受到坦克研制时期计算机技术的限制,伊朗装备的二代坦克虽然能够驰骋皮卡充斥的叙利亚战场,但却难以抵挡比它先进得多的三代坦克的进攻。
美国装备的三代坦克与伊朗装备的二代坦克相比,火控这一项技术就有着划时代的差距。在操作过伊朗装备的T-72坦克和美国现役的M1坦克后,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二者的自动化程度明显不一样。美国为了降低主战坦克的成本,给M1坦克装配的是结构较为简单的指挥仪式火控,这种火控系统在三代坦克问世之初曾被德国豹2坦克选用,但后来被猎-歼式火控取代。
何谓“指挥仪式火控”?主要是因其自动化的调炮方式而得名。与二代坦克使用的火控系统相比,指挥仪式火控的瞄准镜与火炮并不联动,而是炮长手动控制,使瞄准镜中的准线始终对准目标,在瞄准的过程中,完成了测定距离、风速、温度等数据的采集,并将这些数据一并传输给火控计算机进行运算处理。火控计算机将运算后的数据变成高低角、方位角等简单的执行命令,传输给火炮伺服系统。当火炮调整到位时,会用过射击门装置提醒车长或者炮长“火炮已经到位”,此时便可以击发了。如果再给火炮安装一套自动程序,就是在火炮到位后立即开火,则可以形成自动发火装置。由于在瞄准镜观察目标的过程中,火炮已经完成了随动,所以火控计算机的数据只用来进行火炮的微调整,目的是提高火炮的首发命中率。
由于在使用中,视场中的景物基本上是不动的,目标图像与瞄准线基本稳定,所以这套火控系统又被称为“稳像式火控”。它与非扰动式火控的区别,主要是瞄准镜与火炮由机械连接变成了通过火控计算机和炮控系统来操纵,炮长只操作一部瞄准镜即可。
在指挥仪式火控的使用过程中,往往出现炮长和车长发现不同目标的情况,等炮长腾出手来想攻击车长发现的新目标时,却又找不到了。如果有一种车长和炮长两个人一起操作的火控系统,那样效率一下就提高了。于是,在指挥仪式火控的基础上,增加了如果车长在驾驶过程中发现目标可以将数据传输给炮长的新功能,然后再由炮长完成对目标的瞄准和射击。
于是,这套火控系统有了它自己的名称“指挥仪——猎歼”式火控系统。猎,是指车长可以发现并捕获目标;歼,是指炮长完成瞄准和射击的过程。更为可贵的是,当欧美国家率先使用上可以让车长参与火力系统的指挥仪式火控后,发现整个系统实际使用的反应时间为6~8秒,这与俄罗斯轮盘式自动装弹机的反应时间几乎匹配。火力分系统中的两个部件达成一定的默契,对于坦克提高战斗力是十分有帮助的。
陆军的腿法和脚力
对于伊朗装备的苏式坦克,在有幸接触美国现役的M1坦克后,二者在动力方面存在的差距远不是战技指标上显示的那么简单。
从操縱方式看,伊朗苏式坦克两根档杆操纵的驾驶方式早在美国研制M48坦克时就已被淘汰,美国M1坦克采用了更为简便的类似于摩托车的T式操纵杆,驾驶员通过扭动手中的把手,就可以实现对坦克两个履带行驶方向和速度的控制。当在驾驶员需要中枢转向时,只需将两个把手同时向相反方向拧,坦克就会在原地旋转。这种T型操纵杆用起来比档杆和方向盘都要灵活得多,但基本原理却与档杆式操纵杆类似,只不过是把搬动档杆的动作变成扭动把手,而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小改进,却让坦克变得十分容易驾驶,极大节省了驾驶员的体力,让驾驶员能够把精力更集中于观察周围情况,对提升坦克的作战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主战兵器的机动性对于在伊朗这样一个多山地貌的战场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对伊朗现有的坦克进行比较大的改装,将现有的坦克发动机进行升级,并将整车的布局改为像以色列梅卡瓦那样的坦克,性能会更佳。这种观点有一个看上去站得住脚的理由——梅卡瓦坦克曾经在中东战争中几近完胜苏式坦克。用实战说话的理论表面看上去是可信的,但我们也应该深入到技术原理中去抓住现象的根本。
在70年代末,一些观点认为,发动机前置方案被认为能够为车内乘员提供良好的安全性。说白了,就是正面遭受打击的时候发动机能当作装甲抵挡一下,即便车辆报废了,乘员受伤的概率也会降低。经实战检验,发动机前置设计在梅卡瓦坦克上取得了成功。但是坦克防护手段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演进,再加上现在坦克的威胁来自各个方向,前置发动机的坦克在安全性上与后置方案坦克相比,防护优势已不太明显。而且从伊朗现有的国防工业实力上看,通过研制和装配一款适合于本国坦克的附加装甲来提高主战兵器的防护能力,其难度相比改装坦克来得更为实际。
笔者认为,任何一种国外坦克改装的经验都不一定适用于伊朗现役的苏式坦克,比如梅卡瓦是完全的西方思路,车体高大、升级空间也大;伊朗装备的坦克体现的是苏联设计理念,追求车身低矮,车内空间狭小,改装潜力有限。两种设计方案存在本质区别,甚至可以代表两个完全不同的坦克设计流派。从实用角度看,为了方便乘员上下车,需要将发动机移至车首,并重新在车尾设计新的舱门。根据苏联坦克以往的复杂内部设计看,光是移发动机这一项,工作量就不比重新设计一款装甲车少。
若是不考虑其他因素,伊朗在对主战坦克进行西方化的改装后,面临的问题将是车体材料用量增加,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若想保持原有的机动性不变,就要换装更大功率的发动机。多数国家坦克发动机采用后置布局,如果传动装置不太成熟,设计师一般会将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轴指向车尾方向,这被称为“发动机纵置”,从炮塔到车尾方向依次是发动机、风扇、变速箱。
发动机横置布局的好处是零部件可以按照气体、液体的自然流向排列,各个部件之间干涉较少,哪里坏了拆哪里,这种顺其自然的布局方式惟一的缺点就是不够紧凑,所以在早期的坦克上经常看到。但采用发动机纵置不一定是技术落后的表现,有的国家坦克其他部件做得紧凑,为动力舱腾出大量空间,这个时候采用发动机纵置布局,可免去复杂的传动装置、减少功率损耗,从而获得更高的可靠性。
随着坦克功能越来越复杂,发动机纵置设计占用了车内大量空间,制约了坦克功能和性能的提高。坦克总体设计师开始对底盘动力舱进行“给定空间”布局,为了适应有限的空间,发动机被横向布置于动力舱内,通俗地讲,就是动力输出轴指向车体一侧;从专业角度讲,是以发动机曲轴方向与车辆中心线垂直为判定依据。从动力输出轴到变速箱之间,增加了传动箱。这样的设计虽然结构相对复杂,但总体布局合理,能够为车内节省出大量空间。
与先进水平的差距
以伊朗装备数量较多的苏式坦克为例,采用的大多是V12水冷柴油机,在动力舱内横置布局,如果发动机纵置的话,动力舱空间至少要比横置方案大1倍。
与伊朗使用的苏式坦克相比,美国M1坦克动力系统虽然称不上系统工程的典范,因为它仅仅是先进技术的累积产物,并不像俄罗斯和亚洲某坦克技术强国那样,在性能上实现了1+1大于2的效果,但毕竟在发动机动力集成设计领域开创了成功的先例。20世纪70年代,西方坦克设计思路开始逐渐注重坦克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的作用关系,动力系统集成化设计理念开始崭露头角。
AGT-1500燃气轮机与X-1100-3B传动系统在动力集成设计思想指导下组成的动力包,与过去美国坦克的传统设计方法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首先,集成设计能够使发动机和传动两大单元从结构继承和性能匹配两个方面形成一个整体,每个部件都将与整个系统形成一个整体,而不是追求某一个功能或者某一项指标的单独“高水平提升”。将动力包的设计思路从过去以部件为基础、以性能和匹配参数为目标,变成了以动力系统为基础、以提高整车性能为目标。这样的转变落实在每一个部件上,表现出极高的匹配性。比如发动机系统中的间壁式回热器,它是提高燃气轮机能量转换的关键部件。回热器由外部壳体和内部芯体组成。芯体是由600片经过冲压加工形成的波形板片组成的,每个板片厚度在0.153~0.2毫米之间,两个板片为一组,由激光焊接形成一个外径680毫米、内径370毫米、长度580毫米的整体。这其中学问最大的是波形板片的形状与尺寸,既要兼顾散热效率,又要考虑使用效率。根据试验得出,在发动机达到的功率越低时,回热器使燃油消耗的效率降低得就越多,但这并不是无限量的降低,而是无限趋近于节油40%。但随着发动机工作的功率逐渐加大,节油效果也呈函数曲线的规律逐渐下降,到AGT-1500燃气轮机能够达到的1500马力峰值时,回热器的节油效率不足10%。这样的部件虽然在坦克高速行驶时作用并不大,但如果将其纳入M1坦克的整车环境中进行综合匹配,在坦克起动时,考虑到发动机本身的技术指标和液力综合传动的工作特点,会造成极高的油耗,而被纳入整车综合性能考虑的间壁式回热器,就成为了降低油耗、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车辆整体性能的合理部件。于是,AGT-1500燃氣轮机与X-1100-3B传动系统的结合,不仅使M1A1坦克如期成功定型,同时也为美国将燃气轮机动力系统技术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奠定了扎实基础。
取得胜利的必由之路
纵观伊朗从兵员规模到武器装备构成的陆军实力,可以看出其兵力十分雄厚,而武器装备的差距虽不是决定胜负的惟一要素,但也要充分地重视。如果单以武器的强弱来判定,那么伊朗在面对强国入侵时,则绝无长期抗争的可能,这几百万作战部队蕴含的巨大能量也将难以发挥。对于武器装备和综合国力的相对劣势,虽然是重要因素,但归根结底是附随因素。弱国面对强敌,虽然有战败的危险,但强敌也有其自身的缺点,而处于防守一方的弱国自身也有其优点。强敌的优点可以经过长期持久地战争而逐渐削弱,防守一方弱国的优点也可以在这一阶段得到加强和扩大,缺点亦会被克服。所以,将入侵之敌拖入长期战争的泥潭,是伊朗利用现有的武器装备、发挥其在兵员力量和人民武装等方面的优势,在未来可能爆发的面对强敌的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