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 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我校2017级高一地理校本课在继承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旨在完善原有校本课程、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面向未来选修课及新高考的需要。最终,本次地理校本课的题目定为《青春年华、畅游天下》,属于旅游地理题材。
表1
本次地理校本课程在高一学年实施,大体可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并依据教材完成讲座;其次,“十一”国庆长假学生自主出行实践,并完成游记撰写;最后,游记的评优和展出,教师指导学生观看优秀作品展。
1.环节一,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并完成讲座。在此环节中,最重要的是落实教材的具体内容。在不断的教研中,确定内容是向学生介绍牡丹江市、吉林延边州和俄罗斯海参崴三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和五花山与钱塘潮两种地理现象,具体内容如下:
(1)牡丹江市特有的旅游资源。详细介绍镜泊湖的位置、成因、水文、水系特征以及其旅游、渔业和水能资源;补充介绍地下森林、镜泊峡谷、渤海国遗址和紫菱湖湿地等周边优势旅游资源;在此基础上,讲解旅游线路的规划、交通运输方式的选用的方法等。
(2)邻近优势的边境旅游资源——吉林省延边州。牡丹江市与吉林省延边州相邻,这里旅游资源价值极高,重点介绍世界闻名的长白山景区的位置、简介、天池、瀑布群、温泉群的成因及观景体验方法;补充介绍敦化大佛、一眼望三国的珲春、朝鲜民族风俗等;除此之外,教予学生自驾游旅游攻略的制订等。
(3)最近国际旅游资源——俄罗斯海参崴。重点详细介绍火车站的俄式建筑风格、C-56潜艇博物馆、金角湾、众多广场与纪念碑等。还要介绍俄罗斯的异国风情及海参崴的近代历史;警示学生出国旅游的注意事项。
(4)五花山与钱塘潮,自然地理现象作为旅游资源。重点介绍其成因、位置、时间及景色;强调观潮安全;讲解观景最佳时间及位置,并传授学生游记的撰写方法等。
[内容选择意图]
首先,根据“十一”国庆假期的时长,选择本区及周边邻近地区作为讲解对象,为学生国庆假期出行提供可行性依据;其次,结合秋季和中秋节特定的时间,介绍特定的地理现象——五花山、钱塘潮,便于学生理解成因及时观看;再次,从高一学生学情出发,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通过对牡丹江旅游资源的介绍,渗透乡土地理,学生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最终,通过典型旅游地区的介绍,学生学会旅游的基本常识以及规划、攻略、游记的制订和编写。
1.环节二,在“十一”国庆长假学生自主出行实践(地点不限),并完成游记撰写。
[设计意图]
第一,学生根据所学理论,自主体验旅游实践过程。
第二,学生自主归纳旅游过程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配以相应的图片、照片编写游记。
第三,在旅游实践中体验生活处处有地理。
2.环节三,游记的评优和展出,教师指导学生观看优秀作品展。
[设计意图]
首先,发挥评价的作用,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鼓励,并激励其继续努力学习,认真实践;还有,游记展作为新生成的教育资源,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展中,学生可再一次获得更多的旅游知识。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括人地协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部分,在此次校本课程有多处体现,举例如下:
地理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所以培养人地协调观应始终贯穿地理学科的始终,也是最重要的培养目标。此次地理校本课所选题目属于旅游题材,而此题材最能反映人地关系的重要性,至始至终、潜移默化的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有学者认为综合思维体现三种综合,即,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此次课程中多处体现这三种综合的思维,举例如下:
(1)选择了牡丹江市及其周边优势旅游资源为校本教材内容,这就体现了地方综合思维;
(2)在课程资源的选取方面不仅考虑当地的旅游资源,还补充了当时特有的地理现象,这也是对时空综合思维的培养。
(3)在教师讲座的视频中出现的长白山、镜泊湖的演变过程,进一步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培养了学生的时空综合思维和要素综合的思维。
区域认知
(1)地理具有区域性,区域认知,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
(1)在现今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重视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地理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而校本课程对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程度的弥补作用,此次课程对实践力的培养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