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美,张小群*
(陆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内科,重庆 400042)
通讯作者,张小群,女,1974、3月,汉族,重庆,中南大学本科,护理,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介入主管,副主任护师.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着社会发展,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病率逐年升高,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血液动力学与常人不同,这也是患者猝死的重要原因,临床统计表明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60min内死亡率高达50%,所以有效的护理对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1]。循证护理是将循证医学应用于护理领域,是将临床实践以及护理研究进行有机融合,其不仅是护理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保健与循证医学中的重点,并且在临床护理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收集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本院所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200例,评价了循证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护理过程中的价值。
选取200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中男 51 例,女 49 例,年龄 58 ~ 64 岁,平均(60.5±4.3)岁;观察组中男 52例,女 48 例,平均59 ~ 64岁,平均(61.0±3.5)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
给予对照组患者基础护理方式,对患者的心电情况以及病情发展给予实时监测,提醒患者按时服药,注意休息;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模式。①营造舒适的治疗环境,控制危险因素,了解患者生活习惯和梗死位置、梗死面积和心律失常类型,提前做好防范,以防并发症的发生。②制定输液室制度并严格遵守。③定时提醒患者用药,根据患者病情发作的时间进行给药,最大程度上发挥药物的作用,提前预防紧急事件的发生。③积极与患儿及家长沟通。④心理健康教育,与患者及时沟通,帮助患者度过焦虑、失眠、痛苦等不良情绪,积极配合临床治疗。⑤体育运动,患者急性期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进行适当的四肢活动,避免患者的四肢僵硬,避免患者血栓的发生。⑥严格测定患者病情,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患者住院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电图,一旦出现头昏晕厥、气促和无力等症状应及时处理。
记录分析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和满意度。满意度评价标准:十分满意,该标准下的所有患者健康基本全完恢复;满意,该标准下的患者的临床症状得以明显好转;不满意,该标准下的患者的症状未得到改善,或是出现加重的临床现象)。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临床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心律失常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以百分率%表示,两组比较采用x2精准检验。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对照组心律失常发生40例(40.00%)、实验组心律失常发生8例(8.00%),统计分析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为92.1%高于对照组75%,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患者满意度对比分析
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常常会伴有心律失常等症状发生,极易引发严重的后果,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心律失常可以分为3大类,即良性、恶性、具预后意义的心律失常[2]。同时郑会敏等研究中,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循证护理能够明显降低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和本文研究结果相符[3]。在患者接受基础护理的基础上急用循证护理,能够帮助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发生率,并且患者的满意度大幅度提升,这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福音。
就现阶段的临床医学研究而言,循症护理模式是将其实际证据作为临床的参考依据,在护理过程中获取相应的临床经验。其核心理念是,在对患者护理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的临床经验、实际理论,并进行有效统计、分析及整合,之后将这部分内容作为实际证据为临床提供基础[4-5]。综上所述,将循证护理模式用于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临床满意度,提高护理价值,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