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代英
(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重庆 402260)
脑卒中也称中风,属于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两种类型,具有死亡率、致残率高的特点,主要原因是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1〕。由于疾病的严重性,除了做好早期康复护理工作之外,出院后延伸护理同样重要,我院对120例脑卒中患者实施动机性访谈式延伸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做报告如下。
选择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120例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两个组别,为研究组、一般组,每组60例脑卒中患者,研究组脑卒中患者最小年龄47岁,最大年龄74岁,平均年龄(63.71±4.05)岁,女患34例,男患26例,脑血栓18例、脑梗塞19例、脑出血23例,一般组脑卒中患者最小年龄48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63.68±4.11)岁,女患33例,男患27例,脑血栓19例、脑梗塞20例、脑出血21例。研究组、一般组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无差异,可做实验对比,p>0.05。
一般组给予出院常规护理,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对患者以及家属做健康教育,并发放指导手册,叮嘱患者谨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研究组给予动机性访谈式延伸护理,①成立护理小组,成员包含康复师、神经内科护士、心理咨询师等多个成员,并在护理工作进行前统一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每位护理人员均明确岗位职责;②动机性访谈式延伸护理采取一对一干预模式,与患者之间建立信任的关系,引导、帮助患者建立改变行为的内在动机,并与患者共同建立行为改变计划,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指导;③出院前1-3天,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全面健康教育,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危险因素的避免、复发时家庭护理方法等,出院当天,了解患者掌握教育情况,并针对患者健康情况制定下一次护理内容,第三次护理干预在出院10天后,护理小组进行家访,评估患者康复训练效果,对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并对详细情况进行记录,之后每隔一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持续时间至少为六个月〔2〕。
共三项: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NIHSS评分进行评价,分值低代表恢复的较优;②日常生活能力情况,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价,分值低代表日常生活能力越高;③生活质量情况,采用生活质量指数评分(QLI)进行评价,分值高代表生活质量高〔3〕。
对观察指标(NIHSS评分、ADL评分、QLI评分)使用统计软件Spss19.0做处理,三项观察指标为计量资料,行T检验。
治疗前2组数据无差异(p>0.05)。研究组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ADL评分、QLI评分优于一般组,p<0.05,对比显著,详情参见表Ⅰ。
表Ⅰ NIHSS评分、ADL评分、QLI评分对比表(单位:分)
脑卒中疾病有着极高的致残率,部分患者在经过治疗后,身体上仍然会存在功能性障碍,可能是局部,也有可能是全身,对生存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出院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但在缺少专业指导下,患者康复技能缺乏,康复训练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降低康复效果,并且康复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患者及家属共同积极参与〔4〕。动机性访谈式延伸护理与传统护理与极大不同之处,主要区别为将护理工作延伸至患者出院之后,采取一对一的干预模式,组建专业护理小组,分工明确,在护理过程中,无论出现何种问题,都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康复所需要的行为改变,加强患者的内在动机,协同患者制定康复计划,给予鼓励、支持、引导,动机明确,使得患者更容易接受护理人员的意见,提升依从性,并且每一次护理后均对患者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记录,方便在下一次护理指导过程中对之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监督,更具针对性〔5〕。
本文为研究动机性访谈式延伸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从数据角度出发,以我科室收治120例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以出院后神经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情况作为观察指标,统计数据显示,动机性访谈式延伸护理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在脑卒中临床护理工作中借鉴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