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志国
(接上一期)
为了帮助男孩明白自己的行为并非是强迫症,我说:“听说你每次学习后都要把书整理得整整齐齐,现在请把刚才我给你看的这几本书,照你平时的习惯整理好。”
男孩整理完了,我表示还不够仔细。于是,我动手重新整理,比男孩整理的还要仔细,还要认真。整理完了,我看看男孩笑了,男孩看看我也笑了。
“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吗?“
“您是说,我这样做不算有强迫症?”
“对,认真仔细怎么能说是有强迫症呢?”
“但是,这样做很浪费时间啊。”男孩几乎是重复家长的话。
听到男孩的这句话,我决定从认知调整和行为调整两方面着手,帮助男孩解决困惑。
首先,进行认知调整。为了帮助男孩对自己的问题有个正确的认识,我们做了很多交流,并且讨论了与他有关的几个问题:床铺保持整洁好不好?书本摆放整齐好不好?作业仔细认真好不好?男孩逐渐领悟到,他认真仔细的行为习惯不是坏事,虽然未必能直接提高分数,但是都有积极意义,不能说浪费时间。
所以,对这些行为表现,最好的对策是顺其自然。也就是不去控制它,不去克服它,不去消灭它,而应顺其自然。一旦没有了阻力,所谓强迫症状反而会逐渐淡化甚至消失。为了帮助男孩切身体悟这个道理,我让男孩用拳头击墙,由轻到重,由重到轻。男孩想起了物理上学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笑着对我说:“我知道了,对自己的认真仔细,要喜欢它。因为越是讨厌它,对自己的影响就越大。”
其次,进行行为调整。在男孩认知领悟的基础上,我们在现场进行了行为调整练习。我先请男孩再次摆放刚才的几本书。此时,男孩的表情很放松,随后,我又请男孩帮我整理一下房间。完成后,男孩感觉很好,说丝毫没有感觉自己有强迫症。就是这样,一旦顺其自然,也就平安无事了。
当然,心理调整,特别是行为调整,是一个过程,需要男孩回去后继续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更离不开家长的积极配合。为此,我又和男孩的父母进行了沟通。
我仔细的和男孩的父母介绍了男孩的情况,并告诉他们男孩并没有强迫症,主要是习惯了认真仔细,习惯了追求完美。
听完我的介绍,男孩的母亲附和说:“对,这孩子就是认真仔细,就是追求完美。我也这样,也是完美主义者。孩子就是跟我学的。”男孩的父亲也说:“是的,孩子就是跟她学的。可是,她看到孩子这样,又怕耽误学习时间,又怕耽误睡觉,就经常说孩子磨蹭,说孩子浪费时间,有时候,孩子就会跟她发脾气。”
最后,我们取得的共识是:顺其自然,对生活要顺其自然,对孩子的问题也要顺其自然。不再给孩子负面的评价,要学会接纳孩子的一切。
一周后,在男孩的主动要求下,他们一家三口再次来访。
我先请男孩谈一下自己的感受。男孩满脸轻松地说:“我每天都想着那句话——我要喜欢它。就这样,这一周感觉好多了。”男孩虽然不大善于语言表达,但是,从男孩主动要求再次来访和自然的笑容里,我能体会到,通过认知调整和行为调整,让男孩感到了内心冲突和纠结正在化解的那份轻松。
对此,我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许,并再次对男孩进行了行为训练,请男孩帮助整理我的书桌,为的是让男孩体会接纳的态度带来的轻松和自然的感受。同时,也让家长感受一下在这种接纳的氛围下,孩子的问题发生的变化。最后,我们就此做了轻松地交谈,男孩的话也多了起来:“现在,我做事情快了很多,妈妈也没再说我磨蹭了……”
说到这里,男孩母亲也笑了:“孩子的表现真的是有很大改进,晚上睡觉的时间也长了很多。最明显的改变是,一周都没有跟我们发脾气。”说到这里,母亲不好意思了,“我自己也改了很多,不再跟他着急了,也不再唠叨说他磨蹭了。”
这个案例证明,有些心理问题,你越当成问题就越会成为问题。所以,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所谓的强迫症状,以及有些心理反应,我们应有的态度是接纳它,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