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推出7项减税措施,支持创业创新和小微企业发展。预计全年将再为企业减轻税负600多亿元。
★5月10日,以“知行合一,让AI与机器人更融合”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在浙江省余姚市举行。
★5月16日,以“智能时代:新进展、新趋势、新举措”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开幕。
■ 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
【本文重要信源】
1王一鸣: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2.迟福林: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3.贾华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四个必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从这个角度说,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抓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战略目标,牵住产业转型升级这个“牛鼻子”,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以“互联网+”“大数据×”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多管齐下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已经转向”而不是“已经转为”,说明向高质量转变的过程已经开始,但转变的任务尚未完成。要真正实现这个转变,需要闯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三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三关”的迫切要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对于各地来说,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作为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核心任务强力推进。
从三次产业到“四个协同”,以实体经济为核心建设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产业体系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超越了传统以一二三产业划分产业体系的做法,从实体经济和要素投入关系的角度赋予产业体系新的内涵,把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拓展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个协同”。更加强调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本等高端要素的重点投入,更加注重要素优化配置以达到有效组合和协同发力,共同推动经济增长。这是对近年来我国经济“脱实向虚”、实体经济与金融和房地产发展失衡、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等突出问题的回应,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对于各地来说,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瞄准提高质量、效率和效益,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切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协同发展要打通“三个一公里”。把资金、人才、科技等要素组合起来,以质的适应性、量的均衡性、时间的有序性、空间的聚合性和配合的协调性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经济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目前,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还没有形成有效组合、向实体经济聚力发力的协调发展格局。因此,建设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要着力打通“三个一公里”——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打通产业协同发展“最先一公里”;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打通产业协同发展“最后一公里”;健全充满活力的人才支撑体系,打通产业协同发展“最难一公里”。
【决策看点】
●近日,河北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打造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发展核心区。优先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药研发、基因工程、高端医疗设备研发等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产业,先进电子材料、北斗卫星通信导航、信息安全、智能机器人、高端新材料等军民融合产业,工业设计、科技服务、智慧物流等高端服务业。
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产业链”
打通“最先一公里”,强化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支撑能力。搭建平台,破除阻碍产学研合作的体制机制藩篱,搭建整合资源、共享信息、支撑有力、服务精准的科技创新集成平台。聚焦“高精尖缺”领域,选拔和培养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和掌握交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打通“最后一公里”,依靠现代金融给现代化经济体系注入强劲的血流。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绿色金融、风险投资、保险等金融工具的功能,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供高效便捷、功能多样、成本合理的融资服务,强化金融的实体经济输血功能。把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作为深化金融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健全中小微企业担保体系,探索创新小微抵押贷款等新模式,打通金融活水流向小微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打通“最难一公里”,实现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源的高度协同。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大力开发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聚焦“高精尖缺”领域,选拔和培养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和掌握交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人才。更加注重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产业转型升级是产业从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的上升过程,是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和经济迈上新台阶的关键。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着眼于全球产业发展和变革大趋势,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制高点,以提高技术含量、延长产业价值链、增加附加值、增强竞争力为重点,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尽快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2014年5月,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构建产业新体系必须统筹谋划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定位、布局、衔接、互动与优化,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建立产业和创新要素优化配置、上下游和有机联动的机制。以企业和投资者为主体,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政府要做的是营造创造性破坏的环境。
【决策看点】
●湖北省人民政府近日下发《关于印发湖北省工业经济稳增长快转型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提出以工业数字化转型为主攻方向,推进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300家以上。《方案》指出,聚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优势产业,超前谋划信息网络、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链 接】
深圳市首次发布品牌建设现状与发展研究报告
5月14日,深圳市首次发布由深圳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编制的深圳市品牌建设现状与发展研究报告。该报告是深圳品牌建设工作的首创之举,明晰了“标准先行、设计支撑、质量引领、品牌带动、信誉保证”五位一体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了深圳品牌发展环境,系统梳理了2017年深圳品牌建设的举措,通过选取能反映品牌发展的指标数据,并进行对比研究,客观呈现深圳品牌建设发展成效,旨在向各方提供有关品牌建设方面的信息,并作为决策参考。
资料来源:《深圳特区报》2018年5月15日
全产业链:聚集主导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推进产业链垂直整合、横向集聚,引领性、主导性和特色性有机统一。引领性,就是产业定位要引领最新技术和高端产业发展,能带动和形成产业链和要素体系,助推城市建设、打响城市品牌;主导性,就是各区域都要培育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特色性,就是各区域要重点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实现错位发展,防止同质竞争。把好项目准入关,宁缺毋滥,防止被动“二次开发”。把好产业布局关,加强区域统筹、协同定位、整体推进。以开发区为主战场,通过创新并联审批、职能部门责任、项目化管理、协调调度、监督考核以及三级联动六大机制,着力推动项目投资和建设。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质量,建设新时代高能级开放平台,积极探索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和境外并购回归产业园。重点盯引综合实力突出的“旗舰型”企业、竞争力强劲的行业“领头羊”、细分领域“隐形冠军”、高科技“独角兽”。
全价值链:提升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加快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不断提升制造环节的附加值,实现与生产环节上下游积极联动。弥补技术短板、人才短板、品牌短板、标准短板、体制机制短板,追求技术、产品、标准乃至组织方式的创新,实现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升级。
全创新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创新型领军企业引领作用,面向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全链条孵化服务体系。消除科技创新“孤岛”,推动更多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抢搭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创新链走廊,形成协同创新合力,以全新产业功能区塑造城市未来新形态。
【决策看点】
●5月11日,安徽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县域经济振兴的若干意见》。会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要深化思想认识,紧扣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县域经济振兴工程,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要选准发展路径,全面融入国家创新平台、省域创新网络、城市创新链条,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起点谋划和发展新兴产业,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要完善创新政策,优化创新环境,坚持“党政一把手”主抓“第一生产力”,凝聚起创新驱动县域经济振兴的强大合力。
【链 接】
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智能发展的“中国智慧”
“迎接智能产业新趋势,聚力智能时代新发展。”5月16日,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开幕,共有21场与智能相关的论坛陆续举办,开启头脑风暴。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表示,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有潜力、最具活力、最富想象力的科技产业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与传播知识社会局主任英德拉吉特·班纳吉表示,人工智能是把不同的技术、不同的工具、不同的信息整合起来,产生新的过程、机制,进而提高生产力,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效率。
资料来源:根据媒体公开报道综合整理
互联网和大数据正在孕育产业格局重整和增长方式重塑,成为大国博弈的制高点。以“互联网+”“大数据×”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是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必由之路。
培育“数据驱动”制造新模式。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引导推动制造业大数据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的应用,促进制造业大数据、工业核心软件、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培育“数据驱动”的制造新模式。深化制造业大数据应用示范,支持制造业企业整合各环节数据资源,拓展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创新业务,重点培育一批“数据工厂”,带动大数据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设备增值服务等产业链全流程的应用。制定完善大数据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意见及行动方案,实施一批“互联网+”协同制造、智能制造等项目,推动产品创新、生产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新旧动能转换。
《中国制造2025》要与“互联网+”紧密结合。从制造业本身出发,以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业态、模式、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与大数据、物联网、工业设计等深度融合,与“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战略相配合,加强制造业网络化协同,通过生产组织方式创新使传统产业释放新的增长动能。大力推动企业上云,努力让企业内外数据贯穿企业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每一个环节,实现从“工厂经济”到“智力经济”的转型升级,为实体经济插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翅膀。
处理好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系。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技术、产品和企业。符合方向的传统产业要加快改造和转型升级,而不是简单“一刀切”。去产能、去库存,淘汰的是落后过剩产能,不是淘汰所有传统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前景广阔。现代产业的发展不仅要依托于传统产业的基础,而且往往是脱胎于传统产业的基础之上。《中国制造2025》列举了十大重点领域,其中七个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衍生而成长为先进制造业的。要坚守实体经济之根,从产业生态高度把产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企业稳定下来,保持和提升综合制造体系的完整性。要通过智能化、精细化、绿色化、服务化、品牌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其质量、效率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