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璞熠
摘 要:国家作为个人身份的一个重要烙印,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意义非凡。实际上,爱国是历来仁人志士的基本、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价值观。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取得了非常伟大的成就,爱国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据此对中外爱国教育方式差异探究进行探究。
關键词:中外;教育;差异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28.035
1 引言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也还存在一些不尽于人意的地方,诸如强调国家和民族的多,立足学生本位的少;强调宏观的多,突出微观的少,甚至于过于忽视个人利益。岂不知物必反之下,个人主义反而甚嚣尘上,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爱国主义口号化。爱国主义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习”与“行”相结合的教育,若像如今只看爱国电影来进行爱国教育,不与日常生活接轨,则很难使学生做到真正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由此,我们认为寻求更为多样化的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生活,更有效、合理、易接受的爱国教育方式至关重要。为此,有必要借鉴他国经验。为此,笔者进行了一次中外爱国教育方式的比较调研,期望在探究中外爱国教育模式异同的基础上,对于优化我国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提出若干建议。
2 调研方案、结果及分析
2.1 方案设计及前期分析
2.1.1 实施方案
基于海外实践行程安排,调研小组决定将海外调研的主要目标圈定为EF波士顿校区学生,基本为15-22岁的青少年。而国内信息因为相对较易获得,我们在海外实践结束后通过网络发放了线上问卷,并未设置后续采访。
(1)问卷设计与收集。
在问卷设计方面,为方便采访记录,我们先搜集了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及后续配合意愿(如是否愿意接受采访),并就两个(移民经历,及家人工作与国家直接关联性)可能对爱国意识有较大影响的背景因素作了简单了解。问卷主体则从调研对象的学校教育、国家政策、公民观念及社会活动等多个维度,力求为调研对象提供尽可能多但简洁的选项(详见附录1、2)。此外,我们在英文版问卷中将patriotism诠释为了loving your country,ethnic or traditional culture,限定了patriotism的范围,避免产生翻译歧义。
在问卷发放与回收方面,调研组成员在课余时间以单独或结对行动的方式,在大厅、自习室或活动室等地向校区同学发放问卷,最终信息来源主要通过线下得到。针对中国学生的问卷在海外实践结束后通过线上发放、收集。
(2)采访记录。
采访前,负责采访的调研人员都对受访者的问卷填写情况、国家概况、个人经历进行了大致了解,并对调研组之前草拟的采访提纲进行了更有针对性的调整,确保采访能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
此外,我们完整保留了原始采访记录,并在受访者许可的情况下进行影像记录,以供后续参考。
(3)信息核对。
为明确区分事实和观点,并保证调研报告的公正客观性,我们在采访前向受访者强调了在表达时明确共性或个性的必要;在采访时,采访者通过发问两次,确保受访者能够完全理解问题;而在采访后,我们也邀请受访者协助核对了采访文字记录。
(4)提炼分析。
在海外调研结束后,调研组成员就问卷及采访情况结合国家背景进行了基本分析,并剔除文化背景特性,概括出了爱国教育的几大基本特征。
2.1.2 数据概要
调研之初,我们最终联络到30余位多国籍学生,他们愿意配合填写问卷,其中人数占比较大的是来自东亚地区的国家,也有部分来自欧洲、南美洲的国家。家庭移民经历选项只被欧洲同学勾选,而所有填写者均无为政府或军队工作的家人。此外,就学校课程设置而言,所有同学均勾选了政治、历史、地理三门课程;就国家政策与公民观念而言,尊重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体系的选中率也是100%,少数同学反映其所在国家曾举行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纪念活动;就参政权利而言,调研对象均反映成年即可参与选举投票,但民众一般不热衷在社交媒体上对政治动向发表评论;再就归属感而言,所有调研对象都认为特色食物、服饰等因素能引起强烈共鸣,但对于国家的货币体系都无特殊感情,只将其视作必需品之一。最后在介绍祖国增进爱国意识的活动一栏,答案多为日常或民俗活动,如放烟花、喝啤酒等,无强烈政治色彩。
对中国学生信息分析均来源线上。虽然受到的有效问卷偏少,但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实际情况。基于此数据,我们已经可以明显观察到中国学生接受爱国教育的方式差别。
如“第6题 学校教育课程及活动(多选题)”中,答卷者对于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的有效性予以认可。
又如在“第7题‘国家政策与公众观念”中(见下表),鲜少被外国同学选择的“关爱军人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选中率成了100%。同时,本国语言普及教育及历史纪念活动也成为了多数选项。
2.2 深度访谈及其分析
2.2.1 个案选取标准
在为后续采访进行个例选择时,我们主要考虑到了受访者本身的配合意愿、对受访者所在国家各方面的了解程度以及分析的多元化。最终我们选定并面对面采访了来自历史背景、政治体系、经济状况各不相同的四个国家(瑞士、德国、日本、智利)的五位同学(因语言沟通问题,我们采访了两位日本同学来核实我们的记录)。
2.2.2 个案采访回顾
由于问卷有效回答样本较少,深度访谈为本次调研的重点,本文也将以深度访谈为主进行相关分析。
(1)Alex-瑞士(拥有法国瑞士双国籍,但基本生活在瑞士)。
瑞士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唯一中立国,在欧洲众国中也有相当的特殊性。瑞士在相对发达的西欧地区,极其完善先进的社会福利体系避免了两极分化,在瑞士无家可归的人口比例远低于美国波士顿,Alex个人甚至觉得自己在谈论social issue的课题中会无话可说。瑞士七个人民选举的总统并存制度与一定的地方自治权也保证了国家的民主程度,人民完全可以修改或制定国家政策,基本不会对政府出现不满。
此外,Alex表示瑞士人均月收入已超50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也很高,因而瑞士人对国家的热爱几乎算是毋庸置疑。再者,因为瑞士中立国的特殊身份,国家并未对军人有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别关注,也未给他们提供一些额外的福利保障。即便如此,男性在成年后依然有义务在部队接受三个月的军训。Alex因瑞士法国的双重国籍身份,有权选择在法国接受仅数日的训练而不参与瑞士军训,但暂不知这一规定是否适用于其他双重国籍的瑞士居民。
关于学校的课程体系,Alex不认为政史地课程的设置会加深学生对国家的依赖与热爱,而只是一种帮助学生增长见识的工具,学校教育也不会特别强调某段历史或某个历史人物。提及让他有归属感的事物或活动,Alex谈到了手表和滑雪,他认为这几乎可以作为瑞士人民的身份特征。他也表示真正在国外生活时碰见同胞或本国货币时并不会过分喜悦,因为就他个人旅游经验而言,这些都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情。同时他表示,看到奥运会等国际赛事中本国运动员的精彩表现会让他感到自豪,但他并不会仅因那些是本国运动员,就在他们表现欠佳时也有强烈的感情波动。
谈及移民渊源时Alex表示,虽然母亲一族来自法国,每年也会有一段假期在法国度过,但这并未影响到他对瑞士的爱。
(2)Shoma(大浦翔真)&Rina-;日本。
受访者之一Shoma再三强调自己是非典型性日本人,并希望我们能明确写明这一点,因为他说大多数日本人评价日本时只看到了日本的优点,而他个人却感受到了日本的很多缺点。他表示希望大学能够到英美国家就读,希望培养自己国际化的视野,但被问及毕业后的去向时,Shoma却说他一定会回到日本,希望尽他所能来改善日本现存的弊端。
Shoma认为国家政策还是对人民生活有相当的保障作用的,他介绍说日本处于某一年龄段的儿童可以随时免费去医院看病治疗,而在日本无家可归的人不仅数量少很多,且鲜少在地铁口等公众场合出现。就学校教育而言,他认为学校的政史地课程大多是客观且全面真实的,绝大多数认真上课的日本学生都了解本国的真实历史,包括和其他国家的战争,但教科书上部分立场观点与他通过其他渠道了解的不同,他认为这些修改可能是出于政府意愿。Rina补充说明日本中学一般不组织其他与爱国理念相关的活动,但每年在广岛、长崎会举行原子弹事件纪念仪式,其他地区的学校大多会组织学生观看。
出于二战的历史原因,堪称东亚最发达国家之一的日本在军队设置等方面非常微妙,常见的中文翻译为“自卫队”,Shoma表示日本国内也不称呼soldier和army,但从实质来看,国家政策对他们的福利体系还是相当关注的。Shoma认为日本的政治体系是民主的,因为成年公民有权投票,参与选举,但他和另外一位受访者Rina都反映在选举结束后,即便对执政党出现极度不满,日本人民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新举动,只会等待下次选举。此外,大多数日本人民即便有权,也不常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政治评论。
虽日本国内也有记录原子弹事件的文艺作品,但Rina表示让她和她的同学印象最深刻也最喜欢的是关于文字变迁史之类的书籍电影,能让她们更深入地了解日本文化。再者,两位受访者都认为日本的饮食、节庆是归属感的重要来源,比如夏天穿浴衣看烟花,在成人礼等特定场合穿和服之类的习俗都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真正受广大日本人喜爱和期待的重要活动。
(3)Fena-智利。
第三个受访对象来自是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智利,她能够客观认识到国家现况发展的不足,关注社会问题,虽然对政府处理部分社会问题的效率不满意,不过受访者对国家和政府依旧抱有较大信心。同时,政治参与意识较强,对投票等行使公民政治权利等事务较为关注。据她反映,在智利的国庆日,除了定为法定节日外,人们还会自发地彻夜狂欢,以及举办其他多种庆祝活动。可见,国家的发达程度与否不是决定人民是否爱国的決定因素,除行使政治权利外,国庆日及传统习俗等有助于人民爱国情怀的表达与抒发。但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采访对象是从小接受了当地优质教育且家庭条件优秀的高中生,她更能代表的其实是智利国内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
(4)Sarah-德国。
Sarah在受访之初就明确表示她对国家热爱的最重要来源是国家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她认为德国政府是真正地十分关心人民,尽可能地给每个人提供就业机会、提供完善的医保服务、并且也尽最大努力减少了无家可归和食不果腹的民众数量,她认为这也是社会民主的重要体现。同时她表示她个人对政府与多数政党相当满意的原因是:她认为他们总能在难民等重大问题上提出相当好的解决方案。但她也反映在德国如果有民众对当前国家政治动向相当不满意,他们会采取游行等方式以示抗议。
德国由于部分矫枉过正的历史因素,基本不会谈论到爱自己的民族、国家之类的话题,且几乎无任何民族、国家、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她认为最具特色的德国习俗就是喝啤酒,这几乎是每个德国人的日常。她还主动谈及了德国人都十分引以为豪的运动——足球,她表示由于德国队一直以来的出色表现,德国人对足球比赛的热情甚至可能高于奥运会。不相类似的是,德国的书籍、电影等文艺作品却并未回避这段历史,反而有相当一部分均着墨于此。据Sarah所言,如《辛德勒的名单》等电影在德国广为人知,关于希特勒等历史人物的作品也有很多。
至于学校的课程设置,Sarah认为政史地课程的必要性也是在于增长学生的个人知识及竞争力,与爱国意识关联不大。她对教科书上记载的内容深信不疑,她认为德国政府是绝对承认并尊重一切客观事实的,并不会以政治意愿而试图更改民众对事实的认知。此外,Sarah肯定了互联网的说法:德国开设有“常识课”,专门教授学生关于德国科技、文化、制度等多方面的知识。
Sarah的父母都是从奥地利移民到德国的,但上两辈的其他家人却还留在奥地利,因此她也经常往返两国间,会在重大节庆日与家人聚会。当被问及对奥地利和德国的感情时,Sarah表示她热爱两个国家,并不会由于家庭方面的接触就更倾向于爱奥地利,这一方面是因为她对自己在德国的生活非常满意,另一方面是她认为这两个国家从地理位置、语言等方面都极其相似,生活在两个国家并未让她产生强烈的不适感。同时她还认为,许多欧洲的国家都极其类似,所以许多欧洲移民都和她一样,不会对爱国的指向感到纠结。
2.2.3 个案特征分析
(1)Alex。
他的爱国意识基本与学校、家庭因素无关,纯粹来源于社保制度和政治民主。他在成长过程中成为享有较高生活水平的真实受益者,而正是这种而非观念灌输让他有了身为瑞士人的强烈自豪感。考虑到他的双国籍因素,我们不排除其他瑞士人会因三个月的军训对国防产生进一步的了解而加深爱国情怀的可能。
(2)Shoma。
他的爱国意识更多是来源于一种民族认同感和社会氛围。据调查小组成员观察,在各国学生中,日本同学最常与同国籍同学在一起,他们几乎都互相认识且熟悉,即便个性爱好迥异。此前Shoma虽然表示为了专心练习英语,希望在海外能尽量少说日语,却也并未影响他和其他日本同学间的和谐亲密。我们认为日本人之间的相互信赖正是来源于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感,而这种信赖与几十年来和平互助的社会氛围也是相关的,并不会仅因某些制度缺陷就发生变化。当然,日本的环保条件、不错的福利及经济水平也是增强人民幸福感与对国家依赖感的重要因素。
(3)Fena。
她的爱国意识主要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而培养起来的。智利人民明确认识到了国家政治制度、社会体系及经济发展上的诸多不足,却因传承了许多习俗,庆祝特色节日而有了一致性,增进了民众之间及民众与文化之间的诸多互动,继而自然而然地培养了民众的爱国意识。
(4)Sarah。
她的爱国意识来源与Alex有许多类似之处,所不同一点的是,在于比起政治民主,Sarah更相信政黨的决策能力;而是她认为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是学校、政府、社会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正确决策,她对此的百分百信赖也体现了她对多方作用的满意度,这点无疑也是构成她对国家热爱的加分项。
3 观点与建议
3.1 中国爱国教育方式分析
结合问卷情况、自身体会与信息搜查,我们认为中国的爱国教育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舆论与氛围、文艺作品等方面共同实施的。
就学校而言,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贯穿了整个中学时代,并且为确保学生对本国文化、历史等的熟悉程度,一般都有为介绍本国而专设的教材,而不是置于世界概况介绍中,这让中国学生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及历史等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认同与自豪感。而大学里的思政课程则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且属于必修课,通过课程教学使相关知识进入学生头脑,并通过组织观看爱国电影、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爱国教育。尽管课程教学中内容大多囿于文字,与学生实际缺乏联系,效果并不明显,但总体所产生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
就家庭而言,中国的家庭教育对于学生会产生极为明显的影响,祖辈、父辈的爱国认知对于青少年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力。中国近几十年的举世瞩目的发展无疑是人们爱国的坚定基础,尤其是当前青少年的曾祖辈、祖辈,由于其所经历了更为剧烈的社会变革,更加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事实,会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其父辈则可能更多地喜爱横向比较来认识中国,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又足以让他们产生较为强烈的爱国情感。简单的家庭交流对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而言,都可能成为耳濡目染的潜意识认知培养。家庭爱国教育对中国学生影响颇大,但因变量太多而难以定性分析。
就社会氛围而言,传统节日的大多数习俗依旧被民众尊重且传承着,节庆活动也成了聚会的好时机,不少传统节庆活动的传承有效地传递了爱国主义思想。另一方面是舆论氛围的影响,官方媒体的充分发达使得爱国主义思想通过宣传教育主渠道得到了很好地传播,也深深影响了青少年;社会舆论也对于爱国传统的继承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文艺作品而言,关于中华民族历史各演变阶段的叙述、评论类书籍至今仍被专业学者从不同角度写作并成功上架、市场上大量古装、民国等题材的电视剧和电影热度居高不下,如近期《战狼2》创纪录的票房也证明了国人对大荧幕上“中国英雄”形象的接受度,可以说中国文艺作品还是渗透进了国人的爱国教育中的,并且至今依然被良好接受。
由此,我们基本可以称中国的爱国教育是多维度,甚至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使得多数中国学生对爱国这一理念有了总体上的正面印象。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民众对爱国的理解也有较大偏差,许多人将爱国与爱国主义完全等同,同时他们认为“主义”不过是一种政治工具,因而产生了抵抗心理。而实际上,国家与政党是包含在内而不相等的关系,我们认为国家是自然资源、人文历史、宗教信仰等所有与其本身和其多数国民相关的事务特征共同构筑的集体,而爱国也绝不仅仅是爱某一部分。在这样的推理下,国内对显性部分(如政治学习等)的教育有时离民众的具体生活较远,作用和效果不甚理想;而对时常被忽略的隐性部分的教育(如民俗节事等)却相当成功,因为它与生活更加息息相关,让民众有参与感的同时也有了归属感。
3.2 中外爱国教育方式异同
可以明确的是,不管是国家的发达程度或历史背景如何,就我们现有的信息数据而言,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国家都是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的。但这些因素的存在以及文化背景差异也的确使得各国爱国教育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别,现就调研小组了解较多的两方面做如下分析。
3.2.1 区域文化差异
欧洲各国总体而言经济水平较高,且因地理位置与文化因素相近,民众间的亲缘和情缘关系比较常见,移民现象很普遍。较之中国,他们的爱国意识主要通过良好的社会福利与政治民主养成(就像在与一个来自意大利的同学交流过程中就发现他也有移民的意向,而据他所言这正是来源于国家经济的不景气和政治的不稳定),而国民运动或爱好也是增强其归属感并强化身份特征的重要因素。
亚洲各国虽在经济与社会福利方面的侧重各不相同,却在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时表现出了相同的关注,如日本的成人礼、泰国对佛像行跪拜礼以及印度的民族舞蹈等,这些大都可以体现在生活细节中,少部分在大的庆典活动中出现,但也都保证了民众的高参与度。且因亚洲人相对更注重人际交往对个人的影响,家庭背景在学生爱国意识的塑造过程中起了相对更大的作用。
3.2.2 历史敏感度
通过采访我们发现,历史敏感度较高的国家选择了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来源,以期客观全面地展现事实,不干涉他们所持态度。而证实过去的这一举措也得到了很多学生的认可,这也是他们当下爱国意识形成的正面作用因素之一。
再看中国,因专设教材,学校教育对国家每段历史即便介绍十分详尽,但却因缺乏其他视角评价的参考资料,使得教科书评述较为单一且带有一定的主观引导色彩。现今这种方式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全部学生。
基于以上信息及概要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外爱国教育方式的五点相通之处;一是爱国程度与对国家国民相关的多方面态度均有关联;二是提升民众的幸福感及归属感是爱国教育的根本途径;三是民众在文化习俗传承中的参与度与爱国程度正相关;四是结合民众个人生活与目标的政策会直接增强归属感;五是文艺作品会隐性影响民众对历史或文化的态度立场。
3.3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意见
以本次调研了解到的多国爱国教育方式为参考,并结合现今中国学生接受爱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意见。
3.3.1 大学将政治课程设置为规定学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增加学生的选择范围
改变现行的政治课程必修制度,给出一定的課程选择范围并规定此版块学分要求,给予学生一定自主选择的权力,提升其对课程的参与度,利于其对课程形成积极印象,提高课程学习和爱国教育的效果。
3.3.2 中学在地理、常识课等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增设学生实践体验环节
一方面知行合一本身就更利于知识的学习运用,而另一方面中学阶段课程大多均在室内进行教授,程式化的框定难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热情,而户外实践就显得尤为突出,易引起学生兴趣。充分运用中国各类自然与文化遗产、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的作用,以真实的感受影响、教育学生。
3.3.3 学校鼓励学生多渠道了解核实信息并着力培养辩证性思维
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待都一定不会完全相同,学生对于国家的各个方面也应该有多角度的了解。多方观点的积累能促使学生选择性吸收,形成更强的辩证思维,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培养学生更加联系地、全面地、发展地观点看待社会、看待国家,促进学生形成坚定的、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3.3.4 客观看待努力迈向国际的国产文艺作品,不预设褒贬
不以当前国际大片水准作为衡量国产作品好坏的唯一指标,也不过分夸大国产文艺作品发展进程。民众应注重作品的内核表达而非浮于对形式的关注,客观看待走向国际的中国新声。
3.3.5 政府制定福利政策时更贴近各类型民众的生活
“仓廪实而知礼节”,社会富裕和社会财富公平程度会直接影响民众的爱国热情,国家政策应当努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分配的基本公平。福利政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民众对国家的归属感强弱,因而应当尽可能具体、全面、实际,做到可用、有用、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