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
语文靠的是语言,离开语言文字,语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在课堂上飞翔,就要在品读文字中沉淀,去发现潜伏在文字深处的美好,这才能有奔向文学天空的力量。
听了同事张老师的语文课后,对这一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讲的是法国作家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在课前介绍自己的教学风格时,张老师说他的语文课是低的,低到尘埃里去。随着课堂环节的推进,我由衷赞叹:尘埃深处有繁花。他的语文课看似简单,却回到了语文的本真。他让学生懂得语文是美的,这是语文的表情,是语文的目光,而这种美就潜伏在语言文字深处,为了让学生领悟文字之美,张老师精心设计了“读一读,品一品,再读一读”的环节,带领学生在那些极容易被忽略的角角落落,字里行间,去品析、去寻找,去发现美好。
首先,张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完成两项任务:通过读课文,你从文中了解了哪些有关大雁的知识?把你认为描写生动、语言精美的句子画下来。学生边读边思边圈点勾画,通过交流、归纳,他们从文中学到了有关大雁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概括能力。
接着张老师引导学生完成第二项任务:把刚才读课文过程中划下来的精美句段再认真地读一读,仔细品味,用“我最喜欢的句子是____,因为____”的句式来说出自己的发现。”
老师用真诚的对话感染着学生,他们安静地朗读、思考、揣摩,几分钟后开始交流。
“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老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这几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描写生动形象,而且写出了大雁的聪明、可爱、热情,表现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
学生兴奋地说着自己的发现,而张老师时不时地用舒缓而有诗意的语言进行评价,鼓励学生,“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你找到的这个词很有价值”,我忽然懂了,为什么在课堂上,无论齐读还是单独发言,每名学生的朗读都那么有诗意,这种朗读能力和儒雅之气得益于张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你怎样,你的课堂就怎样,你就是你的课堂。张老师的课堂,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课堂,他在用诗意和文学告诉学生;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标点、一种关系……这些看似寻常的地方都藏着不寻常的风景,张老师领着学生反复去读,去思考,去寻找文字底下隐藏的东西。让学生懂得文字背后的弦外之音,懂得那是高超的暗示,是不动声色的“色”,是波澜不惊的“惊”。这种教学朴素、简单,是反复鼓励下的涵泳琢磨,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学生既领略了语言的精妙,又获得了审美的愉悦,这是扎扎实实地学语文,是洗尽铅华后的本来面目。
一次次交流后,张老师又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并思考:“作者在文中不但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且还多次把大雁称为‘我们的大雁,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看看作者用意如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这不仅说明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而且说明在作者的心目中,大雁就像自己的朋友一样!这是利奥波德对生命的尊重,是一种平等的生物伦理观。
张老师又追问:“作者为朋友大雁的归来而高兴,又为单身的孤雁而伤感。那么有些大雁为什么由雁群变成了孤雁呢?”生答:“被人猎杀了!”
在不厌其烦地引导下,学生懂得了作者對被人类猎杀了亲人和伙伴的孤雁而伤感,对猎杀者的不满、谴责和愤恨!希望人们保护大雁,保护野生动物,这样自然而然引出本文主题和作者的环保意识。
这堂课体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美好姿态,这种美好就是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反复品读。它让学生懂得:语文是慢的。这种美好得益于教师渊博的知识,精湛的解读文本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的姿态是一种飞翔,带领着学生在文字的天空中遨游。这堂课,始终和文字在一起,和朗朗书声在一起,在张老师的引领下,学生沉浸在利奥波德诗意流淌的语言文字中,享受着语文之美。
记得刘国正先生曾经说过:“语文的最大问题是没有进入文本。”无论怎样推陈出新,语文的本质不会变,语文的使命不会变,那就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老老实实教会学生读书。语文的美好就潜伏在文字深处,在那毫不起眼的尘埃之中,只要你用心看看那里,就会发现另一个的世界。
编辑/李莉E-mail:1183916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