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宜宾,独爱李庄

2018-10-10 09:26越声
小演奏家 2018年7期
关键词:李庄宜宾黄庭坚

越声

前不久,在成都遇到民盟四川省委宣传部部长姚军,他见面后的第一句话便是:“你没去过李庄?那还真的不完全算是文化人,尤其是上海的文化人。”让我突然对李庄这个地方充满好奇,随即便有了前往李庄一游的计划。

万里长江第一古镇

从宜宾沿长江迤逦而行,古朴厚重的历史气息迎面扑来。始建于一千四百年前的梁代李庄与重庆、成都、昆明并称为“四大抗战文化中心”,当地独有的抗战历史文化,使得李庄从国内众多的古镇中脱颖而出。

很早之前,我就从书本上读到李庄是一个文化和历史遗迹积淀的古老小镇。1939年,自“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十六字电文发出起,国立同济大学、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等十多所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的一万多名逃难知识分子迁驻李庄六年。

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弟周、梁思永、劳干等云集于此,并产生了很多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其间,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才子佳人还在李庄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等现代建筑学经典著作。李庄人以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中华文化的精英,使他们免遭战火的劫难,这是一座诉说著抗战风云沧桑和蕴藏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古镇。

古镇内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代原貌的古建筑,房屋是清一色的青砖灰瓦,大大小小的四合院沿街巷相连成片,有些屋宅已经相当破旧,然而李庄人懂得这种旧的珍贵,只在不改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修缮,让它们始终保留着时间的印痕和岁月的影子。街道两旁的商铺门面招牌亦是古色古香,这里古庙宇、古祠堂、古戏楼众多,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水准及观赏价值。镇内至今仍完好保存有明代的慧光寺、东岳庙、旋螺殿以及清代的禹王宫、文昌宫、南华宫、天上宫、张家祠等,这里的古建筑甚至在中国建筑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明代建造的旋螺殿被称为“李庄建筑四绝”之一,据说整座建筑没有使用一颗铁钉,梁思成先生就曾将其受力原理运用到联合国大厦的顶部设计之中。

从建筑与视觉上来说,李庄最美的街巷无疑当属席子巷。席子巷是古镇中保存最为完整、最有代表性的一条老街,建于清代,从前这里是加工、出售草席的地方,席子巷也由此得名。整条街长不过六十余米,宽不过三米,抬眼一望就能从巷头看到巷尾,脚下是青石板路面,两旁是一楼一底的木质建筑,二楼多是清一色的木挑吊脚楼,楼顶的屋檐为仅有三米宽的街道遮挡出一片阴凉,站在街上观天,仅见一丝天空,幽静古朴,恍如隔世。斑驳的墙面、破碎的青瓦、伸出房檐的木椽、油亮的青石板,让人不禁融入到李庄的古老氛围之中。如今的老街虽然没有往日的繁荣,却使这里的生活更显悠然自得,街道上挑水的、拉车的、打牌的、喝茶摆龙门阵的……一切都显得那样安逸平和。

陆续有行人与我们擦肩而过,步履声回荡在深巷中。这凹凸不平的石板不知有多少人走过多少年,街道的每一处凹凸和残损想必都记录着无数的老故事。正如梁思成所言:“建筑是石头的历史。”那么,在过去的千百年间,这空巷之中发生过什么呢?如今,它又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诚然,建筑是石头的历史,但又何尝不是石头的诗歌呢?在巷里走了几个来回,我慢慢迷醉在这简单的宁静之中。

黄庭坚与流杯池

宜宾市内的流杯池公园是国家4A级景区,北宋时期由黄庭坚开凿,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其中的流觞曲水利用天然峡谷而建,清泉从崖缝里涌出,常年不断,四季不枯,可谓是喧哗闹市中的一片幽静地。

我从史书上读到与苏轼等并称为“四大书法家”之一的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自幼聪明好学,七岁便能出口成诗,还擅长行书、草书,用笔纵横奇绝,以侧险取势,自成一格,还是宋代很有影响的一位诗人。1098年,黄庭坚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来到戎州(今宜宾),据记载“谪居时凿石引水为流觞之乐”,流杯池便由此得名。

刚踏进公园,一块巨大的岩石映入眼帘,上刻“南极老人无量寿佛”八个苍劲有力、工整清晰的大字,据称此为黄庭坚真迹。顺着岩石栈道而下便来到了流杯池,只见一股清泉从岩下流出,岩凹中凿有一个两边如锯齿形的水池,泉水在池内蜿蜒流淌,终年不竭。传说当年黄庭坚经常与友人在池两边对坐,将酒杯放在池中,杯流到谁的面前,谁便吟诗饮酒,借此消遣解愁。

流杯池两头的入口处用条石砌有牌坊,一头雕有“玉水方流”,一头刻着“阁水环阶”,周围的岩石上有“流觞曲水”、“水面流霞”、“秀水奇山”等石刻,其中以明代文学家杨升庵所题“胜概”二字最为醒目。整个流杯池存有宋、元、明、清历史石刻遗迹百处,现今尚可辨认的约有五十余处,其内容除刻有黄庭坚的诗词外,多为纪念黄庭坚和赞颂流杯池的文字。

黄庭坚在宜宾居住了三年,在这里写下了《苦笋赋》《荔枝录颂》等名篇,影响很大。昔人把他与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相媲美,将他们的画像并绘于宜宾之东的二老阁,还另辟妙墨亭专门陈列黄庭坚的真迹。之后的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范成大当年来到宜宾之时,也都曾写诗纪念过他。

我奋力登上流杯池那巨大的岩石,环顾四周,滚滚东去的大江上白帆点点,汽笛声声,近处的岷江公路大桥上车来人往,远处的金沙江畔景致迷人。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居然不收门票,这在全国也是极为少见的。

《槐花几时开》的诞生

宜宾人的语言丰富,恰如金江、岷江和长江水般滔滔不绝,以至于宜宾当地有句流行语:“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但我认为不管你说得有多好,都难以与唱媲美,特别是唱经典歌曲的时候。

宜宾在民歌历史上的贡献很大,其中有很多歌曲和歌谣传唱多年,经久不衰,堪称经典,比如《爬山豆,叶叶长》《金江号子》《关河号子》《栽泡桐》《绣荷包》《苏茅草儿》《爬海歌》等,而说到经典中的经典首推《槐花几时开》:

高高山上(哟)一树(喔)槐(哟喂),

手把栏杆(噻)望郎来(哟喂),

娘问女儿啊,你望啥子(哟喂),

(哎)我望槐花(噻)几时开(哟喂)。

单看歌词,还体会不到那种亲切甜蜜的味道,如果带上曲调哼唱,随着高亢悠扬的歌声,一个坠入爱河、伶俐而羞涩的农村姑娘形象便会活脱脱地出现在眼前。

《槐花几时开》的曲调取自宜宾地区一种叫做《神歌》的山歌歌腔,它的形成年代久远,清光绪年间刻本《四川山歌》中就已载有其歌词。

近几十年来,《槐花几时开》又进行了几次再创作,既保留了《神歌》神韵的传承,又辨明其沿革关系的要点,并融合新的时代元素,使之更富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和旺盛的生命力。

如今仍然健在的整理者喻祖荣已年逾九旬,他回忆道:“1950年秋天,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有三位老师前来驻守宜宾的十军二十八师文工团,指导文艺表演和收集宜宾地区的民歌。当时我是二十八师文工团团员,组织上派我与其中一名毕业于南京国立音乐学院名叫李舒联的老师前往屏山方向去收集民歌,当我们到达安边的时候,李舒联提议不如我们互唱民歌进行交流,我当即愉快地答应了。”

在李舒联唱完一首陕北民歌《打樱桃》过后,喻祖荣表示宜宾有一首民歌名叫《神歌》,但记不起歌词了。李舒联提议让喻祖荣找一段词来唱,喻祖荣就回想起解放前曾在一本名为《大学生素描》的书中见过一段歌词,写得非常优美,这段歌词便是“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你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于是,喻祖荣就结合《神歌》的曲调唱出了这首《槐花几时开》,不过在改编过程中,喻祖荣在保持《神歌》原味的基础上,根据歌词对曲调进行了适度的修改,使歌曲听起来更加欢快悠扬。

改编完成之后,李舒联当场将喻祖荣所唱的《槐花几时开》曲调和歌词记录了下来,回到文工团后不久,便在该团所编的《西南民歌》上发表了出来。

1950年,喻祖荣在进行第一次改编时,开头就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一下子就抓住了《神歌》与一般山歌不同的特点,还在该曲的第八小节保留了《神歌》大跳十度的特点,这种富有个性的旋律跳进,在风格上保留了《神歌》感情醇厚细腻的特色。同时,喻祖荣特别注重对歌曲进行深层结构的改编,如第十二小节加入一个二分音符衬腔,这里添此一音,结合衬词“嗯”,点睛般地将歌中望郎的少女在回答娘的盘问时寻思、羞涩、机智的神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天衣无缝地切合了歌词所要表现的场景。

1951年,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著名作曲家丁善德将《槐花几时开》改编成了钢琴曲,后来这首民歌又被上海音乐学院著名歌唱家蔡紹序教授等演唱,很快传遍了全国各地。

在众多版本中,我最喜欢的还要数于淑珍的演唱。于老师一开始的高音飘逸空灵,一下子就将听者带入到山野的竹林清风之中,清新之感扑面而来。“娘问女儿”一句歌词和女儿的回答虽只有短短两句,但在于老师的演绎下,把娘和女儿角色的转变刻画得极为精准,特别是女儿那句“我望槐花(噻)几时开(哟喂)”,把少女的欲说还休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赞叹。

猜你喜欢
李庄宜宾黄庭坚
文献纪录片《中国李庄》开机
白饭、皛饭与毳饭
李庄抗战文化与旅游开发
浅析刑事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
从棋品看人品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制度变迁理论视野下的宜宾茶产业发展创新
武汉港务与宜宾港签署合作协议
三江叠翠盛琼浆,老宜宾酒酿浓香
“李庄案”全程大揭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