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视域下的乡村振兴

2018-10-10 03:48刘朝文何文俊向玉成
重庆社会科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旅游发展

刘朝文 何文俊 向玉成

(1.四川旅游学院学校办公室,四川成都 610100;2、3.四川旅游学院旅游文化产业学院,四川成都 6101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成为新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提出了明确要求。集中力量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遂成为新时期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缘于乡村与城市在空间环境、文化传承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乡村旅游自出现之初,就对城市居民具有独特的吸引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在满足主要来自城市的旅游者特殊旅游体验需求的同时,亦为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机遇,从而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从而助力新时期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全面实现。基于此,本文将就新时期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以实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依据、策略措施以及实现路径等进行探讨。

一、乡村旅游之于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促进了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重新分配的实现,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产业结构优化等做出了很大贡献,并推动了欠发达、开发不足的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关于乡村旅游

迄今,不论是在学术界,还是产业发展的实践领域,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均未达成一致,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做了大同小异的阐述。除此之外,对乡村旅游的分类、表现形式、发展沿革、相关研究也进行了界定。

1.乡村旅游及其概念界定

在西方,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早把乡村旅游 (Rural tourism)界定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1]。伯纳德·莱恩(Bernard Lane)则认为乡村旅游的界定并非如此简单,它是一种复杂的旅游活动,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2]。在国内,熊凯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系统的一种旅游类型[3]。王兵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4]。郭焕成、韩非则将乡村旅游界定为“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目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5]。李宪宝、张思蒙在《我国乡村旅游及其发展模式分析》中将乡村旅游定义为“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6]。

综合考查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不难发现,大家对定义的表述虽各不相同,但其内涵不外乎两个方面:其一,乡村旅游的目的地一定是发生在乡村地区;其二,乡村旅游的内容一定是以目的地的乡村特性来吸引游客[7],乡村旅游的本质在于其“乡村原真性”,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农民乡村生活的本真性[8]。基于此,本文采纳了何景明、李立华对乡村旅游的界定: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9]。

2.乡村旅游的分类及表现形式

由于对乡村旅游概念界定还未完全统一,理论界和产业界都还存在对乡村旅游的分类及表现形式方面的不同意见。当前,无论是在政府编制的各类发展规划、相关文件还是在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对乡村旅游的分类及具体表现形式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例如:就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关系问题,目前就有等同关系、从属关系、并列关系和互不相属等几种典型说法。由此导致对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乡村民俗风情体验等各类乡村旅游形式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而产生边界模糊,进而对乡村旅游研究和统计产生影响,这不仅不利于相关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不利于实践中乡村旅游业规划、政策的制定和项目落实。

尽管概念界定还未统一,但是“乡村原真性”作为乡村旅游最本质的特征已成为广泛共识。据此,可以将“乡村性”作为界定乡村旅游的标志。

“乡村性”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自然、农业、散居。乡村旅游的所有资源都由此延伸产生。结合乡村地区实际存在的具体旅游形式,本文将乡村旅游分为四类,具体情况见表1。

需要指出的是,实践中以某一单独类型的业态存在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并不多见,一个发育完善的乡村旅游地多是多种乡村旅游类型、多种业态的综合体。

3.乡村旅游的发展沿革

就世界范围而言,欧洲被认为是乡村旅游发展最早和最成功的区域[10],产业革命所导致的城乡空间巨大差异以及城市人口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促使乡村旅游产生的最主要原因。1855年法国国会议员一行的巴黎乡村度假旅游被认为是首开乡村旅游的先河[11],随后乡村旅游在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出现。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乡村旅游在欧洲的德国、英国及西班牙、意大利等阿尔卑斯山区及地中海沿岸国家和亚洲的日本、美洲的美国等发展成熟,步入产业发发展轨道,对改善上述国家城乡差距,妥善解决农村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表1 乡村旅游的分类及表现形式

在国内,乡村旅游被认为肇始于1987年出现在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友爱乡的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乡村旅游开始兴起[12],规模迅速扩大,到新世纪,缘于国民经济和社会整体发展推进、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乡村旅游正由最初简单的“农家乐”模式逐渐向多元休闲化模式转型升级[13]。近年来,得益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发展路径之一的乡村旅游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据原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到2016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已达24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接待总规模的54.4%;营业总收入达4 800亿元,在国内旅游总收入的占比已达12.2%。

4.乡村旅游研究情况

1994年,《国际可持续旅游研究》发行专刊,第一次尝试构建一系列的理论框架,将乡村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活动中的特殊旅游活动进行系统研究,被认为是学术界有关乡村旅游学术研究的开端[14]。

我国乡村旅游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5],根据姚蔚蔚、尹启华的研究成果,国内的乡村旅游研究最早见于1990年,1999年相关研究迅速升温,此后更是一路飙升,成为研究热点问题[7]。

综合考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工作,现有的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成果主要围绕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乡村旅游发展驱动机制、乡村旅游地理空间结构、乡村旅游企业管理等研究主题展开[10];国内学者的具体研究成果包括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旅游开发五个方面[7]。

(二)关于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报告同时提出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要求,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实现我国城乡协同融合发展,人民共同进步。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基于新常态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判断。乡村振兴是相对于农村衰落而言,农村衰落主要表现为农村居住人口过度减少而导致的空心化、老龄化等现象[17],伴随近三十多年城镇化、工业化的高速进程,目前中国城镇化水平54%,未来30年,中国至少还有3亿农民从村镇迁移进城镇[18],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就成为解决当前农村社会发展不均衡、缓解农村发展主要矛盾的有效措施,为乡村持续健康发展描绘了崭新蓝图[19],不仅是新农村发展战略的升级版,而且是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发展的新方略[18]。

2.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选项

一方面,新常态时期城乡发展不平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同时,在消费升级的时代大背景下,民众的旅游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旅游消费领域的供求矛盾亦是日益突出,这种情况在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尤为明显,民众的美好生活需求不能予以有效满足。另一方面,缘于我国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受城市生活成本高企、节奏加快、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乡村旅游由于其独特的乡村体验而对城市居民产生强大吸引力。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大我国旅游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而且有助于乡村地区更好地利用其优质资源,加快发展进度,迅速缩小城乡差距,早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梦想。

二、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

就旅游者而言,乡村旅游通过乡村这一特定空间提供的旅游接待服务,能满足其度假、观光、康养、娱乐、放松心情、乡村生活体验等需求;就乡村振兴而言,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在以下五个维度对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兴旺

在过去,传统农业在乡村产业结构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这种以种养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形式较为单一,产业效益受光照、降雨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大,“靠天吃饭”的窘境导致产业不仅效益低而且稳定性差。新时期,实现乡村振兴首先需要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以转变乡村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

首先,发展乡村旅游,大量游客进入乡村地区,不仅能有效扩大传统农副产品的市场需求规模,而且对旅游地而言,发生在乡村旅游时空范围内的旅游者对农副产品的消费和购买行为具有交易及时、交易成本低等优势。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能有效带动旅游地种植业、养殖业等传统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而改善农产品供求关系。

其次,据测算,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比例为1∶4[20]。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同样具有产业关联度大,辐射面广的特征。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直接带动传统农业共同发展,而且能带动农副产品深加工、手工艺品生产、旅游用品和纪念品生产开发、商贸、运输及服务业等共同发展,形成“一业带百业,一业举而百业兴”的联动效应,实现农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从而改善乡村产业结构,实现一、二、三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实现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农业和非农业协同发展的结构转变,通过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实现乡村产业兴旺。

最后,升级后的符合新时期乡村发展需要的产业结构和良好的经济增长方式亦能反哺乡村旅游发展,因为更加稳定完善的产品供给体系能为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提供基本保障。所以,乡村旅游与一、二、三产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21]。

(二)改善乡村环境,实现生态宜居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的核心要素,因而是发展乡村旅游所必须依赖的资源本底。目的地为了扩大市场规模,吸引更多游客,通常会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加强本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工作。在全域旅游的时代背景下,游客为获得乡村生活体验,把自己完全融入乡村生活的场景,和村民处于同一生活空间,过一段当地人的生活,共享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实现生态宜居目标。

在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乡村旅游需要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将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平台,多产业融合,实现共同发展。以此理念为指导,首先围绕乡村旅游,发展生态农业项目,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次要壮大特色农业,依托乡村特色农、林、牧、副、渔等各业,做大规模,做出品牌;最后,发展“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模式,系统、综合且科学地运用乡村各项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减少和避免对相关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利用,杜绝乡村旅游的展开对环境与资源可能产生的的负面影响,做到切实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建立起农业生产、生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三)提高村民素质,实现乡风文明

首先,农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主体,他们将直接从事或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和服务工作。为了提供让游客更加满意的服务体验、获取更大的发展机会,乡村旅游的广大从业人员或经营者在主观上有接受新观念、掌握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养成新习惯、追求新风尚、实现新价值的内生动力。客观上,他们也会受到有来自游客、环境、市场、政策等方面的压力。在这样的双重作用下,当地农民在思想认识、文化素养、价值观念、技术技能等方面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次,发展乡村旅游,需要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乡村文化,以强化乡村特有文化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促进乡村旅游更好地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中,通过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使其适当具象化,能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作用,促进乡村文化兴盛。

再次,伴随乡村旅游的开展,大量城市居民涌入乡村,能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加快城乡文化的融合。游客在乡村旅游、休闲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体验乡村淳朴的民风,还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向乡村传递现代社会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知识,将先进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带到乡村地区,从而对乡风文明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农民的收入提高,生活更加富裕,从而有条件也有能力育成乡风文明,这也符合我国“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古训。农民素质的提高,乡风乡貌的改善反过来又促进乡村旅游向更高水平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四)推进城乡融合,实现治理有效

乡村旅游的发展打破了乡村的地缘关系和亲缘关系,促使乡村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各自为政走向合作共生。

一般经济的发展会促使人口和资金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而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实现人口、资金、资源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这就奠定了乡村治理从以地缘特征和村民身份为基础的传统治理模式向以开放为特征和公民身份为基础的现代治理模式转变的基础。

乡村旅游在充分依托本地区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乡土文化,办出一村一格的特色,以实现差异化战略。但发展乡村旅游不是单打独斗、更不是闭门造车,是在坚持特色发展的前提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乡村之间、城乡之间实现信息、客源等共享,共同提高城乡发展水平。

同时,以乡村旅游的区域合作为契机,可以加强各区域间的社会治理协作,打破区域之间的地方保护壁垒,通过良性竞争与紧密协作,形成优势互补整体联动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格局,推动城乡共同繁荣[22]。

以“旅游”为纽带,城乡之间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引入现代技术拓宽乡村旅游的营销渠道,改变农村的生产经营模式,更新经营管理理念,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提高乡村旅游的品质和服务水平。这些成果和效益也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进而带动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最终实现城乡发展共建,成果共享。

(五)促进就业增收,实现生活富裕

新时期,“三农”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发展乡村旅游对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补齐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和辐射力强,不仅能直接开辟就业渠道,还能提供众多的间接就业机会。乡村旅游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为农民提供“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发的动力,从而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就业增收。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的数据,旅游业每直接就业1人,就能带动社会新增就业机会5人[23]。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还可以促进乡村农、林、牧、副、渔业的结构优化,壮大乡村旅游公司、农产品公司等乡镇企业,发挥存量资源价值,增加农民收入和社会财富,实现乡村生活富裕安康。

三、依托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策略建议

依托乡村旅游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坚持人才兴旅、产业富农、城乡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文化强旅等基本原则,着力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导引结合,培育乡村旅游发展内生动力

乡村地区有较好的发展乡村旅游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通常在起步阶段基础设施普遍较差,接待能力有限,接待水平较低。单凭自身的力量,很难改变这样的窘境,政府和行业组织的帮扶就显得迫切而且必要。基于此,政府和行业组织等应该在乡村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

在乡村发展的起步阶段,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倾斜、统筹规划、加大引资投资力度等措施,扶持乡村旅游发展。当乡村旅游发展步入正轨以后,应当重点培养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提高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并确保当地农民成为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和受益的主体。至此,政府的主要作用转变为加强监管与规范,发挥“无形之手”的作用。

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加强乡村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由于乡村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组织能力不强,为了形成乡村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政府要完善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提高乡村旅游专门人才服务保障能力。为此,政府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和管理服务能力;要扶持一批乡村旅游职业经理人、经纪人、文化人、非遗传承人和乡村工匠;要建立与旅游中高职院校、研究机构、运营实体之间的人才流动通道,为有关人员到乡村开展实习实践、挂职锻炼、实验研究等活动创造条件,为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二)拉长产业链,壮大乡村旅游产业群

依托旅游行业关联度高、辐射性强的优势,构建乡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

人们出游的目的是通过消费旅游产品或服务获取相关体验,在构成现代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乐”的六要素中,“购”的需求弹性最大,因而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在诸要素中涉及面较广,带动的行业和产业也较多,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机会的贡献较大。因此,在考虑加大旅游产业的关联度,拉长乡村旅游产业链,增强乡村旅游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时,应将乡村旅游商品和服务的开发作为突破口,这样,能对乡村旅游相关产业产生较大拉力,综合效果会更好。同时,乡村地区具有提供特色旅游商品的优势,乡村地区要以其各具特色的绿水青山、特色产业、传统手工艺、优秀民族文化等优势,深入开发乡村元素的旅游价值,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共享经济、创意旅游和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四季更替,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系列产品,满足人们对乡村旅游的多样化需求,变农业旅游为旅游农业。通过培育和壮大乡村旅游产业群,靠质量兴农、兴旅,要坚持专业化生产,要坚持市场导向,走一体化经营之路,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布局,提高规模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城乡互动,推进城乡旅游融合发展

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各自占有相互需要的资源,虽然一些地区在点上有一定的城乡合作,但双向互动融合发展远远不够。

乡村旅游要实现乡村振兴的使命,除了要挖掘乡村地区自身的优势资源外,还应该与城市相关旅游组织(企业)开展合作。借助他们在品牌营销、市场拓展、资金、客源等方面的实力和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共享,融合发展的态势,打造城乡旅游发展利益共同体;借助城市的营销、品牌等优势和实力,引入先进理念,加强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策划,设计独特的旅游产品,完善销售网络,提升美誉度;借助城市先进的管理服务理念,提升乡村旅游在休闲度假、康养体验、商务、会展等现代旅游方式上的接待能力;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构建城乡互联互通信息网络。打通城乡之间在游客资源、旅游信息、旅游商品等方面的共享通道;完善城乡合作利益分配机制,推动城乡旅游景区之间的融合发展,实现互动双赢。

(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应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对乡村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环境进行综合开发利用。要在尽可能保持乡村自然风光、宁静的生态环境和淳朴的乡村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围绕“绿色、环保、有机”三个关键点进行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开发。要加快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改善农村环保问题,以“项目引领、企业主导、市场运作”为路径,促进种养结合、循环发展,使农村空气清新、水源干净、土壤肥沃、田园美丽,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共赢,实现乡村环境宜居,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传承与创新结合,繁荣乡村文化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既要抓好物质文明建设,也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一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支持地方曲艺、民间绝技、少数民族文化等的发展和传承。保护利用好乡村文物古迹、民族村寨、传统民居、农业遗迹、灌溉工程等遗产。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作用,促进乡村文化兴盛。

二要培育和创新新文化、新风尚。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立足乡风文明,大胆吸收和借鉴城市文明和舶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在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丰富具体表现形式。广泛开展文明乡村、星级文明度假村、星级文化乡村酒店等的评选活动。大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抵制和摒弃“三俗”和封建迷信活动。坚持向上、向善、向美正确导向,树立富裕乡村、文明乡村、和谐乡村、美丽乡村新风尚。

四、依托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依据

基于乡村这一特定地域的空间特征、资源禀赋以及由城乡文化差异所形成的旅游吸引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依托发展旅游实现振兴,成为不少乡村地区在新常态时期实现城乡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然而,乡村旅游并非一把万能钥匙,不可能解决所有乡村地区在实现振兴的道路上存在的所有问题,并非所有的乡村地区都适合发展乡村旅游。旅游扶贫时期,众多乡村脱离本乡本土的实际情况,蜂拥而上搞旅游,结果造成不同的乡村旅游地区之间产品雷同、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投资回收困难等不良后果,教训十分深刻。

(一)资源与区位条件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必要的支撑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类型、规模和质量等会对其旅游发展产生重大但并非决定性的影响。通常,旅游资源丰度较高、品质较好,对其他乡村地区在旅游资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具备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的机会。

但是,并不否认,实践中旅游资源贫乏甚至没有旅游资源的乡村地区,在具备良好的区位和市场的条件下,通过现代技术,借助人工手段,开发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发展大获成功,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的案例依然存在。实践中,成都东郊的红沙村乡村旅游就是种情形的成功范例。

红沙村地处成都东郊,在发展乡村旅游前,该地的资源状况和周边地区别无二致,毫无优势可言。但是凭借良好的交通区位和对乡村旅游未来发展前景的准确判断,红沙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先后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荷塘月色”“东篱菊园”五个主题景点,并迅速获得市场认可,乡村旅游发展大获成功。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区位条件的优劣主要表现为旅游地距其客源市场的空间距离是否适中、交通条件是否便利、交通成本是否合理、游客对旅游地认可度的高低以及在相同的空间环境条件下竞争者的数量和质量等。

比较而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区位条件优越的目的地,乡村旅游发展获得成功的机率相对较高。区位条件较差的目的地,无论资源条件多好、市场规模多大,在通达性等改善区位条件的工作没有切实完成前,都不宜将乡村旅游作为实现本地区乡村振兴的选项。

(二)市场条件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稳定且足够规模的市场需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概莫能外。新常态时期,缘于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向好,国民旅游需求持续增长,国内旅游整体供求矛盾依然突出,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目的地旅游接待能力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大方向。就民众出游目的而言,旅游市场出现了传统的观光旅游和新兴的度假旅游并举的局面。在此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整体面临广阔的市场空间,前景看好。

综上所述,特定的乡村地区能否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实现其振兴的战略路径选择,需要综合考察分析本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所具备的资源、区位和市场等条件,并以此为依据,对能否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选择做出正确的判断。

新常态时期,基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出现的新情况,乡村振兴成为党和政府集中力量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工作的重要抓手。乡村旅游因其在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可能发挥的独特作用而应被关注。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各旅游地应在综合分析评价其发展乡村旅游所具备的资源、区位及市场条件后,对旅游业在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予以准确定位,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和策略,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平台和带动作用,最终实现目的地乡村振兴的伟大梦想。

猜你喜欢
旅游发展
我们一起“云旅游”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小A去旅游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旅游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