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俄自贸区构建的经济制约因素与推进路径

2018-10-10 01:39杨丽花董志勇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蒙俄蒙古国三国

杨丽花董志勇

(1.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北京海淀100088;2.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海淀100871)

一、引言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新时代中国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1]。党的十七大把自由贸易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以后,中国自贸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8年6月12日,16个已经建成或签署协议的自贸区中,中国与马尔代夫、智利升级、格鲁吉亚、东盟(“10+1”)升级、澳大利亚、韩国、瑞士、冰岛等8个自贸区协议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签署;13个正在谈判的自贸区中,中国与巴拿马、韩国第二阶段、摩尔多瓦、毛里求斯、新西兰升级、以色列、新加坡升级、斯里兰卡以及中日韩、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10个自贸协定谈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启动;10个正在研究的自贸区中,除中国—哥伦比亚自贸区之外,其他9个自贸区的自贸协定联合可行性研究均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启动(表1)。

尽管如此,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自贸区发展却明显滞后。如,与中国接壤的14个周边国家中,双边自贸区涉及的国家只有3个,巴基斯坦、蒙古国和尼泊尔,其中中国—蒙古国自贸区和中国—尼泊尔自贸区尚处于正在研究阶段;多边自贸区也只有两个,中国—东盟和RCEP,其中后者尚处于正在谈判阶段(表1)。

表1 中国参与的自由贸易区建设情况

经典的贸易引力模型理论认为,两国双边贸易规模,与其市场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成正比,与其地理距离和文化差异成反比[2]。根据这一理论,两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地理距离越近、文化差异越小,就越容易构建自由贸易区。因此,接壤和距离较近的国家之间更容易商建自贸区。实际上,全球最成功的三大自贸区,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自贸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都是在接壤或距离较近的国家之间建立的自贸区。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3]。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强调,要“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4]。而蒙古国和俄罗斯既是中国周边国家,也是“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不仅如此,中、蒙、俄三国还是相互接壤国家,其中,蒙古国位于中国与俄罗斯两大邻国之间,东、西、南三面与中国接壤,北面与俄罗斯接壤。因此,从地理位置方面看,中蒙俄自贸区的构建无疑是推动中国“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对中国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乃至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在此背景下,中蒙俄自贸区的构建已经引起了部分学者的一定关注。既有研究为中蒙俄自贸区的构建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尚属起步阶段,存在一些不足。如,刁莉等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TCD指数)和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对中俄蒙三国贸易结合度和贸易互补性进行分析之后,初步探讨了中蒙俄自贸区的推进路径[5]。该研究为中蒙俄自贸区构建提供一定理论基础,但其推动策略并非建立在其理论分析基础上,而是泛泛而谈,针对性不强。又如,王明昊和吴丹从“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重点分析中俄蒙自贸区建设的有利条件之后,简要分析了中俄蒙自贸区建设的现实障碍与推动路径[6]。但其对现实障碍的分析比较薄弱,缺乏理论和数据支持。与中蒙俄自贸区构建的有利条件相比,对其制约因素的研究现实意义更大,因为只有深刻分析其制约因素,才有可能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推动策略。

二、中蒙俄自贸区构建的经济制约因素

尽管中蒙俄自贸区的构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也具有一定基础条件,但仍受到政治、经济、法律、历史与边界等方面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制约。为突出重点,本文从经济方面分析三国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差异较大、贸易层次较低与结构单一、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较低等三大制约因素。

(一)经济规模和市场规模差异较大

根据国际经济学理论,贸易区域化和自由贸易区最容易在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相近、地理相邻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实现[7]。如果贸易双方经济规模和市场规模差异过大,往往会让处于较弱的一方产生抵制和排斥倾向,从而缺乏参与构建自由贸易区的积极性。俄罗斯和蒙古国两国与中国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差异较大而且经济规模差异日益扩大,是制约蒙、俄两国参与中蒙俄自贸区构建的首要因素。从现有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等静态方面看,作为世界第一大人口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优势明显,俄罗斯、蒙古国两国与中国的差距很大。就人口规模而言,2017年中国的年中人口为13.9亿人,分别是俄罗斯的9.5倍、蒙古国的434.4倍;就人口密度而言,2017年中国的人口密度为144.8人每平方公里,分别是俄罗斯的16.9倍、蒙古国的70.9倍;经济规模差异则更大,2017年中国的GDP为12.25万亿美元,分别是俄罗斯的7.5倍、蒙古国的1098.7倍。

不仅如此,从经济增长动态比较看,俄罗斯和蒙古国与中国经济规模的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而且未来三至五年将可能进一步拉大。尤其是俄罗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下跌,其经济增长大幅下滑、持续低迷。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09-2017年,俄罗斯GDP年均增长率仅0.5%,而同期中国GDP年均增长率达到8.1%;2018-2020年GDP年均增长率,预计中、俄、蒙三国分别为6.3%、1.8%和5.3%,中国比俄罗斯高4.5个百分点、比蒙古国高1.0个百分点。

面对与本国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相差悬殊的中国,俄罗斯和蒙古国难免会对构建中蒙俄自贸区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俄罗斯,作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和当今世界的重工业大国、能源大国、科技大国和核大国,随着与中国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对中国的抵触和防范情绪可想而知。此外,由于俄罗斯一直将苏联时代的地缘政治版图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不仅对俄中经济与贸易区域化产生排斥心理,而且也防范蒙古国与中国经贸关系过于紧密。因此,相当于蒙古国,俄罗斯对中蒙俄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动力恐怕更加不足。

(二)贸易层次较低、结构单一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较之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层次更高;较之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区域,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区域国家之间更容易建立自由贸易区[8]。现实社会中,大多成功的自贸区,都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如欧盟自贸区和中国—东盟自贸区等。贸易层次较低、结构单一是制约中蒙俄自贸区构建的另一重要因素。

近年来,中、俄、蒙三国之间的双边贸易虽稳步发展、持续向好,但中俄、中蒙双边贸易的层次较低和结构单一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目前,中俄、中蒙之间的双边贸易均处于产业间贸易层次,且贸易结构比较单一甚至高度集中。

就中俄双边贸易而言,俄罗斯对中国出口以矿产品等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自中国进口则以机电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数据显示,2017年,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前三类产品为矿产品、木及制品、机电产品,其中矿产品出口占俄罗斯对中国出口总额的67.8%;俄罗斯自中国进口的前三类产品则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贱金属及制品,其中,机电产品进口占俄罗斯自中国进口总额的53.0%(表2)。

相对中俄双边贸易,中蒙双边贸易结构更加单一和集中。一方面,蒙古国对中国出口高度集中于煤炭、铜矿粉、铁矿石等矿产资源性产品和羊毛羊绒制品等农牧产品,而自中国进口则以机电产品为主。另一方面,蒙古国对外贸易高度依赖于中国,尤其是出口,对中国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80%左右。据蒙古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蒙古国对中国出口的矿产品占其对中国出口总额的90.6%;自中国进口的锅炉机械品、电机电气品等机电产品占其自中国进口总额的25.3%;蒙古国对中国贸易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64.1%,其中,对中国出口占其对外出口总额的85.6%。

(三)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较低

区域内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是自贸区构建的重要前提,而各国交通、电力供应和通信技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相互之间的互联互通则是促进中蒙俄三国之间的投资和贸易便利化的首要路径[9]。蒙古和俄罗斯两国的交通、电力供应和通信技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与中国互联互通落后,是制约中蒙俄自贸区构建的又一重要因素。

表2 2017年中俄贸易产品结构(单位:亿美元)

蒙古国基础设施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道路、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苏联所建造,面临年久失修、老化陈旧等诸多问题。其中,港口、航空和公路等交通设施建设尤其落后。如,蒙古国的第一条高速公路直到2016年5月才开始开工建设。俄罗斯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一定基础,其中通信和电力供应基础相对较好,但与其经济实力与地位相比仍显落后。尤其是其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基础设施,多为苏联时期所建造,较为陈旧、甚至严重老化。《2017-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全球被考察的137个经济体中,蒙古国的基础设施竞争力总水平排名第108位,其中港口设施、航空设施、公路设施竞争力分别排名第136、116、102位;俄罗斯的基础设施竞争力总水平排名第74位,其中公路设施竞争力排名全球第114位。

不仅如此,中蒙俄三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情况更差。俄罗斯公路主要位于欧洲境内,仅有少数几条与中国、哈萨克斯坦等亚洲国家相连。铁路方面,中国与俄罗斯和蒙古国之间存在由铁路轨距不同所导致的物流不便问题。由于历史原因,俄、蒙两国现有铁路大多采用苏联时期1520毫米宽轨标准建设,不能同境内1435毫米标轨铁路直接对接,进出口岸的货物必须车厢换装。这不仅降低了进出口货物运输效率,而且增加了货物运输成本。此外,蒙古国仅有一条贯穿中蒙俄三国的中央铁路及少数支线。

三、推进中蒙俄自贸区构建的基本策略与路径

如前所述,中蒙俄自贸区建设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也具备一定经济与政治基础,但面临经济规模与市场规模差异较大、贸易层次较低和结构单一、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较低等经济方面因素制约。那么,应如何突破这些经济制约因素,推进中蒙俄自贸区构建呢?我们认为,其关键在于坚持“一带一路”建设所提倡的共建共享原则,促进中蒙俄经济共同繁荣、产业结构共同升级、贸易投资共同便利化。

(一)加快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促进三国经济共同繁荣

“一带一路”建设将有利于形成一个以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大国为中心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新经济循环[10],这也将为缩小俄罗斯和蒙古国与中国之间的经济规模和市场规模差异创造历史性战略机遇,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则是推动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新经济循环的重要抓手。推进中蒙俄自贸区建设的首要路径,是通过加快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助推早日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新经济循环,以促进中蒙俄三国经济共同繁荣。然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本身也面临着政治、经济、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是俄、蒙两国对中国缺乏战略信任。一方面,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俄、蒙两国与中国的差距越来越大,两国不同程度存在“中国威胁论”疑虑[11]。此外,由于之前“走出去”过程中,部分中国企业沿袭国内粗放发展模式,让蒙、俄两国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又增一些诸如所谓“污染转移”等疑虑[12]。

为此,要消除这些疑虑,中国需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以增进俄、蒙两国对中国的战略信任。就政府层面而言,一是坚持和谐包容,充分尊重俄、蒙两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进行经济援助过程中,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从中获取任何特权,而是释放大国经济溢出效应,采取以不同于西方新殖民主义的方式扶持和拉动俄罗斯和蒙古国的经济发展;二是拓展人文交流合作,加大国家元首定期会晤和高层交流互访的同时,通过学者互相访学、留学生相互培养等形式扩大民间人文往来和交流,促进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蒙古国的“草原之路”倡议战略对接。就企业层面而言,一是坚持市场化运营,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坚持等价交换、公平竞争,促进俄、蒙两国市场经济发展;二是坚持低碳绿色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产能与投资合作项目建设中创新和开发低碳技术和绿色技术,避免造成俄、蒙两国环境污染;三是坚持本土化建设与管理,尽可能多雇佣俄、蒙两国的员工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多为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二)发挥顺向投资产业升级效应,促进三国产业结构共同升级

中蒙、中俄贸易层次较低、结构单一的直接原因,主要在于蒙古国和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层次较低、结构单一。实际上,中蒙、中俄贸易结构与蒙俄对外贸易结构大体相似:俄、蒙两国进口产品都以机电产品为主,出口产品则都主要集中于矿产品。据俄罗斯统计局数据,2017年,矿产品出口占俄罗斯出口总额的58.3%;机电产品进口占俄罗斯进口总额的32.9%。蒙古国家统计局数据则显示,2017年,矿产品出口占蒙古国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79.6%。而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是“镜像”与“原像”的关系,对外贸易结构只不过是产业结构在空间范围上的扩展,是产业结构所反映的影像[13]。俄、蒙两国对外贸易结构单一的深层原因,在于其产业以资源能源产业主、结构单一。尤其是蒙古国,产业结构严重依赖于矿产业。据蒙古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蒙古国工矿业占其GDP的比重为47.6%,其中,矿产业占工业产值的72.8%、占GDP的34.5%。如何促进蒙、俄产业结构升级,从深层次破解中蒙、中俄贸易结构单一问题是推进中蒙俄自贸区建设的重要路径。

国际经济理论表明: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顺向投资可通过新兴产业促长效应、价值链升级效应、后向关联效应等路径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共同升级[14]。因此,可发挥顺向投资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来促进中蒙俄三国产业结构共同升级:一是发挥中国的产业园区发展经验优势,积极探索中国企业在蒙俄两国投资合作的新模式,通过合作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促进蒙、俄两国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三国新兴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共同升级;二是发挥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之间新经济循环的中心地位优势,在中蒙俄三国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顺向“嵌套型”价值链分工体系,发挥中国企业对蒙俄两国投资的价值链升级效应,在实现中国国际分工地位跃升的同时带动蒙、俄两国的价值链提升;三是发挥中国的技术比较优势,通过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企业技术创新合作平台,乃至援建联合实验室、科技产业园区等政府科技创新合作平台,支持中蒙俄三国的企业技术创新合作,在助推蒙、俄两国上游资源能源产业的发展与技术提升的同时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后向关联升级。

(三)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三国贸易投资共同便利化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可为促进中蒙俄三国基础设施发展及互联互通,进而为其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战略机遇。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中蒙俄三国贸易投资共同便利化,是推进中蒙俄自贸区建设的又一重要路径。针对前文所述蒙俄两国基础设施及其与中国互联互通现状,可从如下两大方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

一方面,提升融资能力和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推动蒙俄两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是当前蒙俄两国交通、电力供应和通信技术等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由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般都有建设周期长、投入大、投资回收周期长等特点,而蒙古国和俄罗斯都不同程度存在资金短缺,急需外部资金的资助。为此,可重点从如下两点创新融资能力:一是创新亚投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投融资模式,发展多方共赢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蒙俄两国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和资源能源开发等项目融资中不断得到应用与推广[15]。亚投行、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三大国际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改变私人投资者收益函数、降低境外投资风险、扩大资产池、优化资本结构等方面来吸引和促进社会资本参与俄蒙两国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创新国家开发银行等中资金融机构在蒙俄两国金融服务模式,为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质高效金融服务。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中资金融机构要在俄蒙两国优化布局的同时,通过开展境外贸易和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等方式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和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另一方面,加强中蒙俄三国在国际运输通道、边境口岸等基础设施软硬件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三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是加强中国与蒙古国和俄罗斯之间的物流标准体系对接,实施统一的国际标准化建设,共同建设跨境公路、铁路等国际运输通道设施。二是加强通信技术、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包括边境口岸“单一窗口”等三国边境口岸软、硬件能力建设。三是建立信息共享共用机制,提高跨境物流信息化水平,降低通关成本,提升通关能力;同时通过加强在“经认证的经营者”(AEO)制度等方面的相互协调等方式,推行便利化通关模式,共同推动提升口岸通行过货能力。

猜你喜欢
中蒙俄蒙古国三国
2021年蒙古国煤炭出口量同比下降44.3%
2022年上半年蒙古国煤炭产量同比下降45%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与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族文化
蒙古国草原上的“青啤绿”
三国乱谈(1)
中蒙俄智库国际论坛开幕
“中蒙俄智库国际论坛2016”在中国内蒙古举办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
蒙古国任命新总理